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自主游戏,教师适度指导,引发了教师儿童观与教育观以及课程观的改变,以环境材料上打破空间规则限制,力求多种材料支持游戏,由此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自发性的游戏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孩子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可以得到体现。
【关键词】幼儿;游戏;自由;自主;愉悦;老师;有效介入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促使幼儿健康顺利发展。
在课程游戏化全面推开的今天,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在孩子游戏时,老师应当从何入手?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孩子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我将结合两次中班“枪战”游戏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并从中引发一些思考。
一、缘起:首次“枪战”
[活动背景]
游戏时间,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始游戏。祺祺、甜甜、嘟嘟、均均选择了去建构区用积木进行拼插,战车、大炮、手枪……一件件自己喜欢的武器很快被创造了出来。小建筑师们互相讨论着,讲述自己的武器如何神奇、有着怎样强大的功能。
我上前询问:“你们这么快就造好了自己的武器,太厉害了。”祺祺说:“对呀,我插的是机关枪,可以连续发射很多子弹。” 均均说:“我插的是机关炮枪,很厉害。”几个孩子先是自顾自地站在桌子旁边拼插,一会儿工夫,他们就陆续跑到了教室前面的小椅子上,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活动实录]
祺祺、甜甜、嘟嘟、均均手里各有一把枪,只见四个人用椅背作掩护,趴在椅子上开始射击。祺祺边射击边招呼其他同伴:“给我打,狠狠地打!”孩子们边打边模仿着射击的声音。
我走过去问:“你们的敌人是谁啊?”嘟嘟说:“坏蛋。”“他们在哪儿呢?”嘟嘟说:“他们在车上呢,我们要趁着他们还没下车就把他们打死。”
我离开“战场”来到小医院,发现医院的医生很清闲,没有病人来看病,于是就想从“战场”上拉一些病人,让医生们有事可做。于是我返回战场,对祺祺说:“我当你们的敵人吧。小心,我要进攻了。”祺祺被击中了。“祺祺,你受伤了。”“没事”。还没等我上去问“需要送医院吗”,祺祺就一下子从地上站起来,拿起枪继续“战斗”。
[分析反思]
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没有敌人并不重要,拿着自己造的枪自由地射击才是最重要的。祺祺被击中,我本想引导其他孩子带着受伤的祺祺去医院疗伤,但是正在投入战斗的祺祺并不愿意离开战场,看得出,孩子们此时的兴趣主要在射击上。
很明显,此时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所感为由介入孩子的游戏,不应居高临下地去指导或“支持”游戏者。
二、惊喜:二次枪战
[活动背景]
过了几天,又到了游戏时间,几个孩子拿着自己插好的枪又开始了作战游戏。这次他们没有像之前那样一起朝着假想的敌人射击,而是自然地分成两组,相互射击。只见均均悄悄地把门外的一个纸箱放到了“战场”边上,靠近门的地方。甜甜最先发现了纸箱,立马问:“这个纸箱是做什么的?”我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均均挪开纸箱,自己藏到了里面,他把枪放到纸箱上的洞洞里假装朝外射击,嘴巴里不时发出射击的声音。
[活动实录]
均均的游戏还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几个孩子一起躲到了纸箱里面。玩具篮子里还有一些他们自己拼插的小圆柱,嘟嘟打了一会儿枪,拿起一个小圆柱假装扔出去,同时嘴里发出爆炸的声音,哈哈,原来篮子里装的是“炸弹”呀。
“战斗”持续了几分钟后,均均搀着嘟嘟离开“战场”朝医院走去,我问:“怎么了?他受伤了吗?”均均说:“他中毒了,我要送他去医院。”嘟嘟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忙着给他打吊瓶、喂药。
[分析反思]
新的材料带动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在游戏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以孩子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开展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第一次游戏时是老师要“制造病人”,孩子们不配合,甚至一点都不感兴趣。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却自发地去医院了。现在想想,老师上次的介入是不是有些着急了呢?当游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号”自然就产生了。这一次的“放手”让我再次认识到,把游戏还给孩子,给他们多一点时间慢慢探索,多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因此,在孩子游戏时老师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前提就是要先静心观察孩子,这样老师才能准确做出判断,决定是否给予指导以及给予什么样的指导。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在前,判断在后;孩子探索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孩子表述在前,老师追问在后。只有如此,才能给予每个孩子适宜的支持,真正发挥游戏对于每个孩子发展的独特价值。
三、两次游戏后我的思考
(一)老师的变化与成长
1. 儿童观与教育观的改变。
看到孩子们充满创造性的游戏,老师的观念彻底转变了。从两次游戏中可以看出老师由之前的预设多、控制多转变为观察多、理解多、追随多。
那时的我普遍认为,在建构区里只能有常规的拼插和搭建,但是现在,我会从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自发游戏,观察比以前更细致了,能够关注孩子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也能关注孩子在活动中自发的表达、表现。瞧,今天的游戏中有建构、有角色、有情境、有对话、有合作、更有创造。我们慢慢地开始从以前关注老师的“教”到现在关注幼儿的“学”;从关注知识经验的习得到现在开始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2. 课程观的改变。
老师不再“呕心沥血”的“预设和组织”活动,执着于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会玩,老师从以前的看着、管着到慢慢地退出游戏,孩子们得到的发展机会多了,我们也发现了更多的教育价值所在。游戏的主体是孩子,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予更多的支持,放手不失为好选择。 孩子在前,老师在后。关注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孩子的游戏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和专业的识别、判断,尽量不要盲目指导,支持不能变成干预、干扰。
(二)环境材料的变化
老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发了行动上的转变,继而落实在环境、材料的变化中。
1. 打破空间规则限制。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尊重幼儿的意愿与需求。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的游戏中,你们是怎么玩的?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如果觉得“打仗”的地方小了,孩子们完全可以自主商量并寻找安全的新场地来开展游戏。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地垫、毯子,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地上无限延长摆着玩,还可以灵活地找块空地铺上地垫坐着玩。孩子们会自己寻找适合的空间来开展游戏,这不正是最好的学习吗?
