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安外事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92年的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1996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首批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2000年5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6月,西安外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10年建立工商管理及创业硕士培养平台。该校主要提供本科教育,并同海内外知名大学联合提供研究生教育。学院引进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全球名校的上万门精品课程,与国外40余所大学实现学分互认,学校发展模式已被哈佛大学列入教学案例。学院已培养出18万名毕业生,他们就业、创业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2012年,西安外事学院作为高教行业首家入选单位荣登第四届CCTV中国品牌榜。2013年,西安外事学院荣获新华社“中国创造力管理思想”大奖,并代表中国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屏幕。为了解其创院历程与发展方向,本刊对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黄藤董事长指出,西安外事学院在奋进中发展壮大,服务学生和国家一直是其发展目标;民办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机制的灵活性,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西安外事学院注重积累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加强与国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黄藤董事长希望中国的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学生和国家服务,为“中国梦”的实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关键词: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发展目标;机制;特色;国际合作交流
一、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求促使西安外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藤董事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一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历程。
黄藤:我在创办西安外事学院之初就怀着一种教育理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西安大学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那个时期,学术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中等以下阶段的教育。当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也很低,仅为8%。考上大学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直接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作为研究人员,我比较早地接触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当时,我提出职业教育并不是高等、低等的问题,而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能简单地用层次来划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同样存在职业教育这个问题。
当时,我提出的这个观点还不被大众所接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教授工艺课程的教师没进过工厂,教授文秘课程的教师没进过机关,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教学生去做这些工作呢?这篇文章引来了社会大众非常大的不满,有些教授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教授,你一个小孩儿说我不合格,我就不合格了?”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体会到了我们社会由于教育和实际相脱离所带来的一些弊病。
办学之初,学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周期为3~6个月,仅设置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国际礼仪。当时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都不会打领带,吃西餐时不会使用刀叉。经过我们学校的培训,很多学生进入了外资企业工作。后来,我们感觉到很多大学都在改革自己的课程,把我们开设的一些课程也引入他们的教学体系之中,如计算机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英语课程中也注重了口语训练。于是,我们这样的培训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是时候为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了。我们当时的口号是“用尽毕生精力,为中国办一所3000人的民办大学”。当时,全国大学平均招生规模是3000人,因此在当时看来我凭一己之力,若能办一所有3000人的大学已经是很大的成果了。之后,学校规模的扩大还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形势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寻求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为学生做一些事情,为自己的朋友、亲戚做一些事情的机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我真正开始办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了出国的经历和创办企业的经验,但我仍旧怀着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价值——对社会和他人有所意义。
10年之后,国家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30%,上学已经不再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学校都在为生源开展竞争了。于是,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有人曾说,大学扩招,生源减少,民办学校都不能存活了,你们能有什么办法,怎么跟公办学校竞争,怎么获得资源,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向同质化发展?我当时就说,如果有一天我校招不到学生了,没有学生来了,那么,我们这些人的理想就实现了。这就说明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比我们办得好,学生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了,那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但现实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录取率仍然只有25%。可见,即使在今天,大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有特色的学校的需求仍然是旺盛的。一开始创办的3000人的校园一年就招满学生了;于是,我们第二年建了一个5000人的校园,一年就招收了5000人;当我们又把校园扩大到1.2万人的规模时,我说无论如何不能再扩大学校规模了。实际上,旺盛的生源需求推动着我们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学校规模允许的情况下,能多招收一个学生就多招收一个,为什么要把他们拒之门外呢?只要我们有能力,我们应该把他们招收进来。
二、为学生和国家服务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目标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深入谈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目标。
黄藤:学校一直是在为学生的需求、为国家的需求奋斗。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抱着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办学的,即解决学生入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培养的人应该满足国家的需求,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提倡的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于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西安外事学院自成立至今,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甚至有几年达到100%。我们实现了只要到西安外事学院接受教育就没有失业者的承诺。现在,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其实这点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政府要推动的是一项全国性质的事业,它有更复杂的程序和过程,我们开展的是小范围的事业,因此,我们的速度会比较快一点。 第二个目标是我们将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完成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的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也是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高水平的大学,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设定了第三个目标——努力将本校打造成百年名校,打造成高水平大学,以满足国家、学生的需求。我们所有的愿望和目标都紧扣一个主题,即国家与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把自己的事业看得很崇高。我曾写过一段话,“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和人类文明共存亡的伟大事业,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困难而改变方向,我们的目标永远是指向前方的”。在这样一种自省下,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以贡献求支持、以真诚求理解。
三、社会需求决定西安外事学院的角色定位与办学特色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西安外事学院有何办学特色和优势?
