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及观察活动的设计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活动。著名科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应当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可见观察对于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学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同样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正确认识它。但对于缺乏自觉的观察经历的儿童来说,跟他们空洞地讲解什么是观察显然是枯燥而无效的。从操作层面来讲,观察又是一项重要的探究技能,这种技能的提升必须依赖于真实的观察实践的训练。因此,设计并组织合适的科学观察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
  本文以大象版《科学》教材《“五官”兄弟》单元设计的几个观察活动为例,谈一谈观察活动的设计与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官”兄弟》单元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科学探究培养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会综合运用五官进行观察,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分段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的分解目标。本单元的科学知识目标包括“10.1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1.1-1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1.1-2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围绕上述目标,本单元设计了《“五官”兄弟》《观察水果》《不一样的豆子》三课。
  第一课《“五官”兄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设计了感官观察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作用,认识各种感官所能观察到的物体外部特征,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五官”兄弟》作为整个单元的起始,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学习观察的方法,所以这一课设计的几个活动带有更明显的“教”的痕迹,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学习的初期很有必要。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对具体活动中的探究方法的“教”,才可能有以后的“自主探究”。因此,这节课是后面两课的基础和铺垫,也是整个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第二课《观察水果》以班级组织水果联欢会为情境,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带的水果,然后让学生展开观察和描述活动。为了增加观察描述活动的趣味性,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还设计了“猜水果”游戏,即让学生向水果的主人提出一些有关水果特征信息的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来猜出是哪一种水果。这个活动将提问、观察以及描述物体特征综合在一起,不仅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观察物体和描述物体各项特征的能力,而且还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到判断一个物体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这个物体的特征。这一课是前课分感官观察活动的发展,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感官”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五官进行观察并描述物体特征的“练兵场”。
  第三课《不一样的豆子》引导学生观察豆子,并根据豆子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这一课是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之后的再应用,是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开始渗透比较、分类的思想,并初步体验比较、分类的活动。
  结合本单元的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以及设计观察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是基于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感知活动
  从字面上理解,观察很容易被误认为只是用眼睛察看。其实,科学观察并不局限于用眼睛看,还包括运用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乃至借助仪器对事物进行感知。因此,正确理解观察活动的含义,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是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观察活动、提升观察能力的前提。大象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五官”兄弟》分感官设计了眼、耳、鼻、舌、手(皮肤)五种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观察活动来体验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过程,了解感觉器官及其功能。这让学生突破了对观察的前认知,建立对观察的完整认知,认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等方法。并且,他们还将认识到每种感官都不是全能的,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观察事物时,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感觉器官来进行观察。
  教材之所以一开始分感官设计观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五种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对运用每种感觉器官观察的方法进行单独训练。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观察活动并不是某一种感官的孤立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才能获得事物更全面的信息。因此,第二课在第一课分感官训练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活动——观察水果。水果作为观察对象能很好地体现五种感官的综合运用,看、摸、闻、尝等观察方法自然生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观察原来是一种基于各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的感知活动。
  二、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探索活动
  科学观察不是对周围世界的自发的、随性的感知,更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有着明确目标的、具有验证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观察活动才不至于变成毫无目的的“瞎胡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目标指向越明确,观察活动就会越有成效。
  观察目标一般来自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直接指引学生观察物体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也可以直接指引他们比较两种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这时学生会根据问题的指向,选择合适的感觉器官和觀察方式来观察。
  观察目标还可以源自一定的探究任务的驱动。比如,《观察水果》一课中的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从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介绍自己的水果,孩子们自然会从这些角度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水果。再比如,在《不一样的豆子》一课中,教材设置情境,提出给豆子分类的任务。学生在“如何给这些豆子分类”的任务驱动下,把观察活动渗透在豆子分类的活动中,认真观察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表皮特征、软硬等。   三、小学生的观察活动必须具有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活动的设计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只有在兴趣的吸引下,孩子们的观察活动才能维持和深入。
  孩子们观察的兴趣首先来自他们对被观察事物本身的好奇,我们应该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比如,孩子们对某些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可以以这些小动物作为观察对象来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大象版《科学》教材《认识小动物》单元中选择了兔子、金鱼和蚂蚁等小动物作为观察对象,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这三课除了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三种动物的外部特征外,还设计了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观察这些动物的环节,其目的也是为了尊重并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并以此增强观察活动的趣味性。
