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爱娜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美术教研员。现为浙江省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杭州市美术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杭州市美术第一层次学科带头人。2005年至今,担任浙江省省长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浙江省“领雁工程”讲师团成员。《追求真善美——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体建设实践与思考》等论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4次。
主编和参编教材: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国家实验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美术》教材《小学美术教学法》第四册教师用书的编写;主编《怎样上好设计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童玩俱乐部丛书——《陶玩苑》、《彩陶坊》、《纸艺园》(浙江摄影出版社)、《工艺世界》(浙江摄影出版社)、《我心中的西溪》(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2011年3月
地点: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任慧萍(以下简称任):应爱娜老师,您好!您近几年一直在做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展开这个方向的思考和研究? 怎样来理解城乡一体化?
应爱娜(以下简称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无论是城乡,还是农村,公民都有对美的需求,而他们的孩子都应享受到艺术教育的润泽。相对来讲,城区学校对艺术教育投入的师资、设备、经费等较农村学校更有保障,在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美术教育教学状况就要薄弱得多,那么农村学校怎么办?怎样统筹区域内城乡艺术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提上议程。怎样带领美术教师满足学生对于美的知识的渴望,让农村的孩子彻底摆脱缺少绘画工具,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的现状,让农村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依托环境,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中享受均等的美育机会,这些是作为一个教研员发挥作用,奉献爱心与责任的使命所在。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改变教研员带徒弟的工作模式,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系统地将农村和城区美术教师组织起来,围绕学生发展,建构教师团队研究模式,以“五个关注”为宗旨,抓常态美术教学、推进城乡一体化美术教育和谐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表现在:1、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教育愿景一体化,共享一种团队精神“团结求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自觉奉献”。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共同追求真善美;2、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活动、培训、教科研一体化。在工作状态中体现“良好心态、富有激情、责任到位、交流沟通、团队协作”;3、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制度建设,常规培养一体化。修改研讨美术教学常规,人手一份,研究教材知识点,落实教学“五认真”;4、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的美术教师,在常态教学中能逐步与社会、生活、学习一体化互动;5、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研究与学生、同事、校长、教研员一体化主题实践。在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教育局领导,各校级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才能在美术学科教学领域不断配齐配足专职美术教师,上齐上足美术课,使美术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的机会得到保证,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得到保证,建立建全校本研修机制等多种措施,而教研员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发现人才,提供宣传、意见、建议、架构桥梁的作用。
任:城市和乡村的美术教育要同步进行,怎样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那么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
应:2003年以来逐步提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五个关注”。一是关注生活:引导教师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基于教学实际,面对现实,因地制宜设计和建构以美好生活为主体的美术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从教学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用画笔、泥塑等多种造型方法表达孩子们眼中心中的人、事、物、情;二是关注文化:引导教师学生,关注多元的和本土的文化,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如剪纸教学、蓝印花布教学、陶艺教学等的专题培训与教学研究;三是关注学生: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视觉特点和视觉认知思维进行探究。培养美术学习常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美术工具、材料的使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是关注图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及学习方式的形成,落脚点在教法、学法、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研究和常态研究。五是关注创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项目研究作为研究的载体,积累实践与理论的资料。把创新的意识融入到备课、教学设计、团队共享教学理念等方面,把自己的强项“揉”入到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作业的展示、评价与整个团队分享创新资源。打好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重视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和实践中又有五个方法来搞好常态教学。
方法一:成立了10个教学研究协作组:中国画教学研究协作组、课堂教学结构及研究协作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协作组、陶艺教学研究协作组、设计·应用研究协作组、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研究协作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协作组、剪纸教学研究协作组、篆刻教学研究协作组、青年教师学习研究协作组。每组都有城区与农村的美术教师身影,自由组合,自主申报的专人负责。每学期在全区展示两个以上研究组的教学研究成果和阶段性问题与思考;
方法二:关心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某一方面教学研究持续的关注与实践,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得到加强,自然提升了美术教学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每一位教师个体的成长能有效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方法三:创办美术教师常态有效实践能力提高班;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兼职教师多,年龄结构偏差大,学历低,大多数没有经过美术教学的专业培训,我们通过区级培训班,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班,逐年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常态有效的教学实践能力;
方法四:承担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农村“领雁工程”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任务。也为西湖区城乡一体化教学带来良好契机,把浙江省“领雁班”带到西湖区来办,让农村的教师来担任学员的指导教师,在担当的过程中收集资料、了解班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声,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的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自然得到提高;
方法五:将中国美术学院公共教育系的实习生教学实践指导工作下放在各个农村学校。虽然农村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但在指导实习生的准备工作中也能向实习生学习,提高教师美术专业水平,使农村教师有锻炼的机会。
以“五个关注”为行动指南,用真情实感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落实在12个学校之间的常态教学,以个案和团队为载体,适时与领导沟通,搞好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材料方面的支持,通过真善美的桥梁来建构城乡一体化。把教学交流活动也尽量安排在农村,让农村教师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城乡牵手,自主合作,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关心部分教师生活,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奋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找到自己的特长为行动基础,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为行动特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周浦小学张引江老师的《家乡的酒坛画》《稻草画》,转塘小学纪徐丰老师《家乡的桥》、《转塘 印象》,西湖第一实验学校葛建明老师的《龙坞彩灯》《家乡的竹子》、黄文亮老师的《茶文化之茶壶设计》、留下小学葛潮霖老师的《家乡的柿子树》、季晓琳老师的《游船设计》和《西溪小花篮》等一系列自编的农村乡土教学题材进课堂,积累了农村教师们驾驭教材,研究课程的丰富经验。
任:对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哪些职业要求呢?