黄藤:现在,西安外事学院在全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不像很多公办学校实际上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或不完全学分制。我们早就把创业课程、社会实践、出国留学等列入了学分制。而且,我们创造了学院加书院的模式,把书院直接建在学院里面,并在书院中建设了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我们把七方教育研究所更名为七方教育研究院,还成立了七方书院。我们希望在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今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学校长招聘,陕西省教育厅和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亲自到招聘会现场参观指导。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当场表态,说我们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这些举措将在公办大学的校长任命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在民办大学办学中,我认为要将“私人、私有、赚钱”这些概念彻底摒弃,才能办好民办学校。因此,今年我明确提出民办学校去家族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省委书记的批示,并影响了另外一所民办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态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您认为民办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黄藤:民办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教育,老百姓需求什么,社会就要出现什么样的学校。政府也应该满足学校的需求,并且在满足学校需求的过程中兼顾平均。因为政府的公共资金来自于纳税人,所以政府就要做最基础的、最平均的工作,而不是对最优秀的、最好的领域进行投资。国外的公立大学水平都较为平均,非常优秀的、顶尖的大学往往是私立的。为什么是这样呢?不是因为政府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私人比政府水平高,而是角色需求所决定的。政府如果要提高学校水平,就要把所有学校的水平都提高。政府办学要坚持标准统一和投资平均的原则。
那么,高于平均水平和低于平均水平的教育由谁来提供?答案是由私人提供资金。更准确地说,政府要用扶贫资金去扶持低于平均水平的学校,高于平均水平的学校应该由私人提供。这时,社会才有可能处于一种更为合理的状态。因此,民办教育不是政府办得起办不起、要不要办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决定了它必须存在。
学生需要就业,我们就努力设置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学生选择出国,我们就努力帮助他们出国深造。此外,我们还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外国人有学习中文的需求,我们就努力开拓这样的市场。例如,我们在韩国创办了西安外事学院的中文教学点,招收了很多学生。现在,我们还在欧洲开拓这样的市场。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把国家的期望、学生的需求变成我们自己的行动,为他们服务。
四、西安外事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探索民办学校发展道路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说贵校在韩国设立了教学点。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西安外事学院与国外的教育合作交流情况。
黄藤:学校最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外资企业所需人才。学校负责陕西省最早批准的一个国际合作学办学项目,当时是和澳大利亚进行合作,已经有13届学生参与了这个项目。
我们对与国外教育交流的渠道进行了探讨。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发现了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学分互认。现在,我们和世界上超过100所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因此,西安外事学院的每一名学生,任何专业或是在任何学年的学生,都可以直接到与我校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国外院校中继续攻读学位。我们每年平均都要送600名学生到国外大学就读,多采用交换的方式或自费的方式;每年有约200名国际学生到我们学校进行交换,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和美国。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目标是所有的本科生都有1年在国外大学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国际护理班和日本联办,以后还要和美国联办。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开阔学生交流的渠道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的尝试和探索非常有益。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我们的一个办学特色。我们已经在韩国正式挂牌设立了一个汉语教学点——西安外事学院国际汉语中心。我们还要在美国的芝加哥和洛杉矶筹备成立两个汉语教学点,然后逐步扩大到西班牙,最终推向全欧洲。
我们学院准备打造三大特色:国际化、创业教育、鱼化龙精神教育。在国际化方面,我认为教育是没有国界的,而且人类优秀的教育成果应该为我们中国的学生所用。因此,国际化就成为西安外事学院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的硬件设施非常完善,专门建造了1.2万平方米的创业大楼和孵化基地。在鱼化龙精神方面,我们学院要把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重要特色,让这些学生知道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自己将来服务的单位,用一种感恩之心和一种奉献的心态来为社会工作。我们自己是这么做的,我们希望学生也是这么做。总而言之,鱼化龙精神就是一种升华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一个自强的过程,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一个真正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
我们专门建立了留学生宿舍、外国教师宿舍,还有一栋大楼供国际交流中心开设各国的文化中心,把各国的文化和语言引进来。明年,七方书院和七方教育研究院会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建立起来,聘请国外学者共同参与。
如果你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会说,我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办的教育来改变我们这个国家,为她作奉献,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我们的追求就是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程中做我们所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不能辜负自己,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能辜负国家和所有人对我们的期望。 我这一生的愿望是完成三件事。第一,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目前,这个愿望基本完成了。第二,建立一个制度,让这所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这个愿望目前正在践行中,我认为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基本完成。第三,探索中国办民办学校的道路,做理论的研究。这是一个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为这样一种长久的、永恒的探索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五、民办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民办学校应该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出现同质化办学的倾向?
