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博士生立志把笑声传遍英伦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威是一名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超导组攻读博士的北京小伙子,学习之余他重拾自己的爱好——说相声,并成立了一个“康桥相声社”。仅仅一年时间,成威和他的同学闫雨及相声社的成员,就成功地用相声逗乐了数千剑桥华人,让大家在笑声中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的独特魅力,唤起了漂泊在外的华人们浓浓故乡情。最近成威的康桥相声社还在全英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举办相声讲座,并策划发行相声DVD,现在成威已成为英国华人中最受尊敬的“笑星”。
  
  一炮打响了康桥相声社的名声
  
  2008年初,在英国剑桥华人春节晚会上,出现了一对穿长衫拿折扇的中国留学生。因为一个姓“咸”,一个姓“闫”,他们合称“咸盐”组合。
  “咸盐”组合在那场晚会上,表演了他们取材于当地中国留学生生活而创作的相声段子《留学英伦系列》之《我要吃饭》:
  “你问问在座的大伙,来英国之后,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饿’啊!”
  “英国的小土豆,不削皮,水里煮煮,搁那儿了;英国的胡萝卜,切切,水里煮煮,搁那儿了;英国的冰激凌,水里煮煮,搁那儿了……”
  这些直接取材于留学生活的一个个包袱,接连抖响,引来阵阵笑声,“噫”声四起,欢声不断。晚会结束后,人们相互告知:咱们剑桥来了个会说相声的留学生! 这对儿会说相声的“咸盐”组合留学生,就是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超导组攻读博士的北京小伙儿咸威和他的同学闫雨。
  你瞧瞧:舞台上的咸威,长衫一穿。衬托出他细高、瘦长的身材,还真有那么一点马三立的样子;而他的表演风格,也能让观众捕捉到那么一点郭德钢式的幽默。一板一眼、颇具专业演员的风采,立即就让台下的观众喜欢上了这个会说相声的大男孩。
  同一场晚会上,咸威还表演了传统快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伶俐的口齿、幽默的表演,让当地华人观众开怀大笑,并体会到了久违的中国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引发了大家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从而赢得了满堂喝彩。
  就是在这次剑桥春晚上,咸威、闫雨的相声,在给观众快乐欢笑的同时,也一炮打响了“康桥相声社”的名声。接着,“康桥相声社”又接到华新基金的邀请,在“中国新年舞会”上,表演了《方言英语》和《全能演员》两个段子。之后,演出一个个接踵而来。全英范围内的华人晚会,几乎每场都少不了咸威和闫雨的相声。不少老外在看了他俩的相声后,也赞不绝口,并热情地称赞咸威和他的搭档闫雨是英国人的“快乐鸟”和“大笑星”。
  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相声艺术,咸威经常在剑桥举办相声专场,全场近300人的座位,场场爆满,许多人买不到票,只能是“望场兴叹”。咸威的相声轰动了剑桥。
  咸威从剑桥春晚带来的笑声,也传到了国内,各种媒体相继报道了他在海外说相声的新闻,各大网站也开始转载他的相声视频。一夜之间,他名声鹊起。
  咸威幽默、机智的表演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于是,有人说他是郭德纲的徒弟。对此,咸威笑答:“郭德纲是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但自己和德云社毫无关系。”可咸威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在相,声专场演出时,他收到了发自国内郭德纲德云社的贺电。能得到国内专业同行的认可,这让他非常感动,这也是给他莫大的鼓励。
  
