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好声音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食从来不单纯是一个味觉概念,还涵盖着视觉、嗅觉,当然还应该有听觉。如果你在中国大饭店的夏宫吃饭,厨师长侯新庆可能会为你做一款鸡粥,这是吃鸡不见鸡的典型菜品,犹如川菜之中的鸡豆花。鸡肉打成蓉,做成粥,洁白清雅,犹如临水照花。妙的是搭配在旁边的馓子,酥脆,咀嚼在口,就是一阵一阵的酥麻。我喜欢吃馓子那种簌簌的声音,远胜其味道。
  传说慈禧年轻的时候喜欢吃炸猪皮,别有称号是“响铃”,形容其酥脆。到后来,“响铃”这个词慢慢从猪皮上脱落,被安放在豆腐皮之上。如今江南有道名菜就是炸响铃。炸响铃要用油豆皮,在里面裹上馅,炸好之后,放在嘴里,犹如含着一个铃铛,在牙床上叮当作响。
  我喜欢松鹤楼出品的一道响油鳝糊,也是此中高手。鳝糊端上桌来,搭配着热油,当着食客的面,把热油浇在鳝糊之上,顿时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那种声响犹如一种呼唤,唤醒体内的馋虫。这道菜需要大量的胡椒和蒜头,算是重口味,而热油的功效是激发出鳝糊的香味。
  如果说响油鳝糊的声响是空山鸟语,那么三鲜锅巴的声响就是排山倒海。在眉州东坡酒楼,依然还有这道传统的川菜。锅巴用油炸酥,再用鸡汤将虾仁、番茄烧好,连汤带汁倒入其中,那種清脆的响声叫人食欲大增。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许多餐厅里都有这道三鲜锅巴,可是给它换了个名字———轰炸东京。每当热汤浇在锅巴上的时候,大家都要起立给这道菜鼓掌。一道菜有时候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大众心理的一个映射。抗战时期的“轰炸东京”、更古远的“油炸桧”,皆如是。锅巴之美,不仅仅在于其声响动听,还有其味道合适,混合了各种料汁的鲜香,那种入口酥脆的缠绵,犹如一个法式长吻。
  如果说餐桌上的这些清脆声响是“少壮派”,那么还有一种美妙的声音可算是“遗老派”,那就是“咕嘟咕嘟”。小火慢炖的一道汤,滚开的火锅,一道腌笃鲜,都冒出这种孤独的咕嘟声。下面是文火,汤汁里面不停地升起一些小泡,带来一些翻滚声。这种声音不适合群居,而是一个人的午夜,伴随着饥肠辘辘,肚子里发出咕咕声,锅里带着咕嘟声,两者配合着,完成一次孤独的美食之旅。
  在一个周五晚上,许多人都在看《中国好声音》。那时我正在北京郊区的影棚里录制一档叫《中国味道》的美食节目。我装模作样地跟几个烹饪大师坐在评委席上,看着各路草根选手在台上煎炒烹炸,不由得想起了那些在餐桌上依然欢唱的美食。已经是凌晨,肚子饿得咕咕叫,那时我眉头微蹙,别人以为我在细心看选手烹饪,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正在心中默念:响油鳝糊、炸响铃、三鲜锅巴、啫啫肥肠……对那时的我来说,那些食物上桌迸发出来的美妙声音,简直比“中国好声音”还好听。
其他文献
在粤菜中,清蒸的技法多用于蒸制水产。水产经初步加工后,只加少量的料头避腥,利用水蒸气来致熟。怎样才能令鱼肉达到最佳的口感?秘诀在于,要选择生猛的、还在游水的鱼,在宰杀时还得将鱼放血,即从鱼的鳃部和尾部各划刀,这时的鱼还未死,放回水里,就会挣扎游动,血从伤口处流出,直到流尽;将鱼捞出,再刮鱼鳞和清除内脏。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是制作淡水魚生必经的步骤,看似有些心狠,但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放血后的鱼肉无腥
我算是会自己烧两三种小菜的人。  下厨时,所用的主料和佐味品都是靠直觉。电视烹调节目上用的半茶匙、一茶匙和三分之一汤匙串成一大串的万能容器,以及那几盎司几盎司的玻璃杯,我一看就觉得好笑。  年轻时要出国,跑到厨房去向奶妈学炒菜,她刚好在做红烧肉。  “要用多少斤猪肉?”我问。  “随便。”她回答。  “那怎么知道够不够吃?”  “不夠吃下次买多一点,吃剩了下次买少一点。”  “烧多久呢?”  “太