2. 多种材料支持游戏。
材料不是老师给的,是孩子们自主寻找的。材料从低结构走向高结构,一物多玩的可能越来越多,孩子们以物代物的能力不断增强。
游戏中,因为纸箱的出现,孩子们新的游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有了不断与材料互动的机会。因此我会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收集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与孩子们讨论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丰富游戏内容,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孩子的变化
1. 自发性的游戏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
孩子们对空间和材料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和掌控權,“玩什么、怎么玩、在哪玩”他们说了算。经过了两次的打仗游戏,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射击,他们自己生成了很多的游戏情节。
过了几天,“战场”上迎来了一位女战士东东,东东不大会插枪,祺祺主动帮她插了两把小手枪。医院里的医生也不只在医院等待伤员去疗伤,还拿着自己的小药箱走进“战场”,去给受伤的战士包扎。在这些情节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 孩子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可以得到体现。
在游戏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从教室门外抬出纸箱来,打仗时,他们用纸箱作掩护来射击。看得出,他们玩游戏的主动性和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
对于打仗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儿呢?奔跑的快乐、追逐的乐趣、玩打仗游戏的刺激、摆弄武器的满足……这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出戏入戏,心照不宣!
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是没有类别之分的,常常是建构、角色、运动、表演等游戏类型融在一起,其实,这才是孩子游戏的真实状态。随着老师的“退后”,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自发、讨论、决定、准备、合作、创新、灵活、自信……孩子们以最本真的方式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感知世界、体验生活,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重新诠释了游戏的真谛。
孩子是自己的游戏设计者,我的游戏我做主!
【关键词】幼儿;游戏;自由;自主;愉悦;老师;有效介入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促使幼儿健康顺利发展。
在课程游戏化全面推开的今天,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在孩子游戏时,老师应当从何入手?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孩子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我将结合两次中班“枪战”游戏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并从中引发一些思考。
一、缘起:首次“枪战”
[活动背景]
游戏时间,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始游戏。祺祺、甜甜、嘟嘟、均均选择了去建构区用积木进行拼插,战车、大炮、手枪……一件件自己喜欢的武器很快被创造了出来。小建筑师们互相讨论着,讲述自己的武器如何神奇、有着怎样强大的功能。
我上前询问:“你们这么快就造好了自己的武器,太厉害了。”祺祺说:“对呀,我插的是机关枪,可以连续发射很多子弹。” 均均说:“我插的是机关炮枪,很厉害。”几个孩子先是自顾自地站在桌子旁边拼插,一会儿工夫,他们就陆续跑到了教室前面的小椅子上,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活动实录]
祺祺、甜甜、嘟嘟、均均手里各有一把枪,只见四个人用椅背作掩护,趴在椅子上开始射击。祺祺边射击边招呼其他同伴:“给我打,狠狠地打!”孩子们边打边模仿着射击的声音。
我走过去问:“你们的敌人是谁啊?”嘟嘟说:“坏蛋。”“他们在哪儿呢?”嘟嘟说:“他们在车上呢,我们要趁着他们还没下车就把他们打死。”
我离开“战场”来到小医院,发现医院的医生很清闲,没有病人来看病,于是就想从“战场”上拉一些病人,让医生们有事可做。于是我返回战场,对祺祺说:“我当你们的敵人吧。小心,我要进攻了。”祺祺被击中了。“祺祺,你受伤了。”“没事”。还没等我上去问“需要送医院吗”,祺祺就一下子从地上站起来,拿起枪继续“战斗”。
[分析反思]
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没有敌人并不重要,拿着自己造的枪自由地射击才是最重要的。祺祺被击中,我本想引导其他孩子带着受伤的祺祺去医院疗伤,但是正在投入战斗的祺祺并不愿意离开战场,看得出,孩子们此时的兴趣主要在射击上。
很明显,此时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所感为由介入孩子的游戏,不应居高临下地去指导或“支持”游戏者。
二、惊喜:二次枪战
[活动背景]
过了几天,又到了游戏时间,几个孩子拿着自己插好的枪又开始了作战游戏。这次他们没有像之前那样一起朝着假想的敌人射击,而是自然地分成两组,相互射击。只见均均悄悄地把门外的一个纸箱放到了“战场”边上,靠近门的地方。甜甜最先发现了纸箱,立马问:“这个纸箱是做什么的?”我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均均挪开纸箱,自己藏到了里面,他把枪放到纸箱上的洞洞里假装朝外射击,嘴巴里不时发出射击的声音。
[活动实录]
均均的游戏还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几个孩子一起躲到了纸箱里面。玩具篮子里还有一些他们自己拼插的小圆柱,嘟嘟打了一会儿枪,拿起一个小圆柱假装扔出去,同时嘴里发出爆炸的声音,哈哈,原来篮子里装的是“炸弹”呀。
“战斗”持续了几分钟后,均均搀着嘟嘟离开“战场”朝医院走去,我问:“怎么了?他受伤了吗?”均均说:“他中毒了,我要送他去医院。”嘟嘟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忙着给他打吊瓶、喂药。
[分析反思]