  少年显露相声天赋
  
  咸威自小就流露出表演的天赋,时不时学学这个,学学那个。上初中时,电视上正流行洛桑的节目,他也跟着电视,学得有模有样。有一次学校艺术节上;他表演自编的单口相声《我家小舅》,地道的北京话,丰富的肢体语言,将生活中亲密的甥舅关系表演得惟妙惟肖。
  咸威说,因为相声“好笑”,他从小爱听,喜欢模仿,渐成爱好。“相声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我的人生充满幽默的阳光!”成威认为,相声中融合了许多历史故事,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自己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对中华传统文化烙下印象。
  成威的表演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赞赏,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自此,他便打定主意学相声。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华人艺校”相声班招收学员的广告,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他只有12岁。
  在艺校学习相声时,成威的师傅也发现他是一块说相声的好材料,不仅头脑灵活,还肯下功夫,于是不遗余力地好好培养他。咸威也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相声,当其他孩子写完作业在外面玩耍时,咸威却关在屋里练着绕口令或打快板,说评书。
  在练习中,咸威感悟到相声艺术最难的是,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恰到好处。于是他常常观看CD碟,研究一些相声大师的表演。为了练胆儿,成威每天早晨都去中山公园练相声,吸引了很多人围观,可他从容不迫,越说越起劲,如同练摊卖艺一样,切身实地地练习了登台表演,为日后从容登场演出打下了基础。虽然那会儿他年龄还小,表演也一般,但是观众们却喜欢上了这个伶牙俐齿的小孩儿,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997年和2001年,咸威参加了两届北京市和朝阳区的艺术节。在艺术节上,他两次都获得了一等奖。上高三时,咸威已经参加了上百场的演出,这一年他考取了全国一级艺术特长生,并进入清华大学机电系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清华学府里的相声探索者
  
  在清华,咸威更是如鱼得水。清华大学良好的艺术氛围,给了他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入校后不久,咸威就担任清华大学艺术团曲艺队队长。他和他的同学们一道,在清华办相声专场,把笑声洒在校园。这期间,咸威倒真是考虑过,是不是大学毕业后,以相声为职业。不过后来,他觉得,还是应该把相声当爱好。咸威喜欢穿一身长袍说传统段子,他号称自己是“专业的非职业相声演员”,为此一直坚持把相声当作爱好而非谋生的手段,平时是个大学生,脱下西装进了剧场就是另外一副模样。这期间,这位理科生还通过对相声艺术的起源、现状进行潜心研究,剖析了进入新世纪之后,相声艺术传统急剧衰落的原因,并撰写成文发表在报刊上。咸威在文章中很精辟地论述道:
  相声艺术起源于中国传统的戏谑艺术。所谓戏谑就是以诙谐的话取笑,开玩笑。《诗经》“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戏谑”是形式轻松,“不虐”是内容严肃,一本正经,轻松的形式与严肃内容的结合就是戏谑艺术的本质。起源于先秦的俳优答对,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都是中国传统戏谑艺术的代表。中国传统戏谑艺术发展出了“智愚相对”“寓庄于谐”“正反相对”等基本形式结构,这实际上构成了后世相声艺术的基本形式结构。然而,中国传统的戏谑艺术还无法与相声相提并论,原因在于,传统戏谑艺术在搞笑取乐的同时常常流于油滑,而 成熟的相声艺术则具有宽容闲适的守“拙”之德,相声的打趣搞笑来自于闲适从容中所陶冶的人生乐趣。是一种“拙而灵”的艺术。
  这篇专业性强又极具针对性的论文发表后,在中国相声界中反响非凡,当时咸威是非常清醒地找到了相声艺术不景气的症结,并在科学地为中国相声把脉治病。
  咸威认为,四年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相声水平的提高受益匪浅,“首先,我对这门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清华我有机会看很多传统曲艺方面的珍本、善本,使我对相声艺术的前世今生看得更透。为什么现在相声衰落?怎么改革让更多的人重新喜欢相声?大学的学习让我对这些都有更深的思考。”
  “清华让我受益最大的是它兼收并蓄的精神,这给了我天马行空的思维。以前,我是非常古板的人,因为我从小跟着老先生们练基本功,相声的每一个规矩我都死守着,但大学对我改变很大,我敢于破除一些束缚相声创新的规矩,敢于做一个探索者。”成威说,“并且我现在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照,也来自于清华的熏陶,相声要的是人文关怀,不是中心思想。”
  对于咸威这样的新一代相声演员,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观众。在“相声公社”论坛上一位网友评论咸威:“像他这种人文素质,得烟熏火燎多年,才能有这种味道,好的演员,是装不来的。在《安得广厦千万间》中有一句:‘时光像流水一样从手掌中滑落……书中暗表……’这种包袱,用诗意的语境,或者用哲学术语来开路;或者用哲学术语来描述日常小事;或者用光明正大的名词讨论隐讳的话题。从来没有人像咸威这样用得肆无忌惮、驾轻就熟。”
  谈起这位从清华走出的相声演员,成威当年的老师说:“艺术是没有级别的,不论是学术精英还是草根英雄,清华都欢迎,只有抱着这样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态度,大学的文化建设才搞得好,相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当然也应该是高校进行艺术研究,尤其是传统艺术研究的对象。”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赵书也认为:“相声虽然是一种通俗文学,但它是一种传统语言艺术,其中包含有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民俗学、社会学等等。高校如果重视对相声这种民间艺术的研究,对于高校自身的人文建设也有好处。相声这种传统艺术和大学府该县一种双赢的关系。”
  