应:首先,对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职业要求。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提出并落实一系列求真求善求美的操作要求。概括为“三组五词廿字”:(1)共享一种团队精神:团结求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自觉奉献。(2)在工作状态中体现:良好心态、富有激情、责任到位、交流沟通、团队协作。(3)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图像、关注创新。让教师以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学生、关注图像、关注创新这“五个关注”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力求教师将职业要求内化为行为习惯,融入教学工作中,了解和设计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析架构教材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心理,课前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做些小调查,每个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不同的,帮助每个孩子获得美术学习的成长,课后反思研究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所在。
将“追求真善美的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队建设实践”研究模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架构,教师可在几个模式中有重点的根据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有选择的参与教学研究。见(图1)
任:作为成长教育的一部分,美术课怎样做到文化学习与传承的并存?
应:美术课是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课程,怎样的美术课是有文化内涵的?启发教师们去思考:上课要关注什么,关注学生什么。怎么关注,我们有哪些文化,每个教师是否能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主干来找资源,来架构。比如关注图像,一到六年级怎么架构,一个学期怎么架构,一个单元怎么架构;或者是关注创新,怎样是创新。让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过自己的生活,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我们的教师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否就能胜任美术教学呢?研究表明,这些条件具备了也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教师,还应让教师对自己在美术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爱心与责任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综合思考。美术教学以情感人更应肩负以美育人的职责,更应了解学生,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注意到:新课程标准修改征求意见研读稿中,新增加了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公民教育目标时,触动较大。联想到我们的课题研究所倡导的教师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观最终的价值体现,即可落实为责任感的培养,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作为美育目标中社会美的范畴,必将期待其作为社会建设者是优秀的。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水准,是否爱岗敬业,是否能对每一个孩子同样地去关爱,这包含了教师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热爱,能否在心底深处认为自己是最合适从事这个职业,从中觉得有幸福感,是很了不起的。如果有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问题也就解决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中,在工作中,体验到与学生一起共同享受到美的熏陶与体验,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感到幸福和快乐。
主编和参编教材: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国家实验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美术》教材《小学美术教学法》第四册教师用书的编写;主编《怎样上好设计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童玩俱乐部丛书——《陶玩苑》、《彩陶坊》、《纸艺园》(浙江摄影出版社)、《工艺世界》(浙江摄影出版社)、《我心中的西溪》(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2011年3月
地点: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任慧萍(以下简称任):应爱娜老师,您好!您近几年一直在做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展开这个方向的思考和研究? 怎样来理解城乡一体化?
应爱娜(以下简称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无论是城乡,还是农村,公民都有对美的需求,而他们的孩子都应享受到艺术教育的润泽。相对来讲,城区学校对艺术教育投入的师资、设备、经费等较农村学校更有保障,在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美术教育教学状况就要薄弱得多,那么农村学校怎么办?怎样统筹区域内城乡艺术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提上议程。怎样带领美术教师满足学生对于美的知识的渴望,让农村的孩子彻底摆脱缺少绘画工具,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的现状,让农村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依托环境,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中享受均等的美育机会,这些是作为一个教研员发挥作用,奉献爱心与责任的使命所在。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改变教研员带徒弟的工作模式,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系统地将农村和城区美术教师组织起来,围绕学生发展,建构教师团队研究模式,以“五个关注”为宗旨,抓常态美术教学、推进城乡一体化美术教育和谐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表现在:1、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教育愿景一体化,共享一种团队精神“团结求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自觉奉献”。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共同追求真善美;2、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活动、培训、教科研一体化。在工作状态中体现“良好心态、富有激情、责任到位、交流沟通、团队协作”;3、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制度建设,常规培养一体化。修改研讨美术教学常规,人手一份,研究教材知识点,落实教学“五认真”;4、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的美术教师,在常态教学中能逐步与社会、生活、学习一体化互动;5、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美术教师团队研究与学生、同事、校长、教研员一体化主题实践。在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教育局领导,各校级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才能在美术学科教学领域不断配齐配足专职美术教师,上齐上足美术课,使美术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的机会得到保证,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得到保证,建立建全校本研修机制等多种措施,而教研员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发现人才,提供宣传、意见、建议、架构桥梁的作用。
任:城市和乡村的美术教育要同步进行,怎样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那么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
