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此生活着以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为代表的诸多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具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习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由此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翻译在对外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国外游客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建议
一、引言
在贵州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不仅为中国游客所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这些少数民族习俗作为中华习俗的一部分,是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少数民族习俗译法并不统一,多种译名共存、多种译句版本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建议。
二、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种少数民族习俗多姿多彩,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然而在对外宣传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过程中,其汉英翻译却并不完全统一,不同的译者风格就有不同的翻译结果,有时往往令外国游客困惑,这给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宣传与中华文化走出去造成了一定影响。以下笔者将主要从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两方面来展开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
(一)民族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种类众多,自然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就多。这些民族节日作为少数民族习俗的一部分,正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与这些民族节日相关的翻译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国游客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印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汉英翻译对对外宣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些民族节日较好翻译并且各种口头书面旅游资料上的与之对应的翻译基本上能统一,比如:
赛龙舟:Dragonboat Race
斗牛节:Bullfight Festival
但有些民族节日则不是特别好处理,要么翻译版本不一,要么就算翻译版本是统一的,但是却令人很费解。比如:
“吃新节”是贵州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为了庆祝丰年并祈求丰年而举办的农事节日,在这一节庆中会有很多少数民族风情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动。但如此重要的节日,“吃新节”的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结果却并不统一,笔者至少搜集到5个版本,“New Grain Eating Festival” “Green Grain Festival” “New Thing Eat Festival” “Tasting Ripening Grain” “Green Grain Eating Festival”,这五个版本都有使用,而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讲,笔者认为“Green Grain Festival”较为恰当。
还比如:“赛芦笙”一般译为“Lusheng Competition”,“芦笙”直接译为汉语拼音,很难让外国游客看了就明白是什么节日。还有像贵州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苗年”、“侗年”、“三月三”、“六月六”等,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和,主要翻译还是直译为主,译为“Miaonian Festival” “Dongnian Festival” “Sanyue San” “Liuyue Liu”,虽然保留了贵州少数民族特定文化内涵,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贵州少数民族一般使用农历,所以最好在译名后加注释义,方能不引起误解。
(二)民族礼节
贵州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仪式,而这不仅是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必备元素,也是外国游客少数民族风情游的看点和体验,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这些民族礼节的汉英翻译对外国游客正确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在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上,无酒不成礼,酒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交流的媒介之一,因此也就产生了很多有关“酒”的礼节,如“拦路酒”、“牛角酒”、“拦寨酒”等等。关于苗家最隆重的酒礼“牛角酒”,也存在译文版本不统一的情况,有译者译为“Drinking an Ox-Horn Wine”,有译者译为“Horn Wine”,还有译为“Horn Wine (The grandest courtesy of the Miao people to serve guests with horn wine. The guest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village or house till they drink the wine in the horn”。
还比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时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民歌。在其未有统一译名前,“侗族大歌”曾被翻译为“Big Song”,远不如之后其统一译名“The Dongs Grand Chorus”更能清楚而准确的表达出其内涵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从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发现部分译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特别是同一原文的译文版本不一。为了更好的对外宣传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笔者建议,政府、科研学者及翻译工作者应该大力协作起来,统一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标准,制定相应规范,筹建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平行语料库,尽快规范和健全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这无疑将极大的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对外宣传。
参考文献:
[1]Baker,M. (2004).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傅敬民.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J].上海翻译,2013(4):11-15.
[3]樂萍.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竹青.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说[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5.
[5]李跃平.更新理念 高扬其声——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9-240.
[6]乌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33(2):93-97.
[7]郑懋,安梅.目的论视角下的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J]. 贵州民族研究,2013,34(4):207-210.
[8]周杰,陈娟.贵州对外宣传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2013,31(4):147-152.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建议
一、引言
在贵州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不仅为中国游客所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这些少数民族习俗作为中华习俗的一部分,是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少数民族习俗译法并不统一,多种译名共存、多种译句版本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建议。
二、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种少数民族习俗多姿多彩,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然而在对外宣传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过程中,其汉英翻译却并不完全统一,不同的译者风格就有不同的翻译结果,有时往往令外国游客困惑,这给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宣传与中华文化走出去造成了一定影响。以下笔者将主要从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两方面来展开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
(一)民族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种类众多,自然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就多。这些民族节日作为少数民族习俗的一部分,正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与这些民族节日相关的翻译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国游客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印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汉英翻译对对外宣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些民族节日较好翻译并且各种口头书面旅游资料上的与之对应的翻译基本上能统一,比如:
赛龙舟:Dragonboat Race
斗牛节:Bullfight Festival
但有些民族节日则不是特别好处理,要么翻译版本不一,要么就算翻译版本是统一的,但是却令人很费解。比如:
“吃新节”是贵州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为了庆祝丰年并祈求丰年而举办的农事节日,在这一节庆中会有很多少数民族风情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动。但如此重要的节日,“吃新节”的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结果却并不统一,笔者至少搜集到5个版本,“New Grain Eating Festival” “Green Grain Festival” “New Thing Eat Festival” “Tasting Ripening Grain” “Green Grain Eating Festival”,这五个版本都有使用,而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讲,笔者认为“Green Grain Festival”较为恰当。
还比如:“赛芦笙”一般译为“Lusheng Competition”,“芦笙”直接译为汉语拼音,很难让外国游客看了就明白是什么节日。还有像贵州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苗年”、“侗年”、“三月三”、“六月六”等,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和,主要翻译还是直译为主,译为“Miaonian Festival” “Dongnian Festival” “Sanyue San” “Liuyue Liu”,虽然保留了贵州少数民族特定文化内涵,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贵州少数民族一般使用农历,所以最好在译名后加注释义,方能不引起误解。
(二)民族礼节
贵州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仪式,而这不仅是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必备元素,也是外国游客少数民族风情游的看点和体验,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这些民族礼节的汉英翻译对外国游客正确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在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上,无酒不成礼,酒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交流的媒介之一,因此也就产生了很多有关“酒”的礼节,如“拦路酒”、“牛角酒”、“拦寨酒”等等。关于苗家最隆重的酒礼“牛角酒”,也存在译文版本不统一的情况,有译者译为“Drinking an Ox-Horn Wine”,有译者译为“Horn Wine”,还有译为“Horn Wine (The grandest courtesy of the Miao people to serve guests with horn wine. The guest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village or house till they drink the wine in the horn”。
还比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时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民歌。在其未有统一译名前,“侗族大歌”曾被翻译为“Big Song”,远不如之后其统一译名“The Dongs Grand Chorus”更能清楚而准确的表达出其内涵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从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发现部分译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特别是同一原文的译文版本不一。为了更好的对外宣传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笔者建议,政府、科研学者及翻译工作者应该大力协作起来,统一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标准,制定相应规范,筹建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平行语料库,尽快规范和健全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这无疑将极大的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对外宣传。
参考文献:
[1]Baker,M. (2004).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傅敬民.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J].上海翻译,2013(4):11-15.
[3]樂萍.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竹青.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说[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5.
[5]李跃平.更新理念 高扬其声——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9-240.
[6]乌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33(2):93-97.
[7]郑懋,安梅.目的论视角下的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J]. 贵州民族研究,2013,34(4):207-210.
[8]周杰,陈娟.贵州对外宣传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2013,31(4):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