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皇室收藏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比起2015年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火热场面,2016年在台北故宫呈现的“公主的雅集”似乎只是博得了业界的关注,这固然有两岸往来的些许不便以及时下大陆游客骤减的客观环境所限,但如果从展品精美以及策展的专业程度来看,此次台北的展览及相关的研究、出版成果的确值得关注。元朝虽然统治时间较短,但却是中原再度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段,曾经在宋、佥割据时期南北的皇室收藏,因统一而汇聚并得到整理,南北并行发展的艺术面貌也有再度交流融合的契机。蒙古皇室对文治的推动、宗教艺术的发展、各民族问工艺的交流,在地跨亚欧的庞大帝国中是怎样一番繁华盛景?或许要比我们已经了解的清宫收藏要更加令人新奇与震撼。此次我们采访了台北故宫“公主的雅集”特展的策展人陈韵如博士,听她讲述蒙古大长公主的收藏珍品,以及蒙古贵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士交往酬唱的雅事。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王朝,其皇室收藏的获得,以及皇室收藏与民间收藏的关系与其他朝代有什么不同?元代的皇族,与后世同样实现统一的清代满族统治者相比,其汉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那么怎样看待其在书画收藏领域取得的成就?
  陈韵如(以下简称“陈”):元代皇室的书画收藏在皇家收藏史上,与其他朝代相比既有同,也有不同。与宋朝相比,元朝大量继承前朝的收藏显得十分不同,但若是与明,清两朝相对照,元朝的内府收藏规制,则可说是开创明、清两朝皇家收藏规模的最重要起点。蒙古以一少数民族之姿态,在武力征服中原政权之后,并未破坏其内府图籍收藏,而是有规模地继承前朝原有收藏。正因如此,元朝在大都既收纳了金朝的收藏,也从南宋临安运送了大量的内府书画图籍,因而能将分隔了将近一百年的南北皇家收藏重新加以整合。
  记:元代皇室的收藏与宋、金、包括清代的皇室收藏相比,有怎样的特点?
  陈: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皇族本身的汉文化能力与程度长久以来就是史家争议的课题。虽然多数蒙古统治者仍需要有翻译官协助掌握汉文,但其中也有能够直接掌握者。换言之,元代皇室对汉文化传统的了解,未必是全然陌生:此外,更不容忽视的是,当时有一群不同族属背景的儒士、文臣,就在皇家成员周边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参谋者之角色。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批文化中介者,研究蒙元皇室的鉴藏课题之际,我们有机会透过文人之记录而得到不同的认识。
  记:大长公主的女性藏家身份,在元代皇室收藏中,甚至整个中国艺术鉴藏史上,都显得格外突出,能否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女性藏家?以及目前对她本人及其收藏的研究情况?
  陈:大长公主以皇家女性成员的身份进行书画鉴藏,确实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例子。其实,關于公主的生平活动细节,我们所知虽仍有限,不过,透过一些文人题记的梳理,这位蒙古公主的几项重要生平历程,却仍有迹可寻。公主名祥哥剌吉,是忽必烈曾孙女,太子真金的孙女,父亲正是真金次子,后因武宗即位而被称为顺宗:公主的同胞兄弟,分别是元武宗,元仁宗。在仁宗即位后获得“皇姊”之号。祥哥剌吉公主在夫婿碉不剌过世后并未再嫁,曾陆续赞助东岳观、全宁路、五台山等地的寺院道观活动。
  记:大长公主生活的时代,也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元代艺术家群体活跃的时代,公主与他们有着怎样的互动,是否有具体的作品能够说明,公主的书画鉴藏以及相关艺术活动,对于当时书画创作的影响?