  诺丁汉大学的骄傲
  
  200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咸威,在同学的鼓励下,有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他的出国手续办得异常顺利,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英国诺丁汉大学电力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2006年9月,咸威离别了家人,来到了英国诺丁汉,暂时停止了他所喜爱的相声活动。
  最初一年的留学生活里,咸威给自己做了“抛开一切,一心读书”的学习计划。当身边的中国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游览异城风光、体会欧洲人文景观时,他却默默地躲在宿舍里埋头苦读。
  除了上课,咸威把他的业余时间也“献”给了学校图书馆,以至于同学们称他为“书籍向导”——他能把每本专业书在书架上的摆放位置准确地记住。同学们到了图书馆,只要找到他,就等于找到了所需的书籍。而且,图书馆也快成了咸威的宿舍,有时写论文,他会熬夜至零晨三四点钟,走出图书馆,天空已微露晨曦。此时,图书馆奋战了一夜的他,呼吸着早晨清凉的空气,内心平静而充实。因为他知道,眼前这道矇眬的晨曦,必将会化作天上的彩虹。
  果然,学期结束时,咸威以每门功课平均91分的优异成绩毕业。并且,其中的电机学课程,居然考了满分!这在当时的诺丁汉大学,可是“前无古人”的骄傲事迹。2007年9月初,咸威又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超导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目睹咸威一帆风顺、一年一个台阶的留学生活,同学们都说他命好。听了这话。咸威淡淡一笑,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一切都是用刻苦与努力换来的。
  
