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的情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不过是在“半张纸”上记叙了一段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多次阅读揣摩之后,斯特林堡巧妙的艺术构思从情节之“轻”中慢慢浮现。
  一、他是谁
  他是谁?是“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是爱丽丝的丈夫,是银行的旧职员。此外,斯特林堡没有向我们透露更多的信息。斯特林堡将他的一切剥离,最大可能地剪除了他与现实世界的身份关联。
  他,指代的模糊性,我们可以将他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对象建立关联,将他模糊的样子变得真实。这种模糊性在带给读者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读者陷入了斯特林堡创设的小说世界。在与小说世界相对应的现实世界中,我们似乎都会见证或者经历类似的故事,从而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
  二、为什么是两分钟
  他的心理变化:决心要忘却(沉重、脆弱)—吻了吻,放进口袋(重拾温情,得到慰藉)—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珍视过去,直面现实,奋然前行)。
  在两分钟内,他从“决心要忘却”到“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的变化,显得突兀而不合常理。而小说本身的合理性与非常规性之间的平衡是作者巧妙构思的结果,非常规的情节安排是作者匠心所致。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半张纸》这种突兀的变化,这些非常规的情节正是进入《半张纸》文本核心的关键。
  (一)突兀中的合理性
  在自然时空状态,他取下“半张纸”,“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看”,最后“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把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这过程只经历了两分钟的时间,但是“内容在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空状态”有两年之多。在两分钟的时间内,他与妻子相恋、订婚、结婚,再到妻子怀孕、分娩,再到妻子难产等场景随着“半张纸”不断在他的脑中闪现。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两分钟的时间蕴藉了“两年”的漫长时光。他情绪的突兀的变化有了“两年的时光”作为支撑,在情节上就有了合理性。
  (二)突兀中的艺术性
  斯特林堡为什么要将他心理变化压缩在两分钟内完成,将两年的回忆压缩在两分钟内呈现?为什么是两分钟,而不是两个小时呢?
  正如“斯特林堡的世界观极其矛盾,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斯特林堡将他塑造成了兼具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形象。在这两分钟内,他心理的矛盾冲突得以激化,两年间的情感积蓄在两分钟内如火山爆发。而这种情感爆发是在冷静的叙述中完成,他只是“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把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给读者以震撼与感动。
  两分钟的时间安排,斯特林堡还向我们展示了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界限的模糊与脆弱,两分钟的时间可以改变人的生命轨迹: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说:“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三、半張纸上的内容可以删减吗
  在小说的写作中,作家对局部作出改变,必须考虑到全局,与其他部分相协调。《半张纸》上出现的每个号码、每个名字都是一个细节,而且是不可删减的细节,任一细节的删减都会损害小说的完整性。
  譬如:“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这一细节是否可删减?
  从情节上来说,这个细节出现得有些突兀,是出现在他生活中的插曲,被斯特林堡安排在“度过的愉快的时光”和“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之间。这细节本身具有悲剧性,朋友“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是他明亮生活中的暗色调,仿佛在暗示故事结局的悲剧性,并且小说应当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朋友的遭遇与他当时的幸福生活不也体现了生活的复杂和差异?
  从主旨上看,朋友从事业兴隆到不得不远走他乡的遭遇,与“我”从幸福的生活到妻子与孩子的离世,构成了同质性。但是,朋友的“无可救药”与“我”“骄傲的快乐的”形成了极大的差异性。在这种同质性与差异性之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从悲观主义中被唤醒的理想主义的可贵。斯特林堡试图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其他文献
摘 要:“跨文本閱读”的技巧,首先是关注材料出处的标题,找出核心话题,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推断所选的材料与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形成阅读的整体认识。然后是在分别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归纳整合,理清材料彼此之间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跨文本阅读;逻辑推断;归纳整合  笔者在执教以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为例的“‘跨文本阅读’的技巧”一课时,通过分步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跨
期刊
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身体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景观,由此身体管理与改造成为一个社会热门现象与话题。同时,网络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并参与形塑人们的生活,“随时在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参与网络社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可以让人们对身体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讨论,以身体为依托的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活动越来越活跃,身体尤其是涉及到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身体话题在互联网空间中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因此,互联网中的身体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微整形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互联网身体的阵地
摘 要: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因此,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核心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翻转课堂实现“课前学,课中练”;二是设置写作活动,展现写作过程,变核心知识为关键能力;三是创设写作情境,就地取材,任务驱动激发写作欲望;四是呈现评价细则,写评改一体,螺旋式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实用类语篇;
期刊
摘 要:201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都不同程度地对“语言实践”这一重要内容给予了关注,并且较之以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感受并体味优秀的语言文字、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提高综合性表达的能力等方面。与此同时,这类试题的命制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如语文知识的无语境考查现象仍较为常见,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模式化试题较为普遍,同一份试卷中语文知识点的重复性考查现象依然存在,提供的语
期刊
摘 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文言文考查应调整方向,从而避免“僵尸”型试题的长期训练,改变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策略与方法单一的弊端。具体而言,文言文试题的命制,要处理好“言”与“文”的合适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还要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体现文化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试题命制;文言文考查;文言文教学  考查方向与教学内容,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双生花,教什么考什么,反过来,
期刊
摘 要: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小说阅读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质,在问题的设置上特别看重“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须指导学生把握如下三种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及其特点:一是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二是彼此关联,命运映衬;三是“主次”倒置,回味无穷。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人物形象刻画  近几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小说阅读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呈现出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及问题导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有不可忽视的效用:妙在这一问,可激活学生思维,凸显课堂闪光点;反之,败在这一问,往往会误导学生思维活动,甚至影响课堂全局。  笔者在暑期远程研修活动中,观摩了一节山东省优课《邓稼先》(录像课),这节课的问题导学,可谓“喜忧参半”。  一、喜在何处:妙在这一问  喜的是教师的导学思路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主要通过两个具有先导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
期刊
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灵活设置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选文是多种类型的散文。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该单元学习的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
期刊
摘 要: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按理说考生对此应该驾轻就熟,但众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因遗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或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混为一谈而造成不应有的失分。要想规避这两种失分现象,唯有正其本,清其源,抓住小说的根本要素,明辨相关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高考试题;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形象特点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小说一直比较青睐,而人物形象分析又是命题者无法割舍的一个
期刊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才子,在现代作家中,他的旧体诗词堪称一绝。他以诗人的气质遭遇乱世,以诗人的情怀突围苦闷。在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的佳句和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可以说,郁达夫的散文具有民族特有的审美特性,充满着“诗情和画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