  陈:祥哥剌吉公主约活动于元代中后期,在她的收藏之中,除了唐宋时期的古书画名迹之外,活动于当时的宗教画作品也曾在其收藏清册。另外,就在台北故宫的收藏中,有归入王振鹏名下的《龙舟图》,据说,这一作品原来是王振鹏为太子时期的元仁宗而作,祥哥剌吉公主看过喜爱,特别委托王振鹏再为她绘制《龙池竞渡》,透过此作多少可以想见公主的订制画面貌。此外,公主还藏有元初钱选的画作,显然她对元代江南画坛的掌握也有独到见解。至于公主的鉴藏态度,对元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层面多大,以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仍不容易有定论。只是,王振鹏界画所显示的炫目效果确实受到了元代皇家成员的喜爱。此后,在元中后期,界画乃至宗教人物画(王振鹏的《维摩不二图》),墨竹画(李衎墨竹)等,不分类科都有一个日益强调画中质面细节的倾向,多少可说是同一个视觉文化脉动下的产物。
  记:据我们了解,您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曾经参与过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大观——北宋文物精华特展”“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也独立策划了关于明代画家吴彬的展览,本次担任“公主的雅集”的策展人,是因为怎样的机缘?
  陈:在故宫工作是十分难得的经历。于此期间,我得有机会参与几个重要大展,从“大汗的世纪:元代的多元艺术与文化”(2002),“大观:北宋书画特展”(2006)、“文艺绍兴:南宋书画特展”(2008)、“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2010),我也是“沈周书画特展”(2014)与“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2015)的主要策展人,另外曾独立策划“时间的形状;十二月令图特展”、“吴彬的绘画世界”等展览;我在任职期间获院方支持,得能完成台大艺术史博士课程,在实务与学术双方面都得到最佳机缘与严格训练。作为故宫书画处研究人员,每个人都有机会自行提出想要筹划的展览,策展之规模也常能得到院方全力支持。我此次规划的“公主雅集展”,一方面源自2002年我所参与的元代博物院大展之启发,此后,更因为我陆续参与宋元绘画大展,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元书画有深入研究机会,才促成此次借由公主收藏为引子,希望能从一个收藏的角度,引领观众关注宋元名品的生成脉络。
  记:您对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收藏、创作的研究也有很多,在您看来,以此次策划元代的皇室收藏特展为例,如何有效地从史料研究中走出来,形成一个系统的陈列语言?此次展览您有哪些独具匠心的展览内容设计想要告诉观众?
  陈:对于中国宫廷收藏史之讨论,过去惯于聚焦在帝王角色方面。此次“公主的雅集展”中,除了公主之外,确实也有对于元文宗,元顺帝等元代帝王收藏的着墨,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增设一个“士人题跋”子题,目标是将参与皇家鉴藏活动的“士人,文臣”群体解析而出,让这些作为“文化中介者”的士人群体之历史角色得到更多关注与认识。
  记:是否有最想推荐给观众的展品?
  此一展览中有许多重要名作,我都非常推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安排更提供了不少相互比对的良机。例如,原属公主收藏的黄庭坚《松风阁诗》是能充分掌握黄庭坚独特行书书风的名迹,另外在同一展问,有一件元文宗收藏的黄庭坚《荆州帖》则可见其尺牍之小行楷特色。同一展览中有两件黄庭坚不同书风的例证可供比对,实属难得。具有柯九思题诗的荆浩《匡庐图》一直被认为是北宋山水重要作品,此次再度展出。而且,从11月16日开始(更换为第二期限展作品)将会与北宋郭熙《早春图》并列展出,更是一次提供观众直接比对北宋巨幅山水的绝佳经验。此外,属于元顺帝旧藏的传巨然《溪山林薮》,以及向来被视为江参的《千里江山》图卷都会同时展出,都是重新思考巨然山水面貌的重要画作。展览之中,除了宋代作品之外,陆继善《摹兰亭》、赵孟颊《重江迭嶂》,以及收录有倪瓒《安处斋》、吴镇《中山读和图图》等八段元人画的《元人集锦卷》等,都是值得细细品赏的元代佳作。第二期开始展出的《定武兰亭拓本》,届时也能和陆继善本相互辉映。第二期之后,赵斡《江行初雪》图卷的展出,势必引起更多人驻足欣赏寒江渔家的生动景况。
  记:此次展览是否受到什么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场地规模,比如选件的取舍等等。这对您未来的策展又形成什么样的经验?