黄藤:我认为,民办大学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机制作用。既然我们创办了民办大学,那么就不能将其办得像一所公办大学。那么,民办大学是什么,民办大学怎么办?为了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于1994年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教育研究所。今年,潘懋元先生到我们学校参观说了一段话,“我搞民办教育研究是受你们的启发。过去,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方向。你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所,使我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将民办教育也定成研究方向。”
过去,我虽然也在公办大学进行过学习、教学和研究,但我对民办教育概念的理解还是粗浅的。因此,我带着这个问题又重新回到公办大学。我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了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之后,我又到国外留学了3年,与教师、博士研究生一起探讨。后来,我写了一本名为《民办教育引论》的著作。这本书阐述了两个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民办学校。我认为,民办学校首先要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一是资金来源不是国家财政资金;二是营办主体不是政府,按照民营机制营办。
其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贡献人类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由于投资主体和营办主体的不同,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公办学校能够得到政府更多支持,特别是经费;民办学校则拥有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两点上,大家都在改革——公办学校在进行自主性的改革,即简政放权;民办学校也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机制上的灵活性是民办学校发展过程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创立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实施全球招聘校长的举措,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书院加学院制模式,并在十几年前就率先进行国际化的合作,这些都得益于其灵活的机制。
编辑 许方舟
关键词: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发展目标;机制;特色;国际合作交流
一、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求促使西安外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藤董事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一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历程。
黄藤:我在创办西安外事学院之初就怀着一种教育理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西安大学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那个时期,学术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中等以下阶段的教育。当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也很低,仅为8%。考上大学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直接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作为研究人员,我比较早地接触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当时,我提出职业教育并不是高等、低等的问题,而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能简单地用层次来划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同样存在职业教育这个问题。
当时,我提出的这个观点还不被大众所接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教授工艺课程的教师没进过工厂,教授文秘课程的教师没进过机关,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教学生去做这些工作呢?这篇文章引来了社会大众非常大的不满,有些教授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教授,你一个小孩儿说我不合格,我就不合格了?”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体会到了我们社会由于教育和实际相脱离所带来的一些弊病。
办学之初,学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周期为3~6个月,仅设置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国际礼仪。当时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都不会打领带,吃西餐时不会使用刀叉。经过我们学校的培训,很多学生进入了外资企业工作。后来,我们感觉到很多大学都在改革自己的课程,把我们开设的一些课程也引入他们的教学体系之中,如计算机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英语课程中也注重了口语训练。于是,我们这样的培训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是时候为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了。我们当时的口号是“用尽毕生精力,为中国办一所3000人的民办大学”。当时,全国大学平均招生规模是3000人,因此在当时看来我凭一己之力,若能办一所有3000人的大学已经是很大的成果了。之后,学校规模的扩大还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形势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寻求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为学生做一些事情,为自己的朋友、亲戚做一些事情的机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我真正开始办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了出国的经历和创办企业的经验,但我仍旧怀着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价值——对社会和他人有所意义。
