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巫术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海燕
  
  巫师的诅咒
  
  80年前的某个晚上,美国亚拉巴马州一个名叫凡德的人与当地的一个巫师发生了一场口角,之后,巫师拿出一瓶难闻的液体在凡德眼前晃了晃,告诉他:“你就要死了,没有人能够救你!”凡德一回到家中便开始感觉身体不舒服了。他被及时地送往医院,但医生们对他的病情束手无策。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凡德的病情每况愈下,眼看着一天天地走向死亡。有天,他的妻子将丈夫受到巫师诅咒的事情告诉了一位名叫雷德顿的医生。雷德顿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条为凡德治病的妙计。
  第二天早上,雷德顿医生当着凡德的面对其家人说,他通过逼问巫师,已经找到了凡德的病因:原来,一些蜥蜴卵被巫师施法进入了凡德的体内,现在这些卵已经在他的胃里孵化并开始噬咬他的身体,这就是他感到万分痛苦的原因。
  接着,雷德顿叫来护士给凡德注射强力催吐剂。几分钟后,凡德开始呕吐。雷德顿趁凡德不备,将事先准备好的蜥蜴放进呕吐物里,然后让他看那些“吐出来的蜥蜴”。凡德顿时如释重负,相信自己受到的诅咒已经解除,他放心地入睡了。第三天,他恢复了食欲。一周后,他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是一个由多位医学专家反复研究过的真实案例。凡德能活下来的确是一个奇迹。事实上,在许多类似案例中,被诅咒者都无可救药地死亡。其中最常见的模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对另一个人用圣歌或符咒的方式下咒,后者不久便死去。
  当然,在今天,像凡德这样的案例已经十分罕见了,就算有也只限于一些偏远地区。不过,科学家发现,某些“咒语”通过改头换面,正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当代“巫师”
  
  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过一个典型病例。一位患者被诊断患末期肝癌,最多只能活几个月。果然,在医生预言的时间内,这位患者去世了。然而,验尸报告却表明医生弄错了,这位患者的病情根本就没有到晚期,他的肿瘤其实还很小,而且没有出现扩散。科学家现在普遍认为,这位患者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对癌症与死亡的恐惧。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会死,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他必死无疑。事实上,心理压力对患者的确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且这些负面效应很可能在患者得知治疗的不良后果时便开始了。有关研究已经证明,那些相信自己很可能患了某种疾病的人,与其他具有相同患病概率但并不认为自己患了病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患病。那么,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大量、严谨的科学调查已经破解了这个奥秘——医院里的那些身穿白大褂、挂着听诊器的医生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当代“巫师”。这会不会是危言耸听呢?让我们来看看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医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意对患者进行了无效治疗,但患者却自以为得到了有效治疗,从而感到轻松,甚至使病情得到一定缓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安慰剂效应虽然不能创造医学奇迹,但它确实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安慰剂效应有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可怕的“双胞胎”——反安慰剂效应。何谓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术语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意思是患者在潜意识里认为:“我将是受害者。”如果患者对某种药物的药效心存疑虑,那么,在这种心态下,就算这种药是用面粉制成的,患者的病情也可能会无端地发生恶化。科学家认为,一旦出现反安慰剂效应,它就会抵销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咒语”吓死人只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
  
  屡试屡中的效应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志愿者分为两个组,让其中一组志愿者服下一种会产生疲劳、沮丧感觉的药;让另一组志愿者服下没有任何作用的“药”,并告诉他们这种“药”与前者服用的药是一样的。试验结果是,两个组的志愿者都出现了相同的药物反应。由此可见,心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和客观现象,它还会造成人生理上的变化,在心理效应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类似毒药的反应。
  科学家发现,在做过化疗的患者中,有60%的人在他们接受化疗前就已经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了,有时还会出现原本在化疗期间才会出现的各种症状,这种情况有时就发生在患者去医院的路上。科学家举例说,一些患者仅仅是想到或者听到“化疗”这个词,就足以让他们感到非常不安了。根据研究人员的分析,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条件反射,二是他们深信化疗的副作用会出现。
  最令人吃惊的是,反安慰剂效应还会“传染”。几个世纪以来,毫无缘由的病症在人群中大规模传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性瘴症”。最近,有科学家进行了这样的试验:他们让受试者吸入普通空气,但却告诉他们这种气体含轻微有毒物质,会引起头痛、恶心、皮肤发痒和困倦等症状。之后,他们让受试者观察一名吸入了这种“有毒气体”的妇女的“中毒症状”。结果,不少受试者部表现出了同样的“中毒症状”,特别是女性受试者,这是因为“群体性癔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
  还有研究发现,如果你过分介意药瓶上的关于药物副作用的说明,那你很可能真的会出现这些症状。这也让医生们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人们有权事先知道服用某种药物后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事前的告知有可能会引发反安慰剂效应。
  1998年11月,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位教师在闻到空气中的一种像汽油的气味后,抱怨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很快,学校里的所有教职人员和学生被疏散。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有100多人因出现同样的症状被陆续送到当地的医院进行救治。经大量调查,并没有找到致病原因。后来,调查者对发病的100多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其中大多为女性,而且她们都目睹了一位学生发病的情形。科学家认为,引起这么多人发病的原因就是反安慰剂效应:在没有任何环境毒素存在的情况下,当人们看到某人患病时,形成一种预期,认为自己也会患病,结果引发了“集体性癌症”。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医生在跟病人交流时,用语应该更加慎重,以将其负面作用降到最低。产生反安慰剂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信念。许多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都很害怕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认为自己会在手术中死去,而他们常常真的会如自己所料地死去。研究发现,“相信自己是心脏病易感人群”这个念头本身就是造成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具有这类心理的妇女死于冠心病的概率为其他与之患病概率相同的妇女的4倍。
  一个英国小伙子在跟女朋友分手后感到很沮丧,吞下了家里所有的药,但他立即就后悔了,并让邻居带他去了医院。他很快发病: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呼吸急促,周身无力。医生对他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但他的身体状况却一直没能彻底恢复。后来,一位正在进行抗抑郁研究的医生被请来为他治病。医生故意向他提起他的前女友,他立即旧病复发,又吞下了29颗“药丸”。这时医生告诉他:他所服用的过量“药丸”都是无害的。小伙子在看了所有的检查报告后终于释然,他的血压和心率很快就回到了正常水平。
  
