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曾经在CCTV上播放过的节目中有哪些能让你过目不忘、日思夜想,除了《新闻联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乡村爱情》?抱歉,90后的都没听说过;《动物世界》?的确很经典,但是那是外国人拍的纪录片。今年五月之后,我们就能骄傲地说:《舌尖上的中国》!相信每一位看过这套纪录片的人都会对它又爱又恨——这是“吃不胖星人”的报复,还是“不吃会死星人”的逆袭?不馋死人不罢休啊!
然而,我们一边对着电视或电脑屏幕流口水,一边怨恨镜头挪得太快、地方和思维太过跳跃和发散的同时,也渐渐地陷入沉思,看着眼前的美食,如此诱人,又如此熟悉,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母亲的手艺,那是小时候多么向往、又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女们都能尝一尝的味道!也许到了最后,我们所渴求的,也不过是在铺天盖地的穿越剧、家庭剧雷人而无比现实的重口味剧情之外,得到一些能抚慰身心的小清新鸡汤,一些能满足我们最低要求但又开始显得奢侈的心灵慰藉。
——Rico
今年5月1 4日,由中央电视台(CCTV)摄制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首次登上电视荧幕,由此掀起了长达一周的收视高潮,收看中央一套(CCTV-1)夜晚10:30节目档的观众激增。
这个系列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均引发热议,各集节目的网络播放次数已超过两千万次,出乎意料地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
“那些由居住在中国偏远角落的最平凡的人们所烹煮出的食物,让我想起了
我的家乡,想起我妈妈做的菜,也想起了我的童年,”28岁的王欣(音译)说,她是无数深受这一纪录片感动的观众之一。“看着看着,我就想家了,就忍不住流泪,”王说。她来自西北的陕西省,如今在北京的一家银行工作。
“不管人们走得多远,成为了怎么样的人,你的胃还是适应家乡的味道,”陈晓卿说。他是这套纪录片的导演,也是中国一位著名的美食作家。作为一个喜爱美食的民族,中国观众起初是被纪录片中卖相甚佳的食物所吸引,但后来,他们却被片中的人文情怀深深迷住。“我们想呈现的就是真实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美食,但又不仅仅是美食,”陈说。
这套七集的纪录片将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与丰富的食物和多样的烹饪方式交织组合,每一集纪录片聚焦一个与食物有关的话题,包括原料、主食、如何利用一种原料来烹煮出各种菜式、贮藏、准备过程、味道以及地域生态因素如何影响当地食物。
作为首部在中央一套播放的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这一系列节目的收视率比该台以往夜晚10:30档电视剧的要高出30%,刘文说。他是这套纪录片的制片人,也是纪录片频道——中央九套的总监,该纪录片会于5月22日—29日在该频道播出。大快朵颐
网民们将这套纪录片描述为“减肥者的灾难”。在播放期间,这个节目促使网上的食品订单量激增,而在纪录片中出现之后,那些从前不太受欢迎的地方特产的订单量激涨,来自淘宝网的一位发言人如是说。淘宝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
陈晓卿说:“我们并不想将观众限制于美食家,而是尝试以舌头那5000个味蕾来征服普通老百姓。我们尽量以一种极具诱惑的方式来拍摄食物。”
与此同时,这套纪录片首播第一周旋即在新浪微博(中国最受欢迎的推特式服务网站)上卷起热潮。网民们甚至模仿纪录片名,创造出新的话题,譬如“舌尖上的清华”,以讨论清华大学饭堂里的美食,也有“舌尖上的四川”,主要介绍地道川菜。
浅尝中国之“变”
“我们试着用美妙的食物来征服观众,只为告诉大家,变化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们的真正目的,”陈说。“美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深厚、微妙又趣味十足,”他说。
在北京工作的银行职员王欣说,第六集中那位为家人制作豆瓣酱的老奶奶让她忆起了自己的奶奶。“我的爷爷奶奶每年冬天都会给我做辣椒酱。从采摘食材到制作出成品,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工夫和时间。那只是一罐小小的酱,却也是爱和回忆的载体,”王欣对新华网记者如此说道。
在当今的中国,许多年轻的一代背井离乡,在外谋生。她说,这一罐罐小小的酱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交流方式。“中国的美食上寄托着许多细腻的情感,”该纪录片第四集的导演张铭欢说。
为总共7集的纪录片拍摄了80多种食物。面对纷杂的食材,张铭欢和他的同事确立了一项选择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在张拍摄的“时间的味道”一集中,一位香港的老奶奶过去和她的丈夫一起制作虾酱,如今她的丈夫已经离开人世,她仍然坚持独自制作。“在这里,她的生活和情感都与这些虾酱紧密相连。这种食物已不再只是食物了。”
“我们没有选择名厨名菜,而是拍摄普通工薪阶层和他们的家常便饭,”陈晓卿说。“通过摄影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被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他指出,中国之“变”也是这套纪录片的主题。他说:“我们展现了传统的烹饪方式,想让人们知道,这些下厨的人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烹煮食物的最后一代人。他们的孩子都已移居大城市,只留下挂在家中的照片,而他们家乡的手艺绝活,也将消失于历史的河流之中。”
