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美术教坛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练”的“讲——听——练”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授之于学生的听觉系统,从而达到指导学生练习、创作的目的。它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美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学生获取艺术灵感的方式是多途径的、立体化的。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有着不同的敏感程度,故而仅凭此种授业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的授课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随着艺术的发展、学生水平的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那么,应采用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呢?结合实践,概括地说,我们需要寻找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很大一块是写生教学和欣赏教学,教学以单一的形式为主。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校园这一文化阵地来造境,让学生在大的情境中接受教學,把学科教学中的抽象情境教学法,变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造境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法,那样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的外衍向校园文化的自觉渗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通过“造境”、“组场”、“定势”、“合一”的手法,不教而教,是活的教育。
  教师可结合写生教材,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细致观察,发现身边平凡的美,用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名称为校园景点取名,如“香江小荷”、“紫藤长廊”、“香园”等,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教师看到的已不再是童稚般的线条涂在纸上的写生作业,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美术作品。这种出自儿童内心的,由他们创造的新境新景,不正是我们教学要求的吗?
  教学外衍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变“单一”为“群体”,强化了育人的“场效应”。从这种结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由个体向集体发展。校园文化的丰富和趣味化,更有利于教学的深入。所以这里的“不教而教”,是生活化教学的体现,是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感性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手段。
  美术教学外衍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素质教学为重点,以审美、陶冶美为宗旨的基础艺术教育思想。它通过“审美暗示”、“概念迁移”、“技能游戏”、“层次教学”进行教学。
  首先,美术教学外衍在校园文化中有多种活动形式,具有极强的隐性效应,其在审美暗示上尤为突出,许多造型、图案、色彩的选用,本身就是信息量极大的语言符号,暗示了多种教学功能。由于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分点都是由学生直接根据学科的教学外衍的要求而参与设计、制作、宣传的,故其暗示作用更为自觉,更为随机。从校园文化这一流动、变化的文化创意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本质上是把美术这一学科所具有的教学内涵及教学手法进行概念迁移。起着审美引导和技能传授作用的老师利用了这一形式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组织诱导,变传统死板的课业为生活化、意识化、行为化、经验实践化的活动,所以这一结合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次,抓住“新”、“活”、“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把课堂中学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投射到校园文化这一空间,使美术技能的训练由传统的概念化、短时性、压制性、被动性转为趣味更高、时效更大、参与范围更广、创造力更易发挥的活动,其技能所带来的“劳动产值”更能被人重视。在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技能训练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参与面更广的游戏式活动转变。这种技能游戏既符合儿童的个性特点,又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艺术教学的活力。
  美术教学的外衍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补,体现了创造教学新体系。教学以它自身的应校、应师、应生、应材的特点,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目标的美和教学价值的美,是美的教育。
  美术教学从教材走向校园,从狭窄的书本走向生活,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迅速跟生活、自然进行传递和实践,同时从校园生活这个大文化背景中,体会一花一木、一情一景,从中拓宽思维发展及技能训练的领域,提高思维辨别的能力,陶冶情操,发挥个性特长,激发创造性思维。这一反复自然的互补始终贯穿在生动、活泼、新奇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了人人有美术教学点,时时有美术教学线,处处有美术教学面的效果,使新教材有一个优化实施的整体飞跃,达到了教学内容活学活用、乐学乐用、一学多用的效果;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提供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真善美的人格潜移时空。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教学投射,使之成为一种善意、和谐、愉悦的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美术教学外衍的“播种价值”通过学习者,从教材体系向教学本质,从教学表象到心灵品性来了一次美的升华。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的必备素质。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一、营造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言语双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言语双方要想达到沟通目标,就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并能及时作出反应。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教学活动变成生动、直观、兴奋的过程,让英语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语言交际场合及情景,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语言交际。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课堂上所教的语言,并会用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惧怕写话,不知如何写话,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错误百出,而对于农村小学的低年段学生,这些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究其成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低年段的学生识字量少,平时阅读的课外书籍有限,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学生没有从心底真正地对写话产生兴趣,仅仅是把完成写话当作完成一项老师布置的任务,写话的畏难情绪较为严重。因此,寻找并发现一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写话能
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往枯燥、机械、生硬的数学教学正变得生动有趣,以往的纯接受式的学习正逐渐被发现、探究和接受相结合的教学所代替,在趣味数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有了数学成就感。  数学成就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从而获得成功而产生的愉悦的心理体验。当每个学生都能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成就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变浓,学习就会更有劲头,
教育公平是人们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历来受到广泛关注。课堂教学公平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实践领域,其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因此,关注课堂教学公平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理解  1.现实的解读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思想:相同的就是公平的。认为教师给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学生则利用这种机会,从而取得较高的成就。表面上是给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到听了八巨中心小学苏娟老师的译林牛津六年级下册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节英语课后我才对这句话有了具体的了解。苏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听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应变能力的至关重要。细细品味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聋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与同龄的正常学生相比,存在着对事物感知浮于表面、以自我为中心、抗诱惑力较差等问题。因此,抓住一、二年级这个行为习惯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力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意外”,“意外”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其特有的精彩之处。  【案例一】  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思路进行音乐课的一个环节——体态律动游戏:学生分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动物,合着音乐在教室里自由律动。突然,有个学生伸直两只胳膊吐
[摘 要]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使命。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品德课堂演绎必须多样化、情感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 演绎 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6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三二六”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达成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三二六”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三二六”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