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历史上南北核问题比较分析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SX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朴正熙政府上世纪70年代核武研发和今天的朝核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半岛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认真比较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并对今天的朝核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朝核问题;朴正熙政府;美国因素;比较分析
  一、朝鲜半岛南北核问题背景由来
  1.20世纪70年代朴正熙核武研发背景
  从1958年起,美国核武器陆续进驻朝鲜半岛达33年之久,美国核保护伞直接为韩国提供了安全保障[1]。在70年代,朴正熙政府仍然选择了核武研发。20世纪70年代是冷战的高峰,亦是苏攻美守的战略大缓和时代,伴随而来的半岛政权分属的两大阵营亦是“北强南弱”。与此同时,70年代美国政府内部关于撤军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使得朴正熙政府倍感焦虑,因为朴正熙政府知道凭借韩国一己之力是难以与朝鲜作对抗的,朝鲜战争初期韩国军队节节败退就是明证。再者,笔者发现,自冷战初期以来,凡是研制成功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很难被其他国家大规模侵略。换句话说,“拥核”就意味着拥有维持现政权存在、不被侵略、不被常规战争困扰的能力。在冷战所处的环境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说,这样一种思维从维护自身安全的角度来说拥有一定的合理性。
  2.朝鲜核武研发背景
  朝核问题亦发端于冷战时期,但其发酵放大却是在冷战结束后至今,朝核的研发源于自身受到了严重威胁。冷战结束后,“南强北弱”的局面已成定局且无法逆转。韩国无论是在政治制度、经济规模、文化影响力、人口增长率以及国际社会认可度方面都远远超过朝鲜,作为同一民族的两个对立竞争的政权,这使朝鲜备感空前压力。其次,美国等国家长期制裁和朝鲜国内的严重困难使得这种敌对不满情绪空前激化。相对于冷战时期,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为界标,世界主要大国,即中美日苏(俄)在半岛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抗关系:中苏与朝鲜组成“北三角”关系,美日与韩国组成了“南三角”关系的朝鲜半岛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冷和平[2]。昔日的北三角已不复存在,而相反“南三角”各国国力依然强盛,美日韩军事同盟依然存在,这使得朝鲜缺少足够的安全感去应对现实的威胁,必须依靠一种非常规力量维持政权的存在,毫无疑问,这就是核武器。
  二、半岛历史上南北核问题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1.相似之处
  我们在分析朝核问题和20世纪70年代的韩核时,不免能看到一些相似之处。首先,两国在研发核武器的过程中都是在己方处于半岛格局弱势的情况下或者安全环境于己不利之时大力研发。其次,二者研发核武器都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当自身收到的支持和援助减弱之时便会促成核武的研发。再者,研发核武器都是在“极权政府”或“独裁军人政府”的体制下进行。最后,核武器的研发都求助于外部的技术和资金的援助。1959年9月,朝苏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苏联开始对朝鲜提供实际的核援助。至冷战末期,朝鲜已具备了核研发能力。
  韩国的核研发主要求助于西方阵营中的其他国家而非盟主美国。从1972年开始,韩国开始着手处理一些关键核设施如后处理厂和加拿大NRX实验堆的购买。
  2.不同之处
  观察今日之朝核与朴正熙政府的核武研发,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是所处的时间背景不同及外部环境不同,韩核是在冷战大背景下进行的,“北三角”与“南三角”的半岛对峙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而朝核研发活动虽起源于冷战,但其发酵为热点却是在冷战结束后至今,并且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大不相同,处在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一个角色。其次,客观目的不同。在美国撤军主义的大背景下,朴正熙政府对美国盟友的不信任感加强,试图通过核武的研制来警告美国盟友履行其应尽对盟友的责任和保护的义务。其“战略胁迫”意味浓厚。
  朝核是在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改变下进行的,昔日的“北三角”中苏联已不复存在,其后继者对半岛影响力大大减弱,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朝鲜希望的那种对其有利的南北三角对立模式已不存在,且其对立竞争政权与中俄关系良好,更使朝鲜惶恐不安,加之国内经济困难,相比国力蒸蒸日上的韩国,朝鲜对于维持其政权存在信心不足,必须通过一种非常规力量进行威慑才能保证两个政权的战略平衡。其突破现战略窘境意味浓厚。毫无疑问,核武器是不二选择。
  三、美国因素对半岛的影响
  毫无疑问,美国的影响力是半岛关系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府研制核武,还是今天的朝核问题,美国因素都是重要杠杆。美国在冷战时期率先与苏联携手拟定《核不扩散条约》,并对无核国家进行严格监督,是无核问题的推动者,朴正熙政府的研核计划违反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及对地区格局产生影响。这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因而,美国通过援助计划、核保护承诺、强化军事保护义务以及撤销撤军计划。最终,使朴正熙政府放下疑虑,取消了核武器开发计划。
  朝核问题中美国也是重要因素。美国主导的孤立封锁和经济制裁直接推动了朝鲜的核武器开发,其军事威胁更是朝鲜核试验的直接导火索,与上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府不同,朝核问题的博弈对抗意味浓厚,并不像朴正熙政府的核武计划较容易解决。作为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美国通过直接手段解决的方法少之又少,除了多边“六方会谈”外,无外乎是制裁、孤立这种对抗手段,但这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速了朝核研发速度,并使其核试验最终成功。
  四、启示
  通过朴正熙政府上世纪70年代核武研发和今天的朝核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半岛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认真比较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并对今天的朝核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首先,核武研发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其初衷本身是要维护国家安全,核扩散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历史上的朴正熙政府还是今日之朝鲜,找出这个共同点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美国作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其对半岛无核化关心的中心主旨是和核不扩散原则,与朝韩两国的观点并不冲突,朝韩两国都曾是《核不扩散条约》成员国。(朝鲜虽于2003年1月10日退约,主要是受美国敌视影响。)再者,无论是朴正熙政府还是朝鲜,维护自身安全,不被外部势力侵略是研发核武器的初衷和第一要义。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各国能对这一问题深入讨论分析,找出彼此间的各自诉求,反而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对于朝鲜来说,第一诉求便是自身安全需求,今日朝鲜核研发初衷也在于此。美国半岛無核化的第一诉求是核不扩散,二者在第一诉求方面并不冲突,如果借鉴半岛历史上的核武研发历程,朝美两国就能够理清头绪,找出彼此诉求,对朝核问题的解决是百利无一害的。