10年之后,国家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30%,上学已经不再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学校都在为生源开展竞争了。于是,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有人曾说,大学扩招,生源减少,民办学校都不能存活了,你们能有什么办法,怎么跟公办学校竞争,怎么获得资源,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向同质化发展?我当时就说,如果有一天我校招不到学生了,没有学生来了,那么,我们这些人的理想就实现了。这就说明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比我们办得好,学生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了,那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但现实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录取率仍然只有25%。可见,即使在今天,大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有特色的学校的需求仍然是旺盛的。一开始创办的3000人的校园一年就招满学生了;于是,我们第二年建了一个5000人的校园,一年就招收了5000人;当我们又把校园扩大到1.2万人的规模时,我说无论如何不能再扩大学校规模了。实际上,旺盛的生源需求推动着我们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学校规模允许的情况下,能多招收一个学生就多招收一个,为什么要把他们拒之门外呢?只要我们有能力,我们应该把他们招收进来。
二、为学生和国家服务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目标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深入谈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目标。
黄藤:学校一直是在为学生的需求、为国家的需求奋斗。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抱着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办学的,即解决学生入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培养的人应该满足国家的需求,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提倡的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于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西安外事学院自成立至今,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甚至有几年达到100%。我们实现了只要到西安外事学院接受教育就没有失业者的承诺。现在,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其实这点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政府要推动的是一项全国性质的事业,它有更复杂的程序和过程,我们开展的是小范围的事业,因此,我们的速度会比较快一点。 第二个目标是我们将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完成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的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也是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高水平的大学,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设定了第三个目标——努力将本校打造成百年名校,打造成高水平大学,以满足国家、学生的需求。我们所有的愿望和目标都紧扣一个主题,即国家与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把自己的事业看得很崇高。我曾写过一段话,“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和人类文明共存亡的伟大事业,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困难而改变方向,我们的目标永远是指向前方的”。在这样一种自省下,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以贡献求支持、以真诚求理解。
三、社会需求决定西安外事学院的角色定位与办学特色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西安外事学院有何办学特色和优势?
黄藤:现在,西安外事学院在全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不像很多公办学校实际上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或不完全学分制。我们早就把创业课程、社会实践、出国留学等列入了学分制。而且,我们创造了学院加书院的模式,把书院直接建在学院里面,并在书院中建设了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我们把七方教育研究所更名为七方教育研究院,还成立了七方书院。我们希望在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今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学校长招聘,陕西省教育厅和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亲自到招聘会现场参观指导。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当场表态,说我们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这些举措将在公办大学的校长任命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在民办大学办学中,我认为要将“私人、私有、赚钱”这些概念彻底摒弃,才能办好民办学校。因此,今年我明确提出民办学校去家族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省委书记的批示,并影响了另外一所民办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态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您认为民办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黄藤:民办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教育,老百姓需求什么,社会就要出现什么样的学校。政府也应该满足学校的需求,并且在满足学校需求的过程中兼顾平均。因为政府的公共资金来自于纳税人,所以政府就要做最基础的、最平均的工作,而不是对最优秀的、最好的领域进行投资。国外的公立大学水平都较为平均,非常优秀的、顶尖的大学往往是私立的。为什么是这样呢?不是因为政府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私人比政府水平高,而是角色需求所决定的。政府如果要提高学校水平,就要把所有学校的水平都提高。政府办学要坚持标准统一和投资平均的原则。
那么,高于平均水平和低于平均水平的教育由谁来提供?答案是由私人提供资金。更准确地说,政府要用扶贫资金去扶持低于平均水平的学校,高于平均水平的学校应该由私人提供。这时,社会才有可能处于一种更为合理的状态。因此,民办教育不是政府办得起办不起、要不要办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决定了它必须存在。
学生需要就业,我们就努力设置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学生选择出国,我们就努力帮助他们出国深造。此外,我们还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外国人有学习中文的需求,我们就努力开拓这样的市场。例如,我们在韩国创办了西安外事学院的中文教学点,招收了很多学生。现在,我们还在欧洲开拓这样的市场。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把国家的期望、学生的需求变成我们自己的行动,为他们服务。
四、西安外事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探索民办学校发展道路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说贵校在韩国设立了教学点。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西安外事学院与国外的教育合作交流情况。
