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州弹词唱腔旋律起伏小,彰显了灵活的特点。苏州弹词唱腔往往会根据唱词的不同进行变化,使曲调表达出唱词丰富的思想感情。本文将对苏州弹词中的“书调”唱腔进行研究,以达到进一步分析丰富多样的流派唱腔的目的。
关键词:弹词 唱腔 书调
苏州弹词的音乐有一定的程式性,是一种主曲体类的说唱曲种。虽无从考证苏州弹词基本唱腔曲调究竟是起源何处,但可以推测它最初可能产生于一般的吟诵调。苏州弹词旋律起伏不大,较为灵活,往往依据唱词不同感情发生变化,更好地使唱调表达出唱词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随着表演者的审美和性格进行变化。
苏州弹词经过后世艺人的丰富、创造,形成了许多丰富的流派唱腔。书调的基本唱腔包括调式与旋法,唱词与唱腔旋律结合关系。
1.调式与旋法。调式是人类音乐思维的基础之一,包括从主音开始排列起来的音阶,也包括这一调式具体表现出所属各音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特点,即指各音级运动的原本形态。它往往会对作品的情绪、风格、色彩及形式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旋法一般指旋律进行方法,特别是指音高运动的大体趋势和具体形态。总体体现了旋律运动的规律和逻辑,旋法受调式制约,但同样的调式若旋律各音运动的方法不同,风格与色彩也会有所区别。如《三笑》唱段选曲《唐寅备弄自叹》和《大红袍》唱段选曲《海瑞监访》,把这两段主题乐句进行缩谱,由低到高为序得到的音列都为sol la si do re mi sol,从上述音符上看,唱腔的上句基本是“do”“mi”“la”三音中的任何一个音,下句都落“sol”音,这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徵调式。调式主要音在上句旋律中主要是“sol-do-mi”三个音,其中商音较弱,旋律进行呈级进。下句旋律中主要是“sol-do-re”三个音,其中作为辅助音的羽音、角音出现在为主要音的加花旋律中,它们又与宫音形成连续三度进行的旋律关系,音程上缺少大跳动,句尾旋律往下进行,结束在主音上,有显著结束感。此外,曲调上的特点还表现为旋律进行较为平直,基本一音对一字,下句在第六字处多曲折,表现为第六字上的拖腔,停顿后直到第七字上的主音为结束,也就是所谓的“拖六点七”,整段唱腔起伏较为平稳,旋律音区多集中在低音sol-和中音sol一个八度之内。
2.唱词与唱腔旋律结合。在曲调与唱词的结合中语言的声调极为重要,字调依照字音来发音,又借音乐来表现字义,提升内涵。书调便是使旋律与字调相符,如果相违背就会出现倒字现象,听众就会对字义产生曲解,就会破坏完整的唱腔艺术形象。苏州弹词的唱腔语言主要是苏州方言,虽间杂有中州韵,但声调主要沿用苏州方言的七声: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字有声势,曲亦有音势,因字调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会因字四声阴阳的不同,使唱腔曲调的音势随之变化。阴平声特点是高、平、长,始终如一,其音是不变的。曲调中若遇到阴平声字,就用一个较高的音延长下去,也可因为情感的需要用两个或更多的音,但是用一音谱曲最为准确。阳平声特点是比阴平声低,最好用两个音,第二个音一定比第一个音高些,这是为了与阴平声区别,阳平的起腔要低和短些,而转腔上就不能不稍高了。上声特点是由低到高,起始音有时可用较长的音,出口时类似平声,但不落平声。上声应当低出,若遇前面的字为高出,或者曲情急促时,用音就不宜过低,不妨出音稍高,先下行后再作上行,这样仍是上声字。苏州方言中对上声无阴阳区别,曲调上也就可与平声的阴阳情况相仿,阴去声特点与上声相反,由高到低。所谓“去有送音”,是指首音即用高音,然后转腔到低音,似去声字的声音。阳去声特点虽然也是由高到低,但因为它是阳声,所以应该首音出腔稍平,转腔上行后再转下行,好像平出去收。曲调中首音宜短,往往第一音从低起,到第二音忽然转高后,再下行。入声的曲调与平声的曲调接近,阴入与阴平相同,阳入与阳平相同。读字有入声,但歌唱就没有入声,因为入声拖长音,就像平声,例如入声字“塔”唱长,就如平声字的“他”。所以入声字归入仄声,反而可以代平声。不过曲调中碰到入声字时,一般要求是旋律节奏短促紧密。
书调的唱腔结构颇为简单,一般唱词由上下两句七言诗体为一个单位,上句起下句落构成两句不同唱腔。上句起唱有上扬之感,一般七字连唱也可以句間顿挫,譬如在唱词的第二或第四字为句逗时,旋律在该字上进行停顿后再接过门,然后接唱后半句,上句唱腔的特色如此。下句起唱第六字拖腔后会停顿,过门后接吐第七字。这种句间顿挫以及第六字拖腔接第七字的变化会使得整句唱腔似连非连,句尾处落主音呈现明显的结束感,这就是书调唱腔独有的结构特点。
