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一碗春天的清气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a_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碧螺春清雅的果香令人想念,传说中有“吓煞人香”,这是江南甜柔春天的气息。在万里太湖,有一座静幽恬美的岛,有一杯天地间最秀美的茶汤。茶碗里的碧螺春清秀果香,分明是一碗春天的清气化成。
  年少时看金庸的小说,说到碧螺春的叶片上会有螺旋形的图案,后来知道是“美丽传说”。台湾也有三峡龙井,有“碧螺春”,台湾的“碧螺春”很是粗老,完全不是碧螺春该有的样子,但你就会明白,离家越远,有一些香气和味道越无法忘怀。
  碧螺春,是一群人与春天的梦想。
  名茶都会有很多传说,但越接近它,越能感受到它真挚厚实的美。寻访碧螺春,必须要到最好的场地。诗情画意的苏州城,最有名的东山岛与西山岛的碧螺春都令人艳羡,西山滋味重,我更喜欢东山的秀美清味。
  苏州古城临着碧波万倾太湖,是十里春风与茶。很多人喝过碧螺春,却难识真颜。早春尚寒,枇杷花已凋谢,茶香却蕴集到清明节的今天。这一天气清而明,晴空碧湖,东山岛藏船坞的群体种的茶树芽叶发得正好,一芽一叶初展,新芽深嗅带淡淡的花香,低幽而长。面前的一望无际的太湖,杨柳绿丝绦,难怪这里的人们,心语间都难以掩藏对家园的骄傲。
  东山岛是旅游景点,保留着古老的街巷,东山岛的陆巷古村,一样有苏州的美。明成化年间的老牌坊与磨得发亮的石街,记录着久远的风物过往。晓庭兄的金元堂,是一座静谧富足的庭院,黛墙瓦窗,一枝桃花斜里伸出,落地玻璃边的几竿竹,菱形的窗外隐约的罗汉松,水缸里的花,精致杯盏里的碧螺春正香,是最瞳生活的苏州园林。古老而浪漫的江南庭院,有生生不息美与精神。
  在村子里,有人用煤气炒茶,有人用柴火炒茶,讲究的茶客更喜欢用柴火锅炒出来的茶香。素四姑娘的顾野王制茶所,坐落在尚锦村里,一口古老的石井讲述市井的过往,马头墙,铁皮门,虎头锁,开残的杜鹃花提示着已经进入一个繁忙茶季。
  素四常年在东山岛炒茶,很挑剔碧螺春茶的原料,她只收取群体种的鲜叶。岛上有一些早芽种,虽然发芽早,她认为太过清淡,没有茶味。很多人喝春茶讲究非要喝3月初的茶,那只是一种心理的期待,和茶味无关。要做出好的茶味,哪怕只是简单地炒,也不那么简单。
  素四前一天晚上几乎是通宵制茶,没有怎么休息,第二天上午九点多,就要准备收茶青鲜叶了。岛上的茶农知道她收购的茶青出价高,纷纷来排队,在藏船坞一户农家,几十个人围着她。她必须很沉静,辨别芽头的大小,润泽度,香气,最后决定收与不收,对于结果茶农就会很激动。遇上这种情况,既要讲规则又不能太刻薄,有些原料确实采得不标准,不能做上等的碧螺春,但产区好内质好,早年素四就收下尝试做红茶原料,后来又尝试制成黄茶和蒸青绿茶。
  碧螺春的鲜叶嫩,就要特别小心,不能像别的地方的鲜叶随意闷在茶袋里,素四会将它摊得薄薄地,置于一面面竹制的水篩上。放在车上还不能抖动得太厉害,车内也不能闷得太热,细嫩的茶叶才好做最香的茶,小心翼翼地载着一筛筛的鲜叶,回去就要开始挑拣。
  挑拣需要—根一根来,剔出鱼叶和残片,必须要达到一芽一叶初展的标准,一芽二叶的就要拐选,叶芽太展的也不适宜,在我走过的茶区里,比较讲究的如六安瓜片是一片片地采制,猴魁是一根根的手揉,信阳毛尖是制成干茶后一根根地挑,只有这样,茶的品质才表现得更到位。
  邻居夏老已经94岁高龄,也过来帮忙挑拣,大家在一块大木板上,一根根挑出符合标准的碧翠的叶,再薄摊于竹筛、间插于木架上,茶香与淡淡竹香交融,空气也是甜的,青藤爬满了屋角。
  其实绿茶美好的花香亦从摊晾开始,让青气与水分散失,使花香与清味共存。碧透而优美的身段,静候火的磨砺。
  下午三点多就可以开炒,茶灶前备好了成捆的柴木,灶台里的柴木吐着火苗的舌头,素四用的是一百多度的锅温,一斤左右的鲜叶入锅杀青,最后制成二三两的干茶,对于细嫩的碧螺春而言,她觉得锅温恰到好处。摊晾后的鲜叶抖散入锅,发出轻轻的噼啪炒茶声。
  闷炒与翻炒是炒茶的核心手法,闷炒可以提升温度,让水气起到蒸熟茶叶的作用。翻炒时,要讲究炒得均匀,并借以走散多余的水分。碧螺春的手工杀青需要捞炒搓,第一次杀青约五六分钟,此时茶叶已经变软能捏成团。
  早年集体生产时人们会在炒锅里边炒边揉,但往往会使茶的胶质粘在锅壁引起烟糊味,素四就会将炒青后的茶叶取出,另外在竹匾上揉捻。团揉时双手一起叠起,松紧有度;搓揉时,往回拉,向外推,再卷起。揉时是揉茶人青筋显露的手臂。揉后继续复炒,使其再次失水,均匀干燥,约半小时的时间,茶在锅中炒至足干,卷曲成螺,芽毫显露,期间花香、甜香、果香,极为迷人。慢慢就有点干,茶成黄绿色了,这是二炒时的颜色了,茶叶有揉过的痕迹,锅里也落满了毫。二炒兼有点烤的作用。轻轻按压是不被允许的,怕有茶汁粘在锅上。