  巫术并不神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反安慰剂效应的确存在。但是,要人们接受“意念杀人”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困难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头戴鹿角的“怪人”一边挥舞手中的骨头,一边跳跃着说:“我们快要死了!”大多数人一定会觉得滑稽可笑。但如果是一位取得了若干医学证书而又衣着得体的医生,指着电脑中你的检查结果对你说:“你快要死了!”你作何感想?
  正如本文开头所举的那个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因医生误诊和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加速死亡的情形,与巫术致人死命的情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当一位资深医生给一个患者下达“死亡通知书”时,患者及其家属都会相信并接受这个结论,而“此人必死”的想法随即如魔咒般地开始发挥作用:患者本人、患者的家人,还有医生,所有的人都相信患者即将死去;最后,患者的病情不断恶化,直至死亡,医生的“预言”成为事实。
  有科学家开玩笑说:“坏消息产生坏的生理结果。只要你能说服别人,让他相信自己快死了,那他肯定会死。”如此看来,巫术并不神秘。我们之所以会对诅咒,以及某些不良的象征性语言和行为感到紧张不安,就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生物分子结构世界的认识。至今,仍有很多自然现象尚未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但是,时代与科学总是在进步的,或许等到它们得到彻底解释的那一天,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接受人的心理状况确实会影响生理状况这个事实,当然也就能更加坦然地去面对巫术了。
  
  相关链接 巫术的传说
  
  巫术是企图借助所谓“超自然”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一些或进行控制的方术。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巫术通过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些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
  中国古老的巫术据说来自于舜帝部落。传说在舜帝时,为了生产食盐,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舜让他的一个儿子到巫咸国做酋长,带领巫成国的人民生产食盐。巫咸人掌握了卤土制盐的技术,他们蒸煮卤土,使盐析出成为晶体。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常常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包括各种表演,并且附有各种许愿和祈祷的言语,比如希望南风为他们带来好天气等。然后他们才开始进行各道工序,直至生产出白色的食盐。在不了解实情的人眼中看来,那些食盐是巫咸人通过一
  系列活动变出来的。而在别的部落,更是把这一过程看成是在实施一种“法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土变盐的术为“巫术”。这就是“巫术”一词的由来。
其他文献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如今我如愿以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在这欣慰之余,也感到责任的重大;把一个个无知的孩子教好谈何容易啊!那我们怎样才能完
一张中西合璧、略显稚气的脸庞朝着九尺法齐奥里琴深深地俯了下去,随即浮起的音乐融琴于歌、开阔而明亮的激荡着每个听众的心灵,直至音乐会结束……2007年7月16日晚,一位来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认识常用字1600至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
民主化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两位一体主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勇敢表达,形成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本文以笔者的经验为出发点,探讨民主化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素
编译 张颖  在开阔的东非大草原上,小小的白蚁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椎型“城堡”。  放眼望去,开阔的东非大草原上,一座座土质“尖塔”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这些“尖塔”并非人类的杰作,而是由一种小生物一一白蚁所建造的。这些椎型堆积物高6~9米,被当地人称之为“蚁冢”。  如果将白蚁的身体按比例放大到和人类一般大,那么,由白蚁建造的蚁冢的高度相当于纽约摩天大楼的4倍,其底部周长相当于8000米。更奇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编译 梦溪  动物中有许多“建筑高手”,它们的“建筑杰作”丝毫不逊于人类。以下是国外媒体评选出的自然界七大动物“建筑”奇观。    白蚁的“巨塔”    白蚁的体长约1厘米,但它们可以造出动物界最大的、重达数百吨的巢穴,其高度最高可达12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人类建造1400米高的摩天大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2米还只是地面部允它们的地下巢穴深达近70米。    织布鸟的“公寓楼”    织布鸟喜欢
编译 伏晓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成长的每一次变化都真实地印记在我们身上,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变化。而大脑藏在厚厚的颅骨里,我们很难了解它是怎么成长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就让科学家来为我们讲述这个奇妙的过程吧!  在我们的一生中,大脑的变化比其他任何器官都多,而且从出生前到年老一直都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和行为。当然,我们也并非简单被动地接受大脑在各个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