(作者简介:徐丹,女,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艺术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弹词 唱腔 书调
苏州弹词的音乐有一定的程式性,是一种主曲体类的说唱曲种。虽无从考证苏州弹词基本唱腔曲调究竟是起源何处,但可以推测它最初可能产生于一般的吟诵调。苏州弹词旋律起伏不大,较为灵活,往往依据唱词不同感情发生变化,更好地使唱调表达出唱词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随着表演者的审美和性格进行变化。
苏州弹词经过后世艺人的丰富、创造,形成了许多丰富的流派唱腔。书调的基本唱腔包括调式与旋法,唱词与唱腔旋律结合关系。
1.调式与旋法。调式是人类音乐思维的基础之一,包括从主音开始排列起来的音阶,也包括这一调式具体表现出所属各音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特点,即指各音级运动的原本形态。它往往会对作品的情绪、风格、色彩及形式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旋法一般指旋律进行方法,特别是指音高运动的大体趋势和具体形态。总体体现了旋律运动的规律和逻辑,旋法受调式制约,但同样的调式若旋律各音运动的方法不同,风格与色彩也会有所区别。如《三笑》唱段选曲《唐寅备弄自叹》和《大红袍》唱段选曲《海瑞监访》,把这两段主题乐句进行缩谱,由低到高为序得到的音列都为sol la si do re mi sol,从上述音符上看,唱腔的上句基本是“do”“mi”“la”三音中的任何一个音,下句都落“sol”音,这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徵调式。调式主要音在上句旋律中主要是“sol-do-mi”三个音,其中商音较弱,旋律进行呈级进。下句旋律中主要是“sol-do-re”三个音,其中作为辅助音的羽音、角音出现在为主要音的加花旋律中,它们又与宫音形成连续三度进行的旋律关系,音程上缺少大跳动,句尾旋律往下进行,结束在主音上,有显著结束感。此外,曲调上的特点还表现为旋律进行较为平直,基本一音对一字,下句在第六字处多曲折,表现为第六字上的拖腔,停顿后直到第七字上的主音为结束,也就是所谓的“拖六点七”,整段唱腔起伏较为平稳,旋律音区多集中在低音sol-和中音sol一个八度之内。
2.唱词与唱腔旋律结合。在曲调与唱词的结合中语言的声调极为重要,字调依照字音来发音,又借音乐来表现字义,提升内涵。书调便是使旋律与字调相符,如果相违背就会出现倒字现象,听众就会对字义产生曲解,就会破坏完整的唱腔艺术形象。苏州弹词的唱腔语言主要是苏州方言,虽间杂有中州韵,但声调主要沿用苏州方言的七声: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字有声势,曲亦有音势,因字调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会因字四声阴阳的不同,使唱腔曲调的音势随之变化。阴平声特点是高、平、长,始终如一,其音是不变的。曲调中若遇到阴平声字,就用一个较高的音延长下去,也可因为情感的需要用两个或更多的音,但是用一音谱曲最为准确。阳平声特点是比阴平声低,最好用两个音,第二个音一定比第一个音高些,这是为了与阴平声区别,阳平的起腔要低和短些,而转腔上就不能不稍高了。上声特点是由低到高,起始音有时可用较长的音,出口时类似平声,但不落平声。上声应当低出,若遇前面的字为高出,或者曲情急促时,用音就不宜过低,不妨出音稍高,先下行后再作上行,这样仍是上声字。苏州方言中对上声无阴阳区别,曲调上也就可与平声的阴阳情况相仿,阴去声特点与上声相反,由高到低。所谓“去有送音”,是指首音即用高音,然后转腔到低音,似去声字的声音。阳去声特点虽然也是由高到低,但因为它是阳声,所以应该首音出腔稍平,转腔上行后再转下行,好像平出去收。曲调中首音宜短,往往第一音从低起,到第二音忽然转高后,再下行。入声的曲调与平声的曲调接近,阴入与阴平相同,阳入与阳平相同。读字有入声,但歌唱就没有入声,因为入声拖长音,就像平声,例如入声字“塔”唱长,就如平声字的“他”。所以入声字归入仄声,反而可以代平声。不过曲调中碰到入声字时,一般要求是旋律节奏短促紧密。
书调的唱腔结构颇为简单,一般唱词由上下两句七言诗体为一个单位,上句起下句落构成两句不同唱腔。上句起唱有上扬之感,一般七字连唱也可以句間顿挫,譬如在唱词的第二或第四字为句逗时,旋律在该字上进行停顿后再接过门,然后接唱后半句,上句唱腔的特色如此。下句起唱第六字拖腔后会停顿,过门后接吐第七字。这种句间顿挫以及第六字拖腔接第七字的变化会使得整句唱腔似连非连,句尾处落主音呈现明显的结束感,这就是书调唱腔独有的结构特点。
(作者简介:徐丹,女,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艺术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