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fy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根据大量最新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资源短缺、能耗严重等问题,指出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符合我国国情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惟一出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解决我们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所面临的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从长远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资源是指自然界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矿藏、能源、海洋生物等一切自然要素。资源的本质属性是有效性和有限性(稀缺性)。有效性是人类可以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价值或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特性;稀缺性是指人类对资源利用在质量、数量以及时间和空間范围的有限,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资源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稀缺性)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资源与环境容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去谋求人类自身和后代人的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的社会而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实质是:节约资源,反对浪费,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十六大提出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13亿人的全面小康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效仿。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老龄化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到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将达到16.9至19.9亿吨,到2020年,原煤消费将达到20.5至29.0亿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实现“十一五”规划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不仅充分考虑了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存量相对人类发展的需求,相对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言,总是稀缺的,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形态继续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对后代人发展的能力构成了威胁。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相背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构成威胁,即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是一种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加剧,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
  
  (一)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的发展必须实施以依靠本国资源为主的发展战略。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0.094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不仅土地资源短缺,而且占地、圈地等盲目扩建造成了大量耕地永久性流失,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三大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60%、10%和5%。目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同程度下降,资源探明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的情况日趋明显。50年后,我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严重短缺,其中50%的资源面临枯竭。
  正是因为我国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远远低于可开采量的增长,开采量的增长又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形成了倒逼资源强度开发。过去建设的矿山陆续进入“老年期”和“衰竭期”,资源产能大幅度下降,有的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矿山又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资源供给出现了紧缺,甚至“断层”。在过去20年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的矿产开发曾进入过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许多没有安全设施的小煤矿非法开采,事故频发、矿难不断,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从小秦岭金矿的滥采乱挖到广西南丹矿难揭示的号称“世界第一锡矿体”几近被毁,从引以为豪的钨矿大国到几年后将面临黑钨矿的枯竭,从蓬勃发展的铝工业到3至5年后将无富铝土矿可采虽然政府已经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了完善,对许多矿种的开采进行了更多的规定和保护,但是对矿产资源曾经的无序和毁灭性开采,已经导致了大量死矿、呆矿的出现,不仅对国家的资源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源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温家宝总理指出,能源短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努力缓解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资源消耗强度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一是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国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2003年、2004年达到1.6,能源消费强度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2004年我国每吨标准煤创造的GDP为859美元,而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分别是5663美元、3868美元、3135美元、2226美元、2022美元、1068美元。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澳大利亚的2.59倍,巴西的2.35倍,就是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能耗强度也是其1.24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也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二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我国不仅存在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还非常低下。这种低下表现在资源开采、资源加工、资源回收和资源循环等生产、生活消费各个方面。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煤炭综合回收率为30%,其中小型煤矿仅为10%—15%,大量尾矿资源浪费。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
  (三)从国际市场获得能源风险较大,能源安全问题突出
  能源是一国的战略资源,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与政治、军事、国家安全紧密联系。邓小平同志早在1982年就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矿产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人类历史上为瓜分、占有、控制和争夺资源和资源运输线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比比皆是。纵观上个世纪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抑或是海湾战争,最近的伊拉克战争,除了对领土的争夺外,各种矿产资源的占有权更是常常成为引发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为了保证国家在非常时期的安全,许多国家很早就着手进行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资料显示,从1939年开始至今,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0个国家就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美国更是耗资几十亿美元储备了多达93种的矿产资源,建立了强大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的“天然气大战”。这场大战对欧洲能源供应和世界石油价格均产生了强烈冲击波。全世界特别是欧洲感受到了在世界能源供应趋紧的大背景下,俄罗斯运用能源这一地源战略武器的巨大威力。俄乌“斗气”促使各国开始对政治因素引起的能源安全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对我国而言,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我国战略安全的隐患。2003年以来,为了缓解资源供需矛盾,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资源性物资进口大幅度增长,50%的铁矿石和氧花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赖进口。由于我国资源的对外购买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映,被一些敌对国家和反华势力所利用,借口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能源冲突论”。而我国目前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如中东地区的实际影响力却非常有限。俄乌的“天然气大战”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为了应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巨大挑战与风险,我国应该在国际方面,改变能源进口的单一结构,加快建立能源进口的多元渠道;国内方面,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中国战略能源的风险程度。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将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四)能源污染环境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能源是引起环境污染的最大排放源。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由于能源利用不当引发的污染使我国成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燃煤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27%左右。由于能源的高强度开采以及开采后复垦、复原方面的治理资金投入极少,已经使众多地区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甚至危及当地人民生存,有的老百姓被迫迁移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源需求与日俱增,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对经济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具有长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规划院课题组.中国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1):11-12.
  2、温家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Z].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2005-6-30.
  3、宣能啸.我国能效问题分析[J].中国能源,2004(9).
  4、陈庆修.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人民论坛,2005(2):80-81.
  (作者單位: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
其他文献
4375个海上油气区块,涉及5个州,总面积约合31万平方公里,与新墨西哥州的面积相当,预计油气资源量分别为2.1亿~11.2亿桶和155.7亿~1251.6亿立方米.rn2017年10月24日,美国内政部
期刊
毕飞宇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外表美丽、内心苦闷、经历坎坷,她们的笑与泪、喜与愁是历史、民族的小小缩影,她们各自不幸的结局不自觉地演绎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历史命题.
过年了,我想要一场雪,纷纷扬扬,洒满原野。淹没岁月的风沙尘土,抹平大地上的沟坎滩壑,掩去一切缺憾与烦恼,还世间一片清白圣洁……啊,雪啊雪,我期盼着你的到来,我愿为你付出
期刊
因塑造“小巷人物”而闻名于文坛的陆文夫,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给我们描绘了极为多彩生动的城市小巷的生活形态.通过分析陆文夫作品中的语言例子,可以看出其小说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目标.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吉林经济要由“快走变快跑”.我省的公证工作如何在经济“快跑”中有所作为?这是公证工作新的课题.
9月中旬, 2018中国制造业创新大会在广州举行.董明珠是5位应邀出席大会并进行演讲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之一.董氏讲话,历来单刀直入,铿锵有力,『爆点』频出,这次也是如此.
期刊
<正>2017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速加快,原油生产下降速度放慢,石油价格回升,市场不断开放、竞争加剧。中国石油需求预计破6亿吨大关;柴油需求重回增长,提升高达7.4个百分点;汽油
总部位于休斯顿的Weatherford International世界顶级油田服务公司高管查普曼说:“石油行业参与者之前的任务是以更低的成本安全生产出更多的石油,但在钻井平台、垫钻和完井
期刊
存在主义流派观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萨特和加缪笔下的自由选择的人物都是荒谬世界中痛苦孤独的个人,在绝望、荒诞的环境中再现着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春天的西湖,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春雨润泽,万物苏醒,沉睡了长长冬季的草木繁花慢慢苏醒,红白色的花瓣涟涟,将春天的信息捎给大地。  晨曦的阳光下,在花草泥土的芬芳中,莺飞草长,桃柳夾岸,整个西湖洋溢着盎然的生机。用“半壕春水一城花”来形容春天的西湖,恰如其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