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大部分学生厌倦学习或放弃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现象。文章主要根据教育心理学中情感理论的相关功能,从多方面探讨在职业教育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情感的途径,以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础课;教学;情感渗透
On the basis of feeling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se of teaching
Chen Jun-bo
(Jiaozuo School of Nursing Henan Jiaozuo 454000)
【Abstract】 basi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poor students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a weak foundation,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not high, or even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fed up with learning or basic course to give up learning culture phenomenon. The article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related functions,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basic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emotional way, so as to achiev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the effect of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ic course; teaching; emotional infiltration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升入普通高中无望的初中学生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都要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主要是前两年学习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文化基础课(语、数、外、英、政),第三年进入工厂企业顶岗实习。但在职校生中较普遍存在着“混张好文凭”以便好找工作的思想,因此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偏重于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职校的生源大都来自升普通高中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有些学生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水平偏低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数、外加起来不足百分,他们对新授的文化基础课难以理解,最后发展到厌学。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为了降低辍学率,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要求“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的是培养人才素质不全面,尤其是文化素养低、心理素质差、人际协调能力弱、难以就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从“厌恶文化课”到“接受文化课”再到“喜欢文化课”,从不学到被动学习再到主动学习,使其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齐头并进,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法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对某一名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时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产生主动求知的“乐学”情绪,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的心理匹配策略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活动,使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和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学生才会产生快乐的学习情绪。 有鉴于此,我们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迁移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基础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1. 用情感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在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以及情绪态度等。
情感的动力功能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斯曾经指出,情感起着“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即在由需要引起动机行为的过程中,情感起了重要的调节重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现代西方情感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当情感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一致时,情感趋于增力的作用,提高人对所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当情感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不一致时,情感趋于减力的作用,人对所参加活动的动力强度就会减弱。认知的内驱力是指一种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直接指向学习任务的成就动机,这种内驱力的产生不仅受个体需要的直接推动,也受个体情感的直接影响,因而同样存在于情感的创设之中,来源于情感的刺激。用情感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推动力,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客观事物满足需要时,主体产生正情绪。上课本身和学生的情绪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只有当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学生求知的需要相吻合时,才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学习的效果才能提高。因而,教师在运用情感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用心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尽可能从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要。 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习气,活泼好动,表面上看似乎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思想追求,生活缺乏目标,其实则不然。这些学生也渴望成功,但中考的“落榜”和自身的基础原因使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敏感而脆弱,他们比一般人更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励。这些职校生对文化基础差不重视,认为不再升学,基础课对今后的工作也没有多大帮助,只要学好专业课,基础课能及格就行了。由于基础差职校生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学习外语,于是在外语课堂上,学生要么坐在位置上闲聊或者看课外书,教师教读单词和课文的时候“金口难开”,要么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针对这一现象,某一职校的外语教师首先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能体现个人的修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即使不用参加升学考试,学习英语也势在必行。通过开导使学生产生了学英语的需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后来甚至有学生拿着英文电脑软件向她请教,有些学生遇到专业课程的编程软件也和她一起探讨。
2.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是在认知过程中被激活的,如果能激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这将会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使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的主动挖掘,针对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教师更应该重视职校教材中灵活运用,教师应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事例、有趣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蕴涵的趣味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情绪。
以数学这门文化基础课为例,现在数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学的应用意识也逐渐引起当前国际教育界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现在学生所使用的“面向现实”这个特点的教材编写上。为了增强数学应用的现实价值,教师应该围绕“面向现实”这个特点展开教学,例如在讲授集合这一章节时,许多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集合”不甚理解,可以举例“同学们所在的班级就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就是组成这个集合的元素”,针对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这一特点,笔者是这样讲解的:“元素的互异性是指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就像每一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豁然开朗,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集合、交集、补集的概念时,他们就可以结合身边的事或物进行举例说明。学生将教材中的实际问题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又明白了数学再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 课堂上理智应用情绪控制,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导求知 很多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情绪诱发的,教师要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把握课堂的主导情绪,使学生再正情绪下学习。 职校生本来就对文化基础课兴趣不大,但如果教师在进入课堂时能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那么就有助于控制课堂的学习气氛。很多学生反映,在准备上文化课前他们就有一种抵制心理,如果一个教师是板着脸,不善言笑,没有朝气的走进课堂,学生就会对将要上的这节课失去了兴趣;相反,如果教师是面带笑容,满面春风的走进课堂,学生的心情就会很好,即使不喜欢这门课也来劲了。其实,为人师表者如果适度地谈古论今,有适当的题外话反而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表面上看,这样似乎浪费了一点课堂时间,但由于教师的正情绪能诱发学生的正情绪,最后反而会增强教学效果。
4. 加强师生课余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加强师生课余情感交流,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并无课内课外之分,教师上课前一段慈祥的注视,课后和颜悦色的与学生交谈几分钟,或是对学生课余爱好一副欣赏的表情,都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热爱学生,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能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而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有一句话说得好,“无论你的生活有多少暴风骤雨,你都要给学生以风和日丽的灿烂晴空。否则你就不配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如果都能注重加强师生课余情感交流,学生还会对曾经厌恶的基础文化课避之不及吗?在教师的真诚关心和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不提高吗?有了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还是难题吗?