然而,我们一边对着电视或电脑屏幕流口水,一边怨恨镜头挪得太快、地方和思维太过跳跃和发散的同时,也渐渐地陷入沉思,看着眼前的美食,如此诱人,又如此熟悉,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母亲的手艺,那是小时候多么向往、又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女们都能尝一尝的味道!也许到了最后,我们所渴求的,也不过是在铺天盖地的穿越剧、家庭剧雷人而无比现实的重口味剧情之外,得到一些能抚慰身心的小清新鸡汤,一些能满足我们最低要求但又开始显得奢侈的心灵慰藉。
——Rico
今年5月1 4日,由中央电视台(CCTV)摄制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首次登上电视荧幕,由此掀起了长达一周的收视高潮,收看中央一套(CCTV-1)夜晚10:30节目档的观众激增。
这个系列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均引发热议,各集节目的网络播放次数已超过两千万次,出乎意料地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
“那些由居住在中国偏远角落的最平凡的人们所烹煮出的食物,让我想起了
我的家乡,想起我妈妈做的菜,也想起了我的童年,”28岁的王欣(音译)说,她是无数深受这一纪录片感动的观众之一。“看着看着,我就想家了,就忍不住流泪,”王说。她来自西北的陕西省,如今在北京的一家银行工作。
“不管人们走得多远,成为了怎么样的人,你的胃还是适应家乡的味道,”陈晓卿说。他是这套纪录片的导演,也是中国一位著名的美食作家。作为一个喜爱美食的民族,中国观众起初是被纪录片中卖相甚佳的食物所吸引,但后来,他们却被片中的人文情怀深深迷住。“我们想呈现的就是真实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美食,但又不仅仅是美食,”陈说。
这套七集的纪录片将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与丰富的食物和多样的烹饪方式交织组合,每一集纪录片聚焦一个与食物有关的话题,包括原料、主食、如何利用一种原料来烹煮出各种菜式、贮藏、准备过程、味道以及地域生态因素如何影响当地食物。
作为首部在中央一套播放的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这一系列节目的收视率比该台以往夜晚10:30档电视剧的要高出30%,刘文说。他是这套纪录片的制片人,也是纪录片频道——中央九套的总监,该纪录片会于5月22日—29日在该频道播出。大快朵颐
网民们将这套纪录片描述为“减肥者的灾难”。在播放期间,这个节目促使网上的食品订单量激增,而在纪录片中出现之后,那些从前不太受欢迎的地方特产的订单量激涨,来自淘宝网的一位发言人如是说。淘宝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
陈晓卿说:“我们并不想将观众限制于美食家,而是尝试以舌头那5000个味蕾来征服普通老百姓。我们尽量以一种极具诱惑的方式来拍摄食物。”
与此同时,这套纪录片首播第一周旋即在新浪微博(中国最受欢迎的推特式服务网站)上卷起热潮。网民们甚至模仿纪录片名,创造出新的话题,譬如“舌尖上的清华”,以讨论清华大学饭堂里的美食,也有“舌尖上的四川”,主要介绍地道川菜。
浅尝中国之“变”
“我们试着用美妙的食物来征服观众,只为告诉大家,变化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们的真正目的,”陈说。“美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深厚、微妙又趣味十足,”他说。
在北京工作的银行职员王欣说,第六集中那位为家人制作豆瓣酱的老奶奶让她忆起了自己的奶奶。“我的爷爷奶奶每年冬天都会给我做辣椒酱。从采摘食材到制作出成品,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工夫和时间。那只是一罐小小的酱,却也是爱和回忆的载体,”王欣对新华网记者如此说道。
在当今的中国,许多年轻的一代背井离乡,在外谋生。她说,这一罐罐小小的酱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交流方式。“中国的美食上寄托着许多细腻的情感,”该纪录片第四集的导演张铭欢说。
为总共7集的纪录片拍摄了80多种食物。面对纷杂的食材,张铭欢和他的同事确立了一项选择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在张拍摄的“时间的味道”一集中,一位香港的老奶奶过去和她的丈夫一起制作虾酱,如今她的丈夫已经离开人世,她仍然坚持独自制作。“在这里,她的生活和情感都与这些虾酱紧密相连。这种食物已不再只是食物了。”
“我们没有选择名厨名菜,而是拍摄普通工薪阶层和他们的家常便饭,”陈晓卿说。“通过摄影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被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他指出,中国之“变”也是这套纪录片的主题。他说:“我们展现了传统的烹饪方式,想让人们知道,这些下厨的人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烹煮食物的最后一代人。他们的孩子都已移居大城市,只留下挂在家中的照片,而他们家乡的手艺绝活,也将消失于历史的河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