  当然,当前朝美之间的严重不信任是阻碍半岛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伴随半岛局势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仍需漫长的历程,也考验各国的政治智慧。但笔者仍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美国领导下国际社会减少对朝鲜经济制裁与外交孤立封锁,对国内困难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减少其对抗情绪,为早日回归国际社会做准备。其次,朝鲜应主动适应国际社会的种种规则和条约,承担其应当履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增强其对国际社会的了解,减少误判。最后,国际社会应当借鉴半岛核历程历史经验,在“六方会谈”等外交协调机构内找准诉求,为加速半岛无核化进程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德义.美国对朴正熙核武选择的遏制策略评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50
  [2]夏安凌.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J]太平洋学报,2006,1:40~41
  作者简介:韦自明,男,汉族,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其他文献
1.慢吸快呼  学会呼吸的第一步就是放松腹部的肌肉。当腹部肌肉放松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气体呼出来,做到吸气的长度是呼气长度的2倍。  2.学会加餐  多食用鱼类,且要选择较小的鱼类。每天摄入25克纤维素食物,如全小麦食物、全燕麦食物、糙米饭等。还有其他富含纤维素的包括豆类、坚果、水果等。最后,每天要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  3.该睡就睡  许多人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观点,
期刊
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消费都是被动的、习惯性和下意识的,很少考虑到与经济周期、人生曲线结合起来,更不会去主动地调整改变。否则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年轻的时候本该积累,却过度透支;经济热的时候“血拼”到底,等到经济转冷、物价下跌时却发现没钱花了。  消费是理财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意义在2009年的经济形势下更加凸显,你应该成为消费的主人。当然,消费承载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改变消费习惯甚至就是
期刊
虽然一个人体内的基因中有99.9%都和父母体内的DNA完全相同,但是仍有0.1%的不同,而正是这0.1%才造就了包括血型和眼球颜色在内的300万个不同遗传特征的出现。然而不幸的是,家庭遗传并非常常都是优秀的,美国Scie rlcedaily网站评出了这些最糟糕的遗传特征:  1.酗酒。嗜酒有大约50%的原因和遗传基因有关,环境因素对酒鬼只能施加一半的影响。  2.乳腺癌。受到BRCAl和BRCA2
期刊
【摘要】《雨中的猫》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其中“雨中的猫”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分析,從多方面解读“雨中的猫”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探求战后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雨中的猫;海明威;迷惘的一代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最初发表于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文章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小说以
期刊
【摘要】中国翻译史历史悠久,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特点不同。本文将梳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及其理论。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译论知识  一、本书内容  《中国译学史》是一部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中国翻译史的著作,由陈福康著,201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中国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古代的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个历史时段中又列举了重要的翻译家的思
期刊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以及翻译。本文主要对《边城》的英译及研究进行了梳理及比较总结。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英译  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边城》作为他的代表作从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共有四个版本的《边城》译作,由于时代背景及受众不同,各译本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沈从文及《边城》创作背景  沈从文是上世纪我国文坛
期刊
【摘要】20世纪后期全球性的大规模移民达到高潮,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作家身上也被打上了移民的烙印。卡勒德·胡赛尼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最新出版的作品《群山回唱》中,也深入描写了这一类人物形象。而其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和移民心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关键词】胡赛尼;《群山回唱》;移民形象;移民心理  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20世纪后半叶为了躲避阿富汗战争,随家人一起迁居美国,开
期刊
李泽厚认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特征中包含,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其中暗含了中国两大古典哲学思想的内涵,即儒家与道家思想。儒道美学都以追求“和”为目的,儒家重视美善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以求得“至美”、“大美”为最高。这两种观点互补充完善,构成了中国美学观点的基础,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和审美的取向。工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支,也受到传统儒道美学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儒家和道家两种思
期刊
【摘要】作为翻译理论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个转向,翻译解构主义派为分析翻译著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尽管同属于同一个翻译理论流派,其中的每一位著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对翻译独特的见解。本文基于对翻译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對比,作者旨在发现其翻译思想中的差异,并努力挖掘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解构主义派;对比研究;翻译理论  引言  翻译解构主义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动摇了早前一直占领主流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对电影大师黑泽明影像世界的浅层次解读,并以其代表作《罗生门》为例分别从叙事手法、摄影技巧等视角进行剖析。  【关键词】摄影技巧;叙事手法  黑泽明的作品如同他自己的名字一樣,具有极其浓厚且鲜明的色彩,对后来众多世界级大师产生深远影响。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文化符号,主要原因是其有着属于自我的鲜明个人特性,而对武士道精神的诠释,则是其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国内的普通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