小时候尿床,母亲会做两样东西给我吃,一是炖一锅狗肉,二是蒸几只酿肚。酿肚就是将用水发泡好的糯米,灌入猪的膀胱(俗称猪尿包,即小肚子),然后蒸熟切片吃。此法很灵,吃几次竟然不尿床了。  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叫作肚子的东西。以后我把这道酿肚菜进行了改良,除糯米外,我还灌入了腊肉粒、鲜豌豆、胡萝卜及少许花椒末,蒸出来压紧切片,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腊香扑鼻。  其实最好吃的还不是这种小肚子,而是猪的胃那种
目的 持续改进儿童医院高警示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儿用药安全.方法 参照JCI评审标准,通过柏拉图方法分析全院高警示药品管理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以主要影
文人嘴馋,可能跟形象思维发达有关。当他们不满于画饼充饥时,便研究起菜谱,充分展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伙就有口福了。这些菜式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流传下来,孰优孰劣,还真难说。没听过《赤壁赋》的有,没听说过东坡肉的还真少。  文人当厨子的很多,大名鼎鼎者不在少数。袁枚开《随园食单》,李渔弄《闲情偶寄》,倪云林比较萌,书名《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不知道的以为他是饭店经理。金圣叹临刑前念念不忘“花生米和豆腐干相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这有得一拼的是不速之客到访,还要留饭,仓促间准备出下酒的饭菜,还要尽可能“宾主尽欢”。这样的“急席”怕是比“无米之炊”更加严峻。  东北有句老话:有酒没菜,不算慢待;有菜没酒,拔腿就走。这话既能看出苦寒地区人们的豪放,也多少透着早年间待客的艰难。夏天好办,拍个黄瓜,做个拉皮,炒个鸡蛋,再烫上一壶玉米烧(有高粱酒当然更好),“喝到位”,男人们云山雾罩(一半是叶子烟的“物质层面”,
4月场景从云林二仑转到沿海的口湖乡.同样是深耕土地的一抹浪漫红,口湖4月盛产的小西红柿,却非短命红颜,而是扎根十年才有的欢颜.这种取名玫瑰西红柿的浪漫小果,令人难以相信
芝麻酱只是一种调料,但是我从小就爱吃。那时芝麻酱是非常珍贵的,全凭副食本购买,每人只有一两。当时我们家是八口人,一个月能买八两芝麻酱。这八两芝麻酱非常金贵了,我妈能用它做出很多好吃的菜来。  春天来了,有了菠菜,我妈就买上一捆儿,用开水给焯了,焯完以后在凉水里一泡,再把它捞出攥干了,切碎之后放上蒜泥,拌上调好的芝麻酱,别提多香了!我能吃一大碗。当菠菜卖到一两分钱一大捆的时候,家里更要天天吃这个菜了
小龙虾曾经身份低贱。何故?一是取之易,只要有心、有闲,下手或下钩于浅河深沟,无虑空手而归。通常它不过是顺手带过的附属品,好比走在马路上,小姑娘向你散发小广告,不拿,深恐坏了她一天的事情,让她多在街头游弋些时间;拿呢,又多半不肯浪费目力,免不了急着找垃圾桶,塞入完事。物以多为贱,是为宿命。二是食者寡,一般人嫌其洗刷麻烦,尤其是要将其身上的“肠”(排泄管)剔出,需要耐心、细心,加之还要扳钳剪须,投入不
茶诗里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天,卢仝在家中睡觉,酣然之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好朋友孟谏议的新茶送到。他迎进新茶,马上冲泡,细细体会茶中的妙趣,并写出了一首为后世传诵的好诗。  他从茶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卢仝喝了七碗茶,喝出了七种不同的意境。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