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问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zs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向现代化进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届政府做出“双创”动员,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了具有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作用外,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市场经济品格,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有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创新的本质认识,是不利于“双创”实践的。
  传统文化在扼杀创新吗


如果企业是创新的真正主体,不用你多言容忍,它自然就会容忍,因为失败过后终将是成功。

  常听有人动辄将创新不足归咎于仍沉浸在传统文化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抵制、排斥创新的,是扼杀创新人才的。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痛加批判、改造,不然,所谓创新就永无出头之日。
  毫无疑问,创新需要文化环境的支持,而创新文化的营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本身也包含着文化上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文化创新,也就没有创新文化,自然也无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入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还将“文化创新”作为四大创新之一予以强调,提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显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着力点。
  但是,由此是否就一定要把传统文化视为与创新水火不相容而加以否定呢?在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及创新精神弘扬的消极面或消极因素,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本身就是历代先圣先贤、志士仁人着意创新的凝结与缔造,其基本面鲜明地辉映着创新的光彩。
  难道孔夫子的儒学中就没有创新的倡导吗,“胡服骑射”不仅表明汉民族始终流淌着创新的血液,即使是其他民族也在用创新的思维适应着汉文化的巨大包容;从唐太宗任贤不分民族、霍去病少年封侯以及“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的商业伦理里,难道看不出一丝一毫当今创新时代的传统基因吗;与“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并存的不同样还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格言名句吗;正是众多文人奉行与恪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条,才有了辉煌璀璨、流芳百世的唐诗宋词等,这难道不正是不竭创新的精神写照和生动体现吗。
  所以,提倡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不能一概排斥传统文化,还要学会汲取并善用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做到科学地“古为今用”。要知道,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我们纵然怎样热衷于创新、热心于“双创”,也必须首先做一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
  中国文化不容许失败吗
  这与以上问题相关,既然已首先认定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天敌,那么,可以继而控诉的“罪状”之一就自然要包括“不容许失败”了。
  创新,在很多情况下是弱势的,因为相對于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其失败的概率很高。如果一有失败,就停止创新,实际上无异于停止了创新成功的必要成本投入,中断了走向成功的创新之路。因此,一个真正健康的创新文化,必须是足以能够容忍失败的。
  但是,简单地说中国缺少“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似乎也是缺乏分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太容忍失败了。这实际上涉及制度问题,涉及创新主体(包括失败主体)究竟应当是谁的问题。
  我们喊创新、搞创新多少年了,但又有多少创新成果呢?反观近现代中国为何对人类世界无多原创贡献,其中有众多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方面有很多投入(尽管投入还应更多),但是收益率却不尽理想。
  比如,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不少医院的硬件设备绝对不逊于美国,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体不差,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远大于美国,科研经费也不算少,而且还有为数极其庞大的患病人群(市场需求),但一直出不来重大医学成果。我国公开发行的各类医学学术刊物有1100多种,涉及18个学科领域,其中所谓的核心期刊有586种,年发表论文总量近10万篇,但极少有对当代人类医学科学进步产生重大的创新影响。可以说,这实际上就是对“失败”的包容,尽管迈向惊天动地的“成功”需要有个过程。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行中,关于创新的名目繁多,我们看到的这计划那工程还少吗?而效果呢?因为迄今为止在创新的管理体制方面,并没有完全突破,相当程度上依然是以政府为主的,所以失败了也无人问津或无从问津。而且,落后的评审体制也决定了公众根本无法问责,只能容忍。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现在应当是到了不能容忍因体制落后而造成频频失败的困局再继续下去的时候了。只有以失败为耻并应承担失败的责任为前提,才谈得上容忍失败。当创新主体从政府下移到企业,让企业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如同可以赢得成功的利益一样,我们才会看到失败的价值。失败,应是一种必要的试错,而其取向则永远瞄准成功。如果企业是创新的真正主体,不用你多言容忍,它自然就会容忍,因为失败过后终将是成功。
  是否容忍失败,关键取决于谁为失败“买单”。
  对国外的技术壁垒应一味指责吗
  西方发达国家有技术壁垒,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技术壁垒,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对技术创新所需支付成本的一种保护,是对外溢性的一种阻抗,完全在情理之中。对此,我们的最佳反应不应是埋怨和敌视,而应是认真地想想为何他们有技术壁垒而我们却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大,谁拥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实际上表明了谁拥有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要继续保持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就必须加速自主创新,因为它不能再指望西方国家代替自己完成创新任务