新的材料带动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在游戏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以孩子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开展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第一次游戏时是老师要“制造病人”,孩子们不配合,甚至一点都不感兴趣。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却自发地去医院了。现在想想,老师上次的介入是不是有些着急了呢?当游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号”自然就产生了。这一次的“放手”让我再次认识到,把游戏还给孩子,给他们多一点时间慢慢探索,多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因此,在孩子游戏时老师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前提就是要先静心观察孩子,这样老师才能准确做出判断,决定是否给予指导以及给予什么样的指导。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在前,判断在后;孩子探索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孩子表述在前,老师追问在后。只有如此,才能给予每个孩子适宜的支持,真正发挥游戏对于每个孩子发展的独特价值。
三、两次游戏后我的思考
(一)老师的变化与成长
1. 儿童观与教育观的改变。
看到孩子们充满创造性的游戏,老师的观念彻底转变了。从两次游戏中可以看出老师由之前的预设多、控制多转变为观察多、理解多、追随多。
那时的我普遍认为,在建构区里只能有常规的拼插和搭建,但是现在,我会从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自发游戏,观察比以前更细致了,能够关注孩子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也能关注孩子在活动中自发的表达、表现。瞧,今天的游戏中有建构、有角色、有情境、有对话、有合作、更有创造。我们慢慢地开始从以前关注老师的“教”到现在关注幼儿的“学”;从关注知识经验的习得到现在开始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2. 课程观的改变。
老师不再“呕心沥血”的“预设和组织”活动,执着于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会玩,老师从以前的看着、管着到慢慢地退出游戏,孩子们得到的发展机会多了,我们也发现了更多的教育价值所在。游戏的主体是孩子,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予更多的支持,放手不失为好选择。 孩子在前,老师在后。关注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孩子的游戏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和专业的识别、判断,尽量不要盲目指导,支持不能变成干预、干扰。
(二)环境材料的变化
老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发了行动上的转变,继而落实在环境、材料的变化中。
1. 打破空间规则限制。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尊重幼儿的意愿与需求。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的游戏中,你们是怎么玩的?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如果觉得“打仗”的地方小了,孩子们完全可以自主商量并寻找安全的新场地来开展游戏。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地垫、毯子,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地上无限延长摆着玩,还可以灵活地找块空地铺上地垫坐着玩。孩子们会自己寻找适合的空间来开展游戏,这不正是最好的学习吗?
2. 多种材料支持游戏。
材料不是老师给的,是孩子们自主寻找的。材料从低结构走向高结构,一物多玩的可能越来越多,孩子们以物代物的能力不断增强。
游戏中,因为纸箱的出现,孩子们新的游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有了不断与材料互动的机会。因此我会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收集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与孩子们讨论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丰富游戏内容,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孩子的变化
1. 自发性的游戏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
孩子们对空间和材料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和掌控權,“玩什么、怎么玩、在哪玩”他们说了算。经过了两次的打仗游戏,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射击,他们自己生成了很多的游戏情节。
过了几天,“战场”上迎来了一位女战士东东,东东不大会插枪,祺祺主动帮她插了两把小手枪。医院里的医生也不只在医院等待伤员去疗伤,还拿着自己的小药箱走进“战场”,去给受伤的战士包扎。在这些情节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 孩子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可以得到体现。
在游戏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从教室门外抬出纸箱来,打仗时,他们用纸箱作掩护来射击。看得出,他们玩游戏的主动性和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
对于打仗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儿呢?奔跑的快乐、追逐的乐趣、玩打仗游戏的刺激、摆弄武器的满足……这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出戏入戏,心照不宣!
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是没有类别之分的,常常是建构、角色、运动、表演等游戏类型融在一起,其实,这才是孩子游戏的真实状态。随着老师的“退后”,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自发、讨论、决定、准备、合作、创新、灵活、自信……孩子们以最本真的方式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感知世界、体验生活,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重新诠释了游戏的真谛。
孩子是自己的游戏设计者,我的游戏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