  请来的炒茶师傅老是用固有的手法,素四就会不断提醒他。炒好后用一张白纸卡片,将茶底刮起,全都收集到黄色的牛皮纸上来。此时的碧螺春鲜嫩可爱,深沉暗下来的绿,白毫显露,条索较紧曲如螺状,近嗅迷人的茶香,仿佛可口的甜美糕点。
  到了晚上九点多,炒茶人的额头上已经满是细密汗珠。这一个晚上,他们要把所有的茶都炒完。炒后的茶经储后数天,再经微炭烘,会更加醇和。好茶在火与手中臻至完美。夜晚一两点,月光照亮了老院落。
  天亮了,我们在清晨就准备到山上走一走,岛上有狗吠声,风拂过树叶的声音,这是东山岛上的槎湾,山坳里,湖风吹皱了时光。带我们上山看茶园的是小夏,她大学毕业后,茶季都会回家中帮忙。他们家的茶园枝条已经显苍老了,因为没太修剪,大约一人高,据说以前有些老树更高大,要用一个梯子爬上去采。太湖畔,东山岛有清风雨露,这些古老品种的芽叶尤其细小,嚼起来鲜美嫩甜,没有苦涩味,还带着花果香,生津回甘快。在清明这个时节,才生发那么细小的芽叶,古人采的茶,要紧细柔美螺形身段,要绵厚有劲的花果之味,答案在其中吧。
  那些上百年的老茶树就生长石头堆里,这里一丛那里一丛,并不是多行密集矮化的状态,它们在天地间端身正直,叶茂而碧,姿意而长。每每遇到这样的茶树,采摘起来也令人愉悦,采撷芽叶须细心而敏捷,掬于手中就要快速入茶篓,避免手上的温度影响了碧翠的鲜叶。
  走过很多茶园,处于天然状态的并不多,这也许违背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能打造百亿干亿的产值,但它却是一件可以不停地做、为后代子孙来谋的事情,也是最经典和令人难忘的茶昧。静静的山里,远离了游客,远离了短暂的利益,茶有清风雾霭、气息迷人。
  远远看湖面,波光熹微,小径石路,若隐若现。山间枇杷树高大繁茂,亦是苍老的枝干,据说这是苏州最好吃的枇杷。再过一段天气热了,岛上就会有杨梅,还会有少数的杏,李。秋有板栗冬有橘。
  采好的鲜叶又回到制茶所,意味着又将是忙碌的炒茶之夜,采回的鲜叶就要挑叶剔去末子。看着这些要掉弃的第二三片鲜叶,—样带花果香,一样上苍厚赐辛劳采撷,只因外形而被弃,真是可膳,于是我们决定对挑剩的二叶以蒸青的方式尝试做蒸青茶。夜深时茶亦萎凋到位,摊薄于竹篾上入锅蒸至微黄,起锅急扇令冷,团揉后成形,觉其略带生青味,又复短时蒸之,复揉,薄铺低温炭焙,晨起茶成。高温冲泡,饮之清冽甘柔,不带烟火之气,尤喜花果之味入于茶汤,似饮枇杷果汁,喜哉。
  要离开东山岛,再饮一回碧螺春,新炒出的娇嫩翠芽,在玻璃茶则里散发微香。我们用碗泡法,用杯泡法,用壶泡法,茶的滋味如同玉质,通透细润,果香绵存。
  岛上紫藤花浓,很多人依然每—年要来,太湖的水随着四季流动,批杷的果将熟,杨梅也会红透,初冬若来,红桔遍山……心中惟念这一缕清气,随着时光变幻,弥漫在人间。
其他文献
茗讀会石家庄分会场在正定蕉林茶书屋举办,茶书屋里暖黄色的灯光安静温暖,行至后庭院,抬首入目皆为翠绿,芭蕉遮目,竹叶相映成趣,蕉林馆内流水声不断,踩在细碎的石米上,仿佛春天来到这里就没再离开过,有四季颠倒之感。  茶事开始,蕉林茶师恭敬侍奉一杯茶汤,怀着“一期一会”的心情,诚心礼遇今天到场的所有朋友。福鼎白茶、政和白茶以“才女”“美女”之姿,让大家细细品味采茶原料之佳,制茶工艺之妙;大红袍、马头岩肉
期刊
在广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茶中有饭,饭中有茶”这句谚语可谓道出了茶在广州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食在广州,茶也在广州。“一盅两件”的广州早茶文化、引领全国的凉茶文化构成了广州茶道的主要形式。广州人喝茶,从早贯穿到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二厘馆”到“茶居”再到“茶楼”  广州茶楼业的兴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从“二厘馆”到“茶居”再到“茶楼”的过程。  清咸丰同治年间,一些店家就已经
期刊
“茶禅一味”,茶可以帮助我们领悟自心与佛性的平等不二。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几道茶。今年茗读会四川分会场依旧在蜀州八景之一的天目寺举行。天目寺主持释能照法师带领百多茶友—起祈福,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  茶会现场,才6岁的四位小小茶艺师表演少儿盖碗茶艺。茉莉花茶在小盖碗中翻滚着,小茶艺师们熟练而老到的茶艺表演,一开始就把茶会拉到了高潮。今年四川分会场的主题是“三名读书会