  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搞市场经济为时不长,一时很难形成“经典创新”,在技术壁垒的构建方面尚无优势,这就必然要受制于他国的技术壁垒,并最终影响到本国企业的国际贸易、产品出口等。比如美国,在高新技术出口方面,对我国一直处于封锁状态。中美间举行多轮谈判,我国不断提出要美国放松对中国出口高科技方面的管制,以缓解贸易逆差、使中美贸易更趋均衡,但收效甚微。这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成长、转型升级等,显然不利。但是,问题在于只要别人不触犯国际规则,不是恶搞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对技术壁垒,除了认账,实在是别无选择的。特别重要的是,技术壁垒往往内含着创新优势、知识产权、现代标准等,你要超越它,就必须发奋创新、构筑出更高的为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来才是。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壁垒代表着先进对于落后的拉动,从根本上说,对创新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况且,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技术壁垒,从而从价值实现的角度迫使中国的企业不能再搞粗放增长,不能继续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了。它是一种严酷的压力和阻力,同时,它也倒逼聪明的中国企业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激励创新的推动力,守身为大,锤炼自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升级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出口贸易等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并与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结合起来。
  这正如诺奖得主、新华都商学院首任院长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在其著作《大繁荣》中所言,“中国要继续保持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就必须加速自主创新,因为它不能再指望西方国家代替自己完成创新任务。此外,如果中国经济要完成从中等收入向领先水平的转轨,也必须找到焕发必要的经济活力的手段。”
其他文献
10月底,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下称《行动计划》),成为“一带一路”工作推进两年多以来,首个对外公布的任务分工文件。  此前,标准化工作频现于一些中央文件中,并曾在“一带一路”框架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中被明确提及,给出了推动标准“走出去”、建设标准化海外
期刊
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并为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定下了“去库存”的主基调。  会议中提出了六大去库存举措,包括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买房,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房企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
期刊
外界近年来多次预期的美联储加息事件终于落地:美联储在2015年12月17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改变了金融危机以来较长时期保持零利率的状况,也是其近十年来第一次加息。  世界各地均在密切关注由此引发的潜在影响,近期阿根廷比索的巨幅贬值,去年以来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大幅贬值,都引发了公众对美联储加息影响的巨大想象。  作为与美国关系极为密切的系统重要性新兴经济体,中国正经历着宏观经济减速及结构调整转
期刊
时代在变革,经济在转型,传统商业银行也必须行动起来。  在人民银行12月公布的11月份金融数据中,M2增速13.7%,为近一年半以来的新高,但人民币贷款仅增加7089亿元,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全社会对于银行信贷的需求在快速减弱,创新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除去“老三样”——“存、贷、汇”之外,还能如何顺应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如何顺应金融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以及如何创新
期刊
过  去10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所谓的“黄金十年”,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前一时期的改革红利。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新的挑战,本质上是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是中国银行业实现破茧重生的必由之路。  经济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提出新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增速的变化。“
期刊
中国火电建设正在“冒进”?  2015年11月中旬,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中国煤电产能过剩及投资泡沫研究》预警称,中国以煤电为主的“大跃进”式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造成超过2亿千瓦的装机过剩,造成约7000亿元投资成本浪费。  该报告的主要作者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袁家海表示,当前中国的煤电建设热潮急需冷却。“现在缺乏统筹的电力规划,是造成当前投资乱象的根源
期刊
一边是雾霾等环保问题突出,一边是能源行业持续大面积亏损。中国能源行业该如何走出低谷?业界将希望寄托于尚未出台的能源“十三五”规划上,但恐怕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国家能源局独家获悉,省级能源总体规划已经上报国家能源局,国家层面的“十三五”能源规划起草或于2016年2月结束,3月后上报国务院。规划主要是从推进能源节约、增强国内油气供应能力、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煤炭、大幅提高可再
期刊
中国社會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开放包容高效透明是亚投行成功利器》(1月19日)  2016年1月12日,亚投行正式开业。作为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从提出倡议到开业,学习借鉴了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成熟经验,并对其进行了有益补充。  第一,与现有多边开发机构相比,亚投行采取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规定在其贷款项目中进行全球采购,而不限于成员国采购,这将使得所有受援国能够在项目实施中购买到最适合
期刊
过去的一年,“垫底”似乎成了东北宏观经济的标签之一。  各省最新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虽然与今年上半年相比,东北三省GDP增速稍有回暖,但排名依然靠后。其中,辽宁以2.7%的增速垫底;黑龙江为5.5%,排名倒数第三;吉林为6.3%,排名倒数第四。  尽管辽宁省GDP增幅“垫底”,居民收入增速却跑赢GDP。前三季度,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扣除
期刊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今冬的雪早早便来了,让那些痴爱雪的人儿足够喜,夜色深沉,虽无绿酒红炉,不过看着窗外雪花飞舞,听着几首散淡的歌,追思往事,也是惬意极了。  想起前年冬天,自幼生在南方的小外甥女,看到漫天雪羽时,一脸喜不自胜,一个6岁的幼稚孩童,不知疲倦,在雪地里撒着欢儿奔跑,恨不得把每一寸雪花铺盖的土地都踏遍,母亲开玩笑说,“人家都是花痴,小丫头竟成了‘雪痴’”。  天都黑了,小丫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