黄藤:学校最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外资企业所需人才。学校负责陕西省最早批准的一个国际合作学办学项目,当时是和澳大利亚进行合作,已经有13届学生参与了这个项目。
我们对与国外教育交流的渠道进行了探讨。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发现了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学分互认。现在,我们和世界上超过100所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因此,西安外事学院的每一名学生,任何专业或是在任何学年的学生,都可以直接到与我校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国外院校中继续攻读学位。我们每年平均都要送600名学生到国外大学就读,多采用交换的方式或自费的方式;每年有约200名国际学生到我们学校进行交换,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和美国。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目标是所有的本科生都有1年在国外大学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国际护理班和日本联办,以后还要和美国联办。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开阔学生交流的渠道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的尝试和探索非常有益。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我们的一个办学特色。我们已经在韩国正式挂牌设立了一个汉语教学点——西安外事学院国际汉语中心。我们还要在美国的芝加哥和洛杉矶筹备成立两个汉语教学点,然后逐步扩大到西班牙,最终推向全欧洲。
我们学院准备打造三大特色:国际化、创业教育、鱼化龙精神教育。在国际化方面,我认为教育是没有国界的,而且人类优秀的教育成果应该为我们中国的学生所用。因此,国际化就成为西安外事学院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的硬件设施非常完善,专门建造了1.2万平方米的创业大楼和孵化基地。在鱼化龙精神方面,我们学院要把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重要特色,让这些学生知道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自己将来服务的单位,用一种感恩之心和一种奉献的心态来为社会工作。我们自己是这么做的,我们希望学生也是这么做。总而言之,鱼化龙精神就是一种升华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一个自强的过程,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一个真正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
我们专门建立了留学生宿舍、外国教师宿舍,还有一栋大楼供国际交流中心开设各国的文化中心,把各国的文化和语言引进来。明年,七方书院和七方教育研究院会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建立起来,聘请国外学者共同参与。
如果你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会说,我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办的教育来改变我们这个国家,为她作奉献,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我们的追求就是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程中做我们所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不能辜负自己,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能辜负国家和所有人对我们的期望。 我这一生的愿望是完成三件事。第一,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目前,这个愿望基本完成了。第二,建立一个制度,让这所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这个愿望目前正在践行中,我认为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基本完成。第三,探索中国办民办学校的道路,做理论的研究。这是一个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为这样一种长久的、永恒的探索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五、民办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民办学校应该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出现同质化办学的倾向?
黄藤:我认为,民办大学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机制作用。既然我们创办了民办大学,那么就不能将其办得像一所公办大学。那么,民办大学是什么,民办大学怎么办?为了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于1994年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教育研究所。今年,潘懋元先生到我们学校参观说了一段话,“我搞民办教育研究是受你们的启发。过去,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方向。你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所,使我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将民办教育也定成研究方向。”
过去,我虽然也在公办大学进行过学习、教学和研究,但我对民办教育概念的理解还是粗浅的。因此,我带着这个问题又重新回到公办大学。我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了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之后,我又到国外留学了3年,与教师、博士研究生一起探讨。后来,我写了一本名为《民办教育引论》的著作。这本书阐述了两个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民办学校。我认为,民办学校首先要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一是资金来源不是国家财政资金;二是营办主体不是政府,按照民营机制营办。
其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贡献人类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由于投资主体和营办主体的不同,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公办学校能够得到政府更多支持,特别是经费;民办学校则拥有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两点上,大家都在改革——公办学校在进行自主性的改革,即简政放权;民办学校也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机制上的灵活性是民办学校发展过程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创立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实施全球招聘校长的举措,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书院加学院制模式,并在十几年前就率先进行国际化的合作,这些都得益于其灵活的机制。
编辑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