期刊
茗讀会上海分会场邀请了茶艺师冯娟娟以及五位茶艺老师给茶友们展示茶叶的冲泡技巧和品鉴方法。大家一边品茶,老师一边讲解茶叶的知识、冲泡的技巧、从一杯清水开始,一泡一泡的茶,一杯一杯的品。从岩茶、生茶到白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对茶不同的见解。专业茶艺师冲泡之后,在座的每位茶友都轮流冲泡,互相品味出自于每一位茶友之手的茶汤,分享着属于他们自己泡茶的味道。  茶友们纷纷表示,茶会形式很好,对于当下紧张
期刊
成书于秦汉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美国弗兰克·啥德利·墨菲在《茶之精神》一书亦不无兴奋地指出:“她(茶)呼唤我们最深处的自我,并与我们同欢共乐。”  茶,这片源自中国的树叶,竟在古今中外的人心中产生了共鸣!  的确,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健康礼物,它曾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从第一片茶叶被发现、利用,到成为“比屋之饮”,再到传遍全球,茶经历了漫长的
期刊
茗读会台湾分会场设在桃园,由台湾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主持。范老师致力于两岸茶文化的推广,自1 988年起每年至少都会来大陆2~3次,或参加茶事活动,或讲学授课,或参访参观,30多年来往返陆台之间有300多趟。当日茶会,社会各界欢聚一堂,品味福建名茶,大家侃侃而谈,谈话重点集中在茶与健康方面,不仅身体的健康,许多是谈到茶精神修养方面。范老师表示,茶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修行,
期刊
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茶叶打开了通往欧洲的路。英国茶行将单一品种的茶与各种香料进行混合,开启了“风味茶”的盛行。而这种调配工艺启发了尊尼获加创始人约翰·获加(John waIker),创立了世界知名调配型威士忌品牌一尊尼获加。  11月30日,在微冷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场茶酒相遇——“知己知味”武夷山福瑞茶酒文化之旅,再次唤起了茶与威士忌的记忆。  行业大咖云集,茶酒臻品齐聚  现场大咖云集,全球
期刊
在中国最美的边境小城丹东,有很多爱茶的朋友时常相聚,自从有了《茶道》茗读会更丰富了我们一年中所有对茶的期待,北方的冬天多了几分暖心的茶香,一份美好的开始。挂满书画和各色民族剪纸手工艺的展示厅,七张茶席慢慢展开,不同风格的茶席应对着不同茶具和精心装扮的七位席主,身穿不同民族特色的服饰,招待着前来参加“茗读会”的茶友落座,席上有赤橙黄綠青蓝紫七位席面,分别搭配着建盏、青花、霁红、霁蓝、白陶、青瓷等不同
期刊
简约的大漆茶器,  是诗意的载体,  也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简,是最智慧与最纯净的美。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漆与茶器  去年某日,在漆盼艺术工作室(以下简称“漆盼”)里的一次茶叙,话题由席间的大漆茶盘开始。  红色茶盘沉稳有底蕴,讨人欢喜。局部印入的金箔朋.理纹样,使得整个茶盘的构图简单却不单调。金色部分的平涂肌理不是那种细密的,更加简洁直接,像斑驳的历史古籍的文字,又像是竹叶飘落的影
期刊
敦煌,人类文明的心脏,尽管芳华流变,漫漫沧桑,也无法洗去千年亘古的传奇,只因叠沓的经卷,灿烂的壁画,光明的智慧,那是佛陀留给世人的曼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朝圣之地。  在敦煌沙漠上举行一趟茶旅,是体会一场茶境的奥妙,这次感受人文历史的茶旅之行,是与天地对话,与自然相处的一种豁达。  茶境之诱  “美丽的敦煌,神奇富饶。”茶友何逸菲介绍,记得第一天,到莫高窟学堂,看到“日月同辉”的情景,自己高兴得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