  我要把笑声传遍英伦
  
  剑桥大学曾经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留学就读的学校,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诗歌,让中国人认识了剑桥。一天咸威漫步走到康河边的草地上举头仰望蓝天,轻吟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慢慢地咸威觉得头上纯净的天空就像诗人的心灵,只剩下美、自由和爱。渐渐地咸威似乎听到了徐志摩先生骑着自行车追逐夕阳,随即发出一阵爽快的笑声;又似乎看到先生笨手笨脚地撑着船,在河中滴溜溜转圈的小船弄皱了一池清水,并在高喊着:“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突然,咸威心底里涌起了缕缕乡思,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咸威“隐藏”了一年多的相声瘾忽地爆发了!他灵光一闪,对,就以“康桥”为名,在剑桥组建一个“康桥相声社”!
  说干就干!2007年9月底,成威在英国“牛剑论坛网”上发了一个帖子一《有人喜欢相声吗?》。此后一连几天,凡是咸威发的帖子,标题里都带有“相声”两字。在当时,并没多少人知道他是谁。也没几个人知道,他发这些帖子的用意何在?原来,咸威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相声伙伴,在招兵买马组建康桥相声社。
  闫雨是咸威清华大学的“小师弟”。现也正在剑桥留学。爱好相声的闫雨看到咸威的帖子后立即联系了他,咸威把创办相声社的想法告诉了闫雨,两人一拍即合。同时,咸威也发现闫雨极具说相声的天赋,顺理成章地闫雨就成了咸威的搭档。闫雨也是咸威招兵买马拉来康桥相声社里的第一人。
  其实,当初的计划是,咸威举办一些以讲说相声理论、穿插名家视频为主的相声欣赏课,借此聚集相声爱好者,同时为相声社招收演员。可后来,人越来越多,视频没法放了——电脑太小没法看。咸威就尝试自己去表演,不料大受欢迎。于是,他就逐渐放弃了视频。改成小型演出了。
  2007年11月14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康桥相声社终于正式成立。日常的排练也随即开始。咸威是相声社的创始人、社长,也是社里唯一受过专业相声训练和有大型演出经验的人。他忙碌的日子真正开始了。从段子创作、社员排练,到宣传工作,都要咸威一手操办。现在,基本上除了学习,成威的时间都花在相声社上。
  在随后的欣赏课上,更多的新演员,也参与了表演。第一学期,康桥相声社一共举办了四次欣常谋。一次比一次火爆,康桥相声社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咸威自己说:“刚开始时,我觉得相声在海外应该会有市场,可没想到,市场会这么大,这么好;从此我确定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笑声传遍英伦!”
  2008年的剑桥春晚,对于康桥相声社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演出。在那场晚会上,大家不仅知道了咸威,也打出了康桥相声社的名声。
  发展到现在,康桥相声社已有10余名演员和6位工作人员。同时,相声社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并建立了相声论坛。无论是在剑桥,还是在伦敦,康桥相声社每周都举行定期的演出。此外,他们还收到了来自其他地方的演出邀请。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师爷留下说学逗唱;洒向人间笑一场。”咸威说:“我们还要去英国更多的地方演出,只要时间排得开,段子练好了,我们就愿意去演。”咸威经常与同学调侃道:“这个周末,如果我不在康桥相声社,那就在去康桥相声社的路上……”
  也许是各地演出的积极反馈给了成威以信心,当有人问到“在英国华人中,有多少人会喜欢听相声,你的观众在哪里?”,咸威的回答是,“除了中国话不利落的,基本都是观众。”
  谈到康桥相声社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咸威认为,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坚持自己创作,贴近生活。比如《我要吃饭》,咸威对海外华人的生活进行提炼,把游子的感受融入到相声里,自然就容易引起共鸣。演出的实际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精彩纷呈的相声段子,让人开怀的快板故事,新意层出的口技表演,愿康桥相声社陪伴着更多的海外游子度过一个个惊喜的相声之夜!
其他文献
位于黄山脚下的歙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势蜿蜒,溪流纵横,飞瀑吐珠溅玉,田园树茂花繁。最引人注目的是世外桃源般的村镇之间,拔地而起的座座牌坊,与古民居、古祠堂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被誉为“徽建三绝”。82座造型各异的牌坊,形成一个气势磅礴、巍峨壮观的牌坊大观园,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每一座牌坊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动人故事,它们跨越时空地将徽州璀璨辉煌的古文化和悠久历史连缀成片,令游
期刊
