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实验;学生能
力;兴趣;安全意识;观
察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37—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往往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因此,我们可以对实验重新进行有趣的设计、改进,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把“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的实验,设计成“引蛇出洞”的趣味性实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进后的实验操作如下:将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向其中注入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滴入少量水将溶液调成糊状,再用玻璃棒搅拌并往外牵引。其结果是:注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滴入少量水后,粘液体积膨胀,像一条“黑蛇”一样被玻璃棒引出来,同时放出很大热量,还可以闻到有酸味、刺激味的气体。当学生观察到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因此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正因如此,在有些学校,教师因害怕实验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故而减少学生的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减少,无疑会影响教学,学生的基本科学技能也得不到培养。其实,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步骤去操作实验,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例如,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破损;金属钾、钠取用适量;切不可往正在进行加热的盛有苯酚和甲醛混合物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催化剂等等。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对一些有安全隐患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教师可设计一些因错误操作引发不良后果的模拟实验,以加深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后发生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实验。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与观看不同,它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事物的知觉过程。化学实验常常伴随着颜色以及声、光、电、热等实验现象的发生。学生喜欢化学实验,主要是觉得化学变化的现象新奇好看。但观察实验现象时只关注某些较有刺激性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细微的现象视而不见,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把握实验。如在演示“铝热反应”实验时,学生大多被镁条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白光所吸引,忽视了镁的燃烧产物。因此,在实验操作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观察目标,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这样就不难总结出:①镁条剧烈燃烧;②纸漏斗被烧穿;③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实验结束后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这样一来就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的意识和能力”。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结论的未知性恰好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如“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验不再仅仅是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张昀
力;兴趣;安全意识;观
察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37—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往往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因此,我们可以对实验重新进行有趣的设计、改进,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把“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的实验,设计成“引蛇出洞”的趣味性实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进后的实验操作如下:将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向其中注入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滴入少量水将溶液调成糊状,再用玻璃棒搅拌并往外牵引。其结果是:注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滴入少量水后,粘液体积膨胀,像一条“黑蛇”一样被玻璃棒引出来,同时放出很大热量,还可以闻到有酸味、刺激味的气体。当学生观察到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因此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正因如此,在有些学校,教师因害怕实验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故而减少学生的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减少,无疑会影响教学,学生的基本科学技能也得不到培养。其实,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步骤去操作实验,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例如,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破损;金属钾、钠取用适量;切不可往正在进行加热的盛有苯酚和甲醛混合物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催化剂等等。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对一些有安全隐患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教师可设计一些因错误操作引发不良后果的模拟实验,以加深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后发生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实验。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与观看不同,它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事物的知觉过程。化学实验常常伴随着颜色以及声、光、电、热等实验现象的发生。学生喜欢化学实验,主要是觉得化学变化的现象新奇好看。但观察实验现象时只关注某些较有刺激性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细微的现象视而不见,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把握实验。如在演示“铝热反应”实验时,学生大多被镁条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白光所吸引,忽视了镁的燃烧产物。因此,在实验操作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观察目标,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这样就不难总结出:①镁条剧烈燃烧;②纸漏斗被烧穿;③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实验结束后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这样一来就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的意识和能力”。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结论的未知性恰好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如“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验不再仅仅是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