胜任力模型:校长研究的新方法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胜任力理论及胜任力模型是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兴起与发展为校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在中国,从胜任力建模与测评角度对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何谓胜任力模型
  
  1.胜任力
  胜任力有时也称胜任特征。1973 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发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后,胜任力理论及胜任力模型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被广泛关注与应用。麦克莱兰认为:胜任力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的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斯宾塞(Spencer,L) 等人认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绩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
  核心胜任力必须具备三个重要特征:
  (1)与工作情境相联系,具有动态性。
  (2)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可以预测工作者未来的工作绩效。
  (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
  2.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主要有六个层次:
  (1)知识,是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2)技能,是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
  (3)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形象。
  (4)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5)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
  (6)动机,是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
  人们通常用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来描述这些特征:知识和技能处于水面之上,看得见并容易改变;动机和特质藏于水面之下,不易触及、最难改变;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介于二者之间。
  
  二、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方法与程序
  
  国外已构建了丰富的管理人员模型、企业家模型、销售人员模型等。国内也建构了一些企业管理者胜任模型和中小学教师胜任模型,如北京师范大学徐建平进行了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一些研究者也在试图应用胜任力理论建立校长胜任力模型,如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已初步建立了北京市中学校长和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详见本刊本期第4 页《北京市中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一文)。
  1. 常用的胜任力建模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BEI)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行为事件访谈法在胜任力要素的揭示上非常有效。这种方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技术,让被访谈者找出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问题如:这个情境是怎么引起的,牵涉哪些人,您当时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在当时的情境中您想完成什么,实际上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等等。这种方法的基本目标是区分出那些对成就卓越者来说独特的特征。
  通过编码后的数据处理可以识别出三类特征:
  (1)只有绩效卓越者具有的特征,称之为胜任力卓越模型。
  (2)绩效卓越者和绩效一般者都具有的特征,称之为胜任力基准模型。
  (3)只有绩效一般者具有而绩效卓越者不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胜任力特征。
  2.一般的建模程序
  (1)确定绩效标准。包括专业水平、工作业绩、知名度、社会声誉等。
  (2)选取确定效标样本。确定普通绩效者、优秀绩效者。
  (3)通过多种方法获取效标样本胜任力的数据信息。
  (4)分析数据信息。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或分析调查问卷。
  (5)建立胜任模型。确定胜任力项目、等级,描述等级。
  (6)验证胜任模型。
  
  三、胜任力模型在校长管理中的作用
  
  1. 校长的聘任与选拔
  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比较重视考察候选人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很难针对具有核心意义的人的动机和个人特质来选拔人才。应用胜任力理论及胜任力模型能帮助管理部门找到具有特定动机和特质的人来担任校长。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人员挑选不当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以减少管理部门的培训支出。在候选人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胜任力模型在预测高绩效方面的优越性就更明显。
  
  2. 校长绩效考核
  已往在评估校长绩效时,评估人员很难收集到有关校长工作绩效的全面而有效的数据;或者只强调绩效目标的达成,而不管校长是如何取得绩效的。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前提往往是经过反复验证和检验,找到区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的指标。因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校长的综合工作表现。通过使用这种绩效考核方式, 我们可以有效地区分出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
  
  3. 校长培训与课程开发
  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下,很多培训机构并不清楚校长真正需要什么培训,校长自己有时也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要想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一方面,需要清楚校长岗位对人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清楚校长在素质和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需要哪些培训。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校长培训与课程开发,可以使人们把培训重点放在对效率有最大影响的胜任力特征上,以最有效地利用培训时间和资金,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 识别高潜力者,建立“继任人才库”
  我们知道,识别绩效优良的校长比较容易,只要有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可以了。但仅以绩效优良为依据提拔人才,往往把一些人提拔到他未必胜任的岗位上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则更多关注人员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发展意愿等“高潜力”的胜任力特征。因此,可以在对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继任人才库”,将具有“高潜力”胜任力特征的人员置于“继任人才库”中,对其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培养。
  
  四、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展望
  
  校长胜任力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刚刚起步,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其研究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关于今后的研究,有以下设想。
  
  1.理论研究:重点
  理论研究既是校长胜任力研究的重点,也是校长胜任力研究的难点。主要包括:
  (1)校长胜任力的概念界定,校长胜任力的分类、内容、特征。
  (2)校长胜任力词典编制的理论与方法,校长胜任力词典编制的创新。
  (3)校长胜任力模型的建模方法与流程。
  (4)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校长胜任力模型的差异表现。
  (5)校长胜任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6)成功校长的胜任特征的 发展轨迹分析。
  我们需要借鉴国外胜任力研究的成果,尤其是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中对于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分别建立我国中学校长和小学校长的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
  