  对于一些指向简单明了的观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增强其趣味性。比如,《“五官”兄弟》一课中了解眼睛功能的观察活动非常简单,如果直接让学生观察、描述某个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征,显然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有趣一点的观察对象,适当增加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教材设计了一个由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的卡通小人儿的形象让学生观察,增强了观察对象的趣味性。然后又让学生有层次地观察和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如先让孩子们从整体上描述一下观察到的事物,即看到了“一个积木小人儿”,再让孩子们观察描述“积木小人儿”的身体有哪几部分,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等。这样就增强了观察活动的层次性,避免了小学生因观察对象过于简单而感到乏味、无趣。
  我们还可以改变观察活动的组织方式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嗅觉功能的观察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把眼睛蒙起来,玩“闻一闻,猜一猜”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四、鼓励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
  观察是人们借助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专门的仪器来认识世界的活动,但观察并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若要在观察中获得有价值的发现,离不开比较、分辨、判断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我们应该在学生科学启蒙初期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必让他们太勉为其难,我们经常提醒他们在观察中做到“比一比、想一想、问一问”就可以了。
  “比一比”就是对观察对象进行比较,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求同和求异)。这种比较既可以是对同时被观察的几个事物进行比较,也可以是把正在观察的事物和自己以往观察过的相关事物进行比较。比如,在观察蚂蚁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现在看到的蚂蚁和以往看到的蚂蚁(印象中的蚂蚁)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今天看到的这只蚂蚁是黑色的,比我以前看到的蚂蚁颜色深,个子也比以前看到的蚂蚁大,但它们都有细长的腿和触角……”,这种比较是进一步提炼、總结事物特征的基础和铺垫,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观察活动中的“比一比”。如果说科学观察的最终目标是从大量的科学事实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那么“比较”则是指引科学观察达成这个终极目标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可以这样说,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比较不仅要作为一种方法渗透在观察活动之中,更要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在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中。
  “想一想”是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多动脑筋,对观察到的现象或比较的结果多总结、多反思。我们应当经常要求孩子们在观察时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
  “我发现了什么?”(总结一下自己的观察成果。)
  “真是这样吗?”(反省自己的发现,提醒自己再次仔细观察,确认一下。)
  “还有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提醒自己全面观察,不要有遗漏。)
  这些问题会促使孩子们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观察。我们还要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困惑讲出来,及时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可以起到互相启发、互相指引的作用。
  “问一问”就是鼓励学生在观察中踊跃地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获得新的发现固然重要,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会在观察活动中发现更多让他们感到新奇的东西,这些新奇之处会迅速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快速转化成他们的问题被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有些老师很容易被孩子们的问题“轰炸”得晕头转向,从而不耐烦起来。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孩子们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发言,千万不要不耐烦,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孩子们在思考,他们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极有可能是后续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我们应该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为观察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机智地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和保护孩子们提问的兴致。大象版《科学》教材设计的“问题银行”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的极好方法,让孩子们把暂时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记录下来,存到“问题银行”里。久而久之,“问题银行存折”将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一大笔“财富”,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存折”中的问题随时有可能引导孩子们进行新的、更深入的探究,随着“存折”中问题的解决,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将更为强烈。
  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
  (226000)
其他文献
《哪杯水多》一课涉及体积和毫升两个概念,很多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往往直接让学生用量筒量,然后比较哪杯水多、哪杯水少。虽然学生能够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是对真正要比较的是什么,不甚了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用秤称一下就可以了。有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对“体积”“毫升”进行探究:  师:测量液体的多少究竟用什么仪器呢?  (学生交流。)  师:科学家经过多次试验后发明了一种专门测量液体的工具,非常简便,易于操作,它
利用NCEP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发生在辽宁的雨转暴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和分析了强雨雪发生所需具备的低空急流条件、温度条件以及
[目的]了解海藻对钉螺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发利用钉螺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海藻制成易于钉螺取食的形状,与灭螺植物粉一起添加到钉螺食物中,观察钉螺的取食状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材料作文又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近十年来,材料作文不仅连续在高考场上独领风骚,而且在中考场上也频频出现,风采迷人。由此可见,它以显著的特色和
要使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更科学客观,则需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拓宽研究领域,转换研究视阈,创新研究方法,更新研究范式,力求全面真实反映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景及其伟大贡献。
这节课是六年级的一节科学课,课题是《动物与环境》。课堂上,同学们首先观察了书上插图中的几种动物:蝴蝶、蛾、鱼、骆驼、猴子、北极熊,比较了它们各自生活的不同环境,初步得出了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味精的定义、分类和工艺过程、药理及毒副作用进行了探究,为饮食健康提供科学参考。
自2017年秋开设了一年级科学课后,给低年段的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但是他们观察力不强、注意力不够集中、动手能力较弱。通过一年的摸索与尝试,我将手机的一些功能应用在一年级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见证了学生别样的精彩和成长。  外出观察与拍摄观察相结合  一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动物》中有一个观察活动:找一找校园里的小动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最好的途径就是带领学生到
当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在中国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在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明显进展。我国2017年出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