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易“上火”选药宜对症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上火”这一说法并不新鲜,可究竟什么是“上火”、应该怎样祛“火”,人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其实,“上火”应当说是一种俗称,它属于中医学“火热证”的范畴,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的侵袭后,而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的一系列“热证”的表现。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如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都可被认为是“上火”。
  “上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更常见,这是因“火”为夏季主气,火、温、暑三气同性,当人体阴阳不平衡时,五脏六腑便易生“火”,阳亢火气就大。另外,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空气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
  “上火”不仅会直接诱发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还可能引发或加重急性结膜炎、鼻炎、鼻出血、扁桃体炎、牙周炎、痤疮、便秘、胃脘热痛、尿道感染等疾病。此外,“火热之邪”还易竭耗阴液,导致血液粘稠,造成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不畅,故当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病者)“上火”时,还可能引发脑中风等。还有研究认为,“火邪”致病,会使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乳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学物积滞在人体中,从而损害肝、肾等脏器。
  由此可见,“上火”并非小事,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只有及时清除体内的热毒之邪,才能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发生。“上火”宜采用“清热祛火法”治疗,即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清内热,达到热除火退的目的,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等作用。实火(牙龈疼痛、喉痛、口腔内生疮、口渴欲饮、内热、大便干结)一般宜清热泻火,虚火(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心烦、失眠、耳鸣、头晕)则宜清热滋阴。
  如今,清热祛火药品种甚多,下面列表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以供患者参考。需要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编者注:下表中的用量都是成人用量,小儿当酌情减量)。
  
  点评:尽管中成药都具有服用方便、不易变质等特点。但与传统的片剂、丸剂、散剂相比,软胶囊剂、颗粒剂、浓缩丸是目前较受消费者喜欢的剂型。这是因为软胶囊剂,其崩解后弥散快,易直接被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颗粒剂能保持煎剂特色,有“固定汤剂”之称,也易于肠道吸收;浓缩丸有减少服用量、增强疗效等优点。
  




  相关链接
  
  教你识“火”
  心火:口舌生疮,口角起泡、糜烂,心烦失眠,面赤口渴;
  肺火:咽干肿痛,口气烘热,鼻腔烘热、干燥,鼻翼或鼻头红肿疼痛,脸生疮;
  胃火:口干口臭,口唇起皮、干裂,牙龈肿痛,胃脘灼痛,多食易饥;
  肝火:烦躁易急,目赤干涩,太阳穴胀痛,口苦,耳鸣;
  小肠火:小便黄少;
  大肠火:大便秘结。
其他文献
才出生近一个月的云云,一周前突然出现间断呼吸困难,脸色发青,烦燥不安,起病非常急。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父母便带云云到本院治疗。检查诊断为小儿急性喉喘鸣,经吸氧,镇静,抗炎,解除喉、支气管的痉挛治疗后,云云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但是令云云父母不解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发生急性喉喘鸣呢?  喉喘鸣是因为气流通过有病变的呼吸道最狭窄处而发出的一种异样响声,好发于冬春季节。在婴幼儿期最常见,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
裂缝是沥青路面中最常见和最易发生的病害之一。裂缝的处理质量是影响路面质量和寿命的主要因素。开槽处理裂缝的工艺,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开槽处理裂缝的核心设备是填缝机
怀孕与分娩,是女性自豪的使命,艰辛而伟大.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腹部皮肤会被日渐膨胀的子宫拉松、拉长,发生肌纤绺增生以致断裂;加之摄入大量的营养与产后哺乳,所以绝人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属中医骨痹范畴,中医治疗原则是疏风散寒、利湿通络、活血化淤、解毒消肿、补肾健骨、调节整体。
药物不是导致高血压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主要"真凶".高血压患者性功能异常的原因据统计,有20%的高血压男性患者,是因高血压病本身而发生性功能障碍,尤其是阳痿.
广西读者林仲:这段时间我老感到睾丸隐痛,左侧附睾肿大变粗,在附近医院检查前列腺液未见异常。据医生说是得了附睾炎,挺难治好,尤其是慢性附睾炎更不易治愈,请问是真的吗?如果得了附睾炎或慢性附睾炎,该如何治疗呢?  在男性的阴囊里,有两个像鸽蛋大小的睾丸。睾丸起着生产精子和合成男性激素的作用,是男性最大的性腺。  在睾丸的上方(如图所示),有一个小小的附属性腺,称为“附睾”。它是由睾丸网发出的生精小管汇
夏季来了,各种味道鲜美的瓜果又开始诱惑着糖尿病患者,他们又要饱受“家人吃瓜我啃皮,他们吃梨我着急”的痛苦了。糖尿病患者真的与瓜果无缘了吗?否。只要坚持“一个条件”和“一个原则”,糖尿病患者依然可以吃瓜果。  “一个条件” 即空腹血糖控制在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达到这个条件,可以吃瓜果。如果患者年龄大于60岁,或有并发症,血糖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