应:2003年以来逐步提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五个关注”。一是关注生活:引导教师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基于教学实际,面对现实,因地制宜设计和建构以美好生活为主体的美术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从教学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用画笔、泥塑等多种造型方法表达孩子们眼中心中的人、事、物、情;二是关注文化:引导教师学生,关注多元的和本土的文化,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如剪纸教学、蓝印花布教学、陶艺教学等的专题培训与教学研究;三是关注学生: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视觉特点和视觉认知思维进行探究。培养美术学习常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美术工具、材料的使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是关注图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及学习方式的形成,落脚点在教法、学法、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研究和常态研究。五是关注创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项目研究作为研究的载体,积累实践与理论的资料。把创新的意识融入到备课、教学设计、团队共享教学理念等方面,把自己的强项“揉”入到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作业的展示、评价与整个团队分享创新资源。打好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重视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和实践中又有五个方法来搞好常态教学。
方法一:成立了10个教学研究协作组:中国画教学研究协作组、课堂教学结构及研究协作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协作组、陶艺教学研究协作组、设计·应用研究协作组、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研究协作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协作组、剪纸教学研究协作组、篆刻教学研究协作组、青年教师学习研究协作组。每组都有城区与农村的美术教师身影,自由组合,自主申报的专人负责。每学期在全区展示两个以上研究组的教学研究成果和阶段性问题与思考;
方法二:关心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某一方面教学研究持续的关注与实践,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得到加强,自然提升了美术教学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每一位教师个体的成长能有效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方法三:创办美术教师常态有效实践能力提高班;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兼职教师多,年龄结构偏差大,学历低,大多数没有经过美术教学的专业培训,我们通过区级培训班,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班,逐年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常态有效的教学实践能力;
方法四:承担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农村“领雁工程”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任务。也为西湖区城乡一体化教学带来良好契机,把浙江省“领雁班”带到西湖区来办,让农村的教师来担任学员的指导教师,在担当的过程中收集资料、了解班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声,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的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自然得到提高;
方法五:将中国美术学院公共教育系的实习生教学实践指导工作下放在各个农村学校。虽然农村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但在指导实习生的准备工作中也能向实习生学习,提高教师美术专业水平,使农村教师有锻炼的机会。
以“五个关注”为行动指南,用真情实感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落实在12个学校之间的常态教学,以个案和团队为载体,适时与领导沟通,搞好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材料方面的支持,通过真善美的桥梁来建构城乡一体化。把教学交流活动也尽量安排在农村,让农村教师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城乡牵手,自主合作,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关心部分教师生活,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奋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找到自己的特长为行动基础,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为行动特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周浦小学张引江老师的《家乡的酒坛画》《稻草画》,转塘小学纪徐丰老师《家乡的桥》、《转塘 印象》,西湖第一实验学校葛建明老师的《龙坞彩灯》《家乡的竹子》、黄文亮老师的《茶文化之茶壶设计》、留下小学葛潮霖老师的《家乡的柿子树》、季晓琳老师的《游船设计》和《西溪小花篮》等一系列自编的农村乡土教学题材进课堂,积累了农村教师们驾驭教材,研究课程的丰富经验。
任:对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哪些职业要求呢?
应:首先,对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职业要求。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提出并落实一系列求真求善求美的操作要求。概括为“三组五词廿字”:(1)共享一种团队精神:团结求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自觉奉献。(2)在工作状态中体现:良好心态、富有激情、责任到位、交流沟通、团队协作。(3)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图像、关注创新。让教师以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学生、关注图像、关注创新这“五个关注”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力求教师将职业要求内化为行为习惯,融入教学工作中,了解和设计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析架构教材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心理,课前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做些小调查,每个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不同的,帮助每个孩子获得美术学习的成长,课后反思研究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所在。
将“追求真善美的城乡一体化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团队建设实践”研究模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架构,教师可在几个模式中有重点的根据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有选择的参与教学研究。见(图1)
任:作为成长教育的一部分,美术课怎样做到文化学习与传承的并存?
应:美术课是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课程,怎样的美术课是有文化内涵的?启发教师们去思考:上课要关注什么,关注学生什么。怎么关注,我们有哪些文化,每个教师是否能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主干来找资源,来架构。比如关注图像,一到六年级怎么架构,一个学期怎么架构,一个单元怎么架构;或者是关注创新,怎样是创新。让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过自己的生活,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我们的教师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否就能胜任美术教学呢?研究表明,这些条件具备了也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教师,还应让教师对自己在美术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爱心与责任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综合思考。美术教学以情感人更应肩负以美育人的职责,更应了解学生,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注意到:新课程标准修改征求意见研读稿中,新增加了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公民教育目标时,触动较大。联想到我们的课题研究所倡导的教师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观最终的价值体现,即可落实为责任感的培养,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作为美育目标中社会美的范畴,必将期待其作为社会建设者是优秀的。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水准,是否爱岗敬业,是否能对每一个孩子同样地去关爱,这包含了教师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热爱,能否在心底深处认为自己是最合适从事这个职业,从中觉得有幸福感,是很了不起的。如果有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问题也就解决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中,在工作中,体验到与学生一起共同享受到美的熏陶与体验,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感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