  2.方法创新:难点
  建立胜任力模型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技术。但我们的研究表明,BEI 更适合中层管理者,要研究高绩效的校长或教育家,还需要探索其他的补充方法,如360 度评价、团体焦点访谈、调查问卷、文献综述、个案分析、观察追踪法等。
  
  3.应用研究:热点
  在构建胜任力模型以后,开发测量各项胜任力的量表和工具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量表设计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校长选拔的效果。此外,还可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校长培训、评价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秉公.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校长模式与素质结构[N]. 光明日报,2001-12-13.
  [2] 王继承. 谁能胜任[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吴恒山.学校高绩效领导与管理——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5] 徐建平.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 张东娇,等. 英、美中学校长胜任特征模型对中国校长管理制度的启示[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6,(8).
  [7] 周在人.新世纪中学校长素质研究[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8]Mcclelland,DavidC.,Dailey,Charles.Evaluating new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qualities needed insuperior foreign serviceinformation officers[M].Boston:McBer andCompany,1973.
  [9]Spencer,LyleM.,Jr.Spencer,SigneM..Competence at work[M].NewYork:Wiley,1993.
其他文献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是我院一位资深学者的常用语。就是这句话给广大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大家说:“越琢磨它,越感到有深意”。  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认为自己的工作平凡,甚至索然无味。他们羡慕别人事业有成,时常抱怨:“为什么我没有好的机遇?为什么成功总是与我无缘?”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焦虑、浮躁,甚至愤懑。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懂得“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道理。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一种心态。这是平
摘要北京市实施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区制改革从单一行政区划向学术性组织转变,集团化办学由单一集团化向多种办学模式转变,组织实施由自由组合型向行政任务驱动型转变。针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改革动能减弱、行政成本上升、经费保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以及其他集团化办学遭遇的瓶颈问题,建议建立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的规范和激励机制,加强管理和办学模式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改革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探索队伍建设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北京教育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北京教育学院是首都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培训机构,1994年与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合并,2000年与北京成人教育学院和北京实验大学合并,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得到了加强,这些都为北京教育学院职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历史视点    1、全员培训,
摘要对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的文章来源、作者、基金项目等情况进行统计。对研究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基础教育管理的变革、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学校集群发展、教师配置、教师减负、学生课后服务等热点问题所做的讨论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学校管理研究年度报告;新中国成立70年;学校办学活力;学校集群;教师配置;教师减负;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2008年,我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研修班学习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生本”的概念,第一次观摩“生本”课例,我心中的疑问是课堂是学生在活动和展示,那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何在?带着问题,我再次走进“生本”的课堂,在广州华阳小学的课堂上感受到学生的张扬和灵动,我震撼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生本”的本质,我用心品读了郭思乐教授编著的《谛听教育的春天》。  郭思乐教授在长期的研究实验中形成了“生本”的理念
月度看点  关键词一:“一人一号”  2017年3月24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首次完成了各级各类教师全面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了全国教师基础信息库。系统建设遵循“两级建设、五级应用,分级管理、属地运行,统一规划、地方定制,及时更新、深度应用”的总体思路,将通过高效采集、定期更新,有效整合教师信息。确保教师“一人一号”,以大数据分析为教师工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大谢说事:教师管理将
摘要振兴乡村要从振兴乡村教育开始。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当前乡村教育正在进入“小众化”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现实可能。要把握新时代乡村教育的自然性、本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自治性等典型特征,发展有品质、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本土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精准化发展、优质化发展。  关键词新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小众化;战略转型;本土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六位青年教师的案例研究,分析当前我国普通中学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及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磨课做课、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来实现。建议为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立体化多维度的真正支持和专业引导。  关键词青年教师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学习;“做课”;教学反思;关键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
胜任特征理论及胜任特征模型是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兴起与发展为校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国内在对校长胜任特征进行研究时,多把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混为一谈,专门针对小学校长的胜任特征开展的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小学校长与中学校长的素质是不同的。  笔者认为,校长胜任特征维度类似于素质结构,是一种宏观的东西,我们常常把它看做表面特征,或者一级指标。我们所总结的校长
某大城市的一位区教育局长曾经找过我,希望我带领专家团队为该区百所小学的每所学校都逐一提炼出四个字或者八个字的办学特色,使得百所学校互相之间都不相同,“一校一品”。我断然拒绝了。我认为,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互相之间哪有那么多的不同?何况还是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刻意地为这些学校贴上四字或者八字的标签,既显得简单粗暴,也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更背离了小学教育的共性追求和基本规矩。  我国学校特色建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