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创设教学情景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只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快乐的课堂中,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学质量。
2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 教具的运用。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谁唱歌》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回答:“鸟儿唱歌叽叽叽。”老师就将黑板上的“鸟儿”、“飞”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的运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百鸟林中争鸣,听后感觉是欢愉?是清新?还是联想山中行旅的心境?秋雨打窗声,沙沙沙沙,那均匀不断的雨声,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音色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了各种情绪:不安、兴奋、欢乐。然而他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深的兴趣,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3 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其寓意是:“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这种方法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走近贝多芬》的前一课时时,先问学生关于贝多芬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学生们提了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为以下三个问题:①为什么他被称为“乐圣”?②贝多芬有那些传奇的故事?③贝多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课后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在师生共同梳理和交流下,同学们了解了贝多芬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青年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虽然两耳失聪,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音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类和平的全力向往。他的交响乐《命运》、《英雄》、《田园》、《合唱》,就穿插在这中间,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贝多芬作品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特点。
我想,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探索,这样即丰富了音乐知识,开拓了音乐视野,又挖掘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一次欣赏海浪音乐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于是有人说了:老师,这首曲子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海边,海浪层层叠叠向海边涌来,打湿了我的双脚,但是我却觉得格外的轻松和惬意……在学生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接着试图让他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同学们通过感悟旋律进而探索到节奏和力度。随着同学们逐渐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话题层层深入,我进而又由这首曲子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其他的世界名曲。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随作者有意的排列,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真是有趣。而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们在分析乐曲和歌曲时思考的更多的是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我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与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曲子中的装饰符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美”也是由于它们的加入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在这之后的演唱让大家再一次被自己的歌声所征服,全班的情绪高潮。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只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快乐的课堂中,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学质量。
2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 教具的运用。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谁唱歌》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回答:“鸟儿唱歌叽叽叽。”老师就将黑板上的“鸟儿”、“飞”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的运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百鸟林中争鸣,听后感觉是欢愉?是清新?还是联想山中行旅的心境?秋雨打窗声,沙沙沙沙,那均匀不断的雨声,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音色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了各种情绪:不安、兴奋、欢乐。然而他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深的兴趣,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3 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其寓意是:“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这种方法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走近贝多芬》的前一课时时,先问学生关于贝多芬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学生们提了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为以下三个问题:①为什么他被称为“乐圣”?②贝多芬有那些传奇的故事?③贝多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课后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在师生共同梳理和交流下,同学们了解了贝多芬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青年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虽然两耳失聪,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音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类和平的全力向往。他的交响乐《命运》、《英雄》、《田园》、《合唱》,就穿插在这中间,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贝多芬作品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特点。
我想,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探索,这样即丰富了音乐知识,开拓了音乐视野,又挖掘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一次欣赏海浪音乐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于是有人说了:老师,这首曲子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海边,海浪层层叠叠向海边涌来,打湿了我的双脚,但是我却觉得格外的轻松和惬意……在学生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接着试图让他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同学们通过感悟旋律进而探索到节奏和力度。随着同学们逐渐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话题层层深入,我进而又由这首曲子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其他的世界名曲。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随作者有意的排列,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真是有趣。而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们在分析乐曲和歌曲时思考的更多的是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我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与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曲子中的装饰符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美”也是由于它们的加入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在这之后的演唱让大家再一次被自己的歌声所征服,全班的情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