  陈:这次展览并没向外界借展的经费,确实从搜访的例证而言会因此而显得不够周全。但是,也正因此却得到机缘深入本院院藏作品。例如:少有机会全卷展出的《元人集锦卷》,此卷共有八段元人画作,除了常为人提到的赵孟頫与管道升画作外,另外有倪瓒《安处斋图》、吴镇《中山图》、马琬《春山清霁》、赵原《陆羽烹茶图》,乃至林卷阿《山水》等,是一集合江南士人画作的难得绝佳长卷。这一类合集作品,过去常因缺乏画家个人名称而不受到重视,未来应该还能发掘更多此类作品。
其他文献
课徒画稿
期刊
古今中外,凡以绘事著称于世的画家,靠的不仅是天资的聪慧,更离不开其在绘画创作领域付出的超平常人的努力与艰辛,一幅幅精彩优美画面的背后,凝聚的是画家对于生活的悉心观察、感悟以及对绘画艺术规律、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历代花鸟画创作,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断演进发展,从而构成了一套技法纷呈,意境丰富,内涵深厚的富有东方意蕴的艺术表现体系。  近代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孕育了当时享誉海内外的
期刊
对于每一名专业为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者来说,苏立文及其著作《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洪再新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 5年8月版)就如巍峨大山一般,高高耸立,心生向往又令人仰止。苏立文属于早期就将目光投向中国艺术的少数西方学者之一,在抗战时期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艺术家来往密切。他著书立言,向西方世界介绍、推广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之贡献,自不必多言。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苏书不像高居翰的“绘画三部
期刊
10月,我们相邀厦门  “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    4月26日下午3点,“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对外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福海,港澳台办公室主任谢爱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谢明清,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交易会主宾城市上海市代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台湾主办方代表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中国
期刊
櫻桃画法  取曙红加藤黄调和,一笔画出一个圆形果实。用深墨画出果柄及果实前部的小黑点。
期刊
一个朝代如果固守传统、妄自尊大、安于享受、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朝代最终的结果将是悲哀的,中国的清朝时期,尤其是清朝末年就是这样的。1840年英法联军的战火烧到了一只沉睡了许久的狮子,腐败无能的政府、懦弱胆怯的人民像是在沉睡中被针扎了一下,想要反抗,但是已经晚了,敌人的战火已经慢慢逼近国都。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一沈曾植,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于道光三年(1850年)降生了。  在《沈曾植年谱长编
期刊
2015年12月23日至26日,由上海书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新闻晨报共同主办,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雅昌艺术网、新浪网、美术天地作为支持单位的“吟赏诗情  品味画意——以诗征画中国画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次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
期刊
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在大陆出版界是位传奇人物。笔者通过采访、观察并阅读与其相关的图书和文献,整理出其成为一位修秀编辑的十种能力,提供给现任的编辑、未来的编辑作为参考、借鉴。    1.语文能力  在所有语言中,沈公最拿手的是俄文。因此能看懂马克思、列宁的原著,这对其编辑生涯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沈公还学过英语、西班牙语、世界语。  1954年,沈公出版一本叫《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的书。当时搞出版的
期刊
前言  2015年10月2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办了“董作宾甲骨书法捐赠典礼”,同时在历史文物陈列馆举办特展。  这批捐赠的书法共九件,是董作宾送给台静农的作品。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1895年3月20日生于河南南阳,1963年11月23日卒于台北。董作宾从1928年开始,进行殷墟甲骨的调查和发掘,为甲骨文的出土做出巨大贡献,终其一生对甲骨的研究从未间断,在学术上取得重
期刊
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馆五周年之际,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于2015年9月16日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其馆藏重要的中国绘画作品,涵括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六十九件(套),而其中又有多件都是首露真容而未曾见于之前的展览或者出版。  在广博一万余件书画藏品中,尤其以明清时期与岭南地区的绘画最为大宗。而此次展览则是以其馆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及不同风格的作品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