歌声里的两种心情    汤灿是青年独唱演员,2008年3月,汤灿推出个人奥运纪念光碟《奥运中国》,再度受到大家的关注。  几年前,汤灿和火风演唱的喜庆热闹的《开门红》播爆了,汤灿说:“张艺谋导演参与的MTV《祝福祖国》使我的演唱得到了认可,但让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歌是《开门红》,但愿我以后的歌都能有更多的人喜欢。”  为了这个目标,汤灿不断地寻找,今年第一首MTV《万家灯火》,换了浅黄色亮丽的现代装扮
期刊
12月22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今年冬至前后,天气非常好,阳光灿烂。这时的阳光,不是火辣辣的,也不是热烘烘的,而是暖融融的。温暖柔情的阳光。普照着我所在的高楼林立的城市,同样普照着我曾经生活过的山岚起伏的乡村。此时此刻,我的心就像这冬至的阳光一样温暖。  我爱阳光,特别是冬日的阳光。它的味道,它的色彩,给人充实和满足的感觉。在冬日,沐浴在暖融融的阳光下,是最最幸福的感觉。透过阳光反射在
期刊
“豆腐脑啦”“香干臭干茶鸡蛋啦”,那气出丹田铿锵有力的吆喝声,虽都抑扬顿挫,但不婉转,有的字音甚至让你难以辨别。因为那音是带吼带拖的,特别是最后那个“啦”,不是书面语言的平声。也不是音乐教程里的美声。而是连相声演员都要虚心模仿才能说出的那种高高挑上去的二声。这声音预报着这个社会和谐与安定,充满着生活的乐趣。  傍晚,我和妻子正准备下楼散步,叫卖声传进来,四岁的小外孙急了,拉着我们就朝门口走,要下去
期刊
据报道,在2008年年底的贸岁电影档期中,一部来自台湾拘电影《海角七号》注定要受人蝇目。据台湾“中华影视联合总会”会长王应祥透露,《海角七号》已获大陆有关方面审核通过,并可以“一刀不剪”。  这将是自17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第二部获准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尽管从影片内容看,的确也没有什么特别敏感的镜头需要裁剪,但是,“一刀不剪”仍然表现出了一种政治上的宽容和进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期刊
一家老年疗养医院内住着183位老人,大都惠有程度不同的疾病。把病中的父母送到这里,这些老人的子女,算不算孝呢?我只是暗自猜想:这些老人或许会有一肚子怨言——比如子女不孝啦,老无所养啦……  可是,老人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儿女都是很孝顺的!  子女为社会做贡献,就没有白养    张阿伯(76岁):“我们来时,是儿子开车送来的,这就是孝心啦。老伴患脑血栓,长期需要人照顾,这里有护士护理有医生治疗,不
期刊
很多人形容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攻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你的婚姻像什么?  正好股票行情大好,几乎到了全民皆股民的地步。然而一遭大跌,又开始诚惶诚恐赶紧“清仓”。于是,我的股民同学便给了我另外一个形容:婚姻就像炒股票,被套住的想脱手。没套住的想建仓,然而,赚钱的股民始终是少数,跟完美幸福的婚姻一样。  婚姻,难道就是一支股票吗?不错,有很多人选股票就像是在选终身伴侣,带着很高的期望值,总是在想以
期刊
号称“高音c之王”和“世界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小时候家境并不好,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学梦,而选报了师范学校。17岁那年,他开始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教书。  日复一日的繁琐教学并没有磨去他的理想和信念,他清楚地记得,他曾经当着世界最佳男高音贝利亚米诺·吉利所说的话,他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可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帕瓦罗蒂无法像正常人那样专职去接受训练。他只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期刊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它既是重要的商业都市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楚文化之乡。滚滚长江向东流,流传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吟唱,崇文、知礼、读书已成为荆楚大地的文化传统。书籍是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书店是获取书籍的途径。而收获季节最丰硕的果实则是淘书淘来的是不断丰富人们头脑的知识。让我们走走看看,一起来享受淘书的乐趣。  光谷书城位于鲁巷民院路,坐落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光谷广
期刊
在中国,茶馆由来已久,从长江流域的茶馆到两广的茶楼。再到京津的茶亭,还有茶肆、茶坊、茶社、茶室、茶屋等各种称谓。正因为茶馆悠久的历史,所以这里也就浓缩了一个城市经过岁月打磨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与气质。  在中国,倘若说到民众好茶,当数浙江的杭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这两个城市里最常见到的景观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街边喝茶、聊天或打牌。泡茶馆是这两座城市所具有的城市文化。见到这些地方的朋友,他们的第一句话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