5. 结束语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情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可见,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有机统一体。教学质量就是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保障。这不仅要求进行专业课教学改革,更要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黄远振.《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10期。
[3] 王 坤.《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尴尬亟待改革》,职成网,2005年7月6日。
[4] 卢家媚.《情感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研究》1988年第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础课;教学;情感渗透
On the basis of feeling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se of teaching
Chen Jun-bo
(Jiaozuo School of Nursing Henan Jiaozuo 454000)
【Abstract】 basi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poor students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a weak foundation,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not high, or even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fed up with learning or basic course to give up learning culture phenomenon. The article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related functions,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basic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emotional way, so as to achiev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the effect of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ic course; teaching; emotional infiltration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升入普通高中无望的初中学生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都要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主要是前两年学习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文化基础课(语、数、外、英、政),第三年进入工厂企业顶岗实习。但在职校生中较普遍存在着“混张好文凭”以便好找工作的思想,因此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偏重于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职校的生源大都来自升普通高中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有些学生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水平偏低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数、外加起来不足百分,他们对新授的文化基础课难以理解,最后发展到厌学。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为了降低辍学率,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要求“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的是培养人才素质不全面,尤其是文化素养低、心理素质差、人际协调能力弱、难以就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从“厌恶文化课”到“接受文化课”再到“喜欢文化课”,从不学到被动学习再到主动学习,使其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齐头并进,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法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对某一名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时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产生主动求知的“乐学”情绪,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的心理匹配策略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活动,使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和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学生才会产生快乐的学习情绪。 有鉴于此,我们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迁移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基础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1. 用情感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在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以及情绪态度等。
情感的动力功能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斯曾经指出,情感起着“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即在由需要引起动机行为的过程中,情感起了重要的调节重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现代西方情感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当情感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一致时,情感趋于增力的作用,提高人对所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当情感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不一致时,情感趋于减力的作用,人对所参加活动的动力强度就会减弱。认知的内驱力是指一种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直接指向学习任务的成就动机,这种内驱力的产生不仅受个体需要的直接推动,也受个体情感的直接影响,因而同样存在于情感的创设之中,来源于情感的刺激。用情感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推动力,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客观事物满足需要时,主体产生正情绪。上课本身和学生的情绪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只有当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学生求知的需要相吻合时,才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学习的效果才能提高。因而,教师在运用情感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用心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尽可能从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要。 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习气,活泼好动,表面上看似乎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思想追求,生活缺乏目标,其实则不然。这些学生也渴望成功,但中考的“落榜”和自身的基础原因使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敏感而脆弱,他们比一般人更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励。这些职校生对文化基础差不重视,认为不再升学,基础课对今后的工作也没有多大帮助,只要学好专业课,基础课能及格就行了。由于基础差职校生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学习外语,于是在外语课堂上,学生要么坐在位置上闲聊或者看课外书,教师教读单词和课文的时候“金口难开”,要么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针对这一现象,某一职校的外语教师首先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能体现个人的修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即使不用参加升学考试,学习英语也势在必行。通过开导使学生产生了学英语的需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后来甚至有学生拿着英文电脑软件向她请教,有些学生遇到专业课程的编程软件也和她一起探讨。
2.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是在认知过程中被激活的,如果能激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这将会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使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的主动挖掘,针对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教师更应该重视职校教材中灵活运用,教师应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事例、有趣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蕴涵的趣味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情绪。
以数学这门文化基础课为例,现在数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学的应用意识也逐渐引起当前国际教育界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现在学生所使用的“面向现实”这个特点的教材编写上。为了增强数学应用的现实价值,教师应该围绕“面向现实”这个特点展开教学,例如在讲授集合这一章节时,许多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集合”不甚理解,可以举例“同学们所在的班级就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就是组成这个集合的元素”,针对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这一特点,笔者是这样讲解的:“元素的互异性是指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就像每一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豁然开朗,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集合、交集、补集的概念时,他们就可以结合身边的事或物进行举例说明。学生将教材中的实际问题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又明白了数学再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 课堂上理智应用情绪控制,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导求知 很多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情绪诱发的,教师要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把握课堂的主导情绪,使学生再正情绪下学习。 职校生本来就对文化基础课兴趣不大,但如果教师在进入课堂时能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那么就有助于控制课堂的学习气氛。很多学生反映,在准备上文化课前他们就有一种抵制心理,如果一个教师是板着脸,不善言笑,没有朝气的走进课堂,学生就会对将要上的这节课失去了兴趣;相反,如果教师是面带笑容,满面春风的走进课堂,学生的心情就会很好,即使不喜欢这门课也来劲了。其实,为人师表者如果适度地谈古论今,有适当的题外话反而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表面上看,这样似乎浪费了一点课堂时间,但由于教师的正情绪能诱发学生的正情绪,最后反而会增强教学效果。
4. 加强师生课余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加强师生课余情感交流,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并无课内课外之分,教师上课前一段慈祥的注视,课后和颜悦色的与学生交谈几分钟,或是对学生课余爱好一副欣赏的表情,都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热爱学生,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能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而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有一句话说得好,“无论你的生活有多少暴风骤雨,你都要给学生以风和日丽的灿烂晴空。否则你就不配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如果都能注重加强师生课余情感交流,学生还会对曾经厌恶的基础文化课避之不及吗?在教师的真诚关心和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不提高吗?有了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还是难题吗?
5. 结束语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情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可见,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有机统一体。教学质量就是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保障。这不仅要求进行专业课教学改革,更要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黄远振.《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10期。
[3] 王 坤.《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尴尬亟待改革》,职成网,2005年7月6日。
[4] 卢家媚.《情感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研究》198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