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乐”学科的融合性思考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ik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打造各学科融合的知识贯通体系,是当今教育的主题。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它具有特殊性与包容性。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科知识渗透和交叉,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协和的、生态化的融合教学过程,进行学科交融的探索与学科融合性的思考,将促进知识贯通一体化,完善文化的多维度呈现,推进各学科教育整体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科融合;知识;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079-04
  【本文著录格式】刘铮.跨“乐”学科的融合性思考——浅谈音乐教育与多学科融合教学思路[J].北方音乐,2020,10(20):79-82.
  在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跨学科教育体现出优越性。在社会进步,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科的融合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培养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教育部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实践”六大素养标准。当前,我国的教育形态是分科教学,单一的学科化,无法将所有知识的各个“点”连成整个知识体系的“线”。没有一项认知是靠一门学科支撑的,在教学中,学科的融合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将知识立体、多维度、多方位呈现出来,而不是让学生从单一学科入手片面地理解、解决问题。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门崇高的精神艺术,是听觉(听力)、视觉(读谱)、触觉(乐器)和模仿力、感知能力的综合训练课程。音乐学科融合是在突出课程主题的前提下,注重音乐与各学科的综合与渗透的一种教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学科融合的原理一致,指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通过音乐与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进行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间不断的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经过学科间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可以“动静结合”,在教学中可以与多个学科间形成有机的融合,在音乐学科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内容可以有机渗透,有助于扩展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空间,充实音乐学科内涵,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感官体验。下面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发表于1957年,在语文课中,我们在讲授这首诗词时,将安排如下教学环节:(1)精读这首诗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记出来。(2)教师提问环节,针对这首诗词的意境、语境、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出这首诗词的大致含义与主要思想。(3)教师讲解这首诗的知识点:浪淘沙,詞牌名。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去描写情景,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为学生解答第一步提出的问题。
  这首诗的上阙在描写北戴河的景,下阙写了作者的情。教师在讲授本课可以采用和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播放《浪淘沙·北戴河》的歌曲,借助用这首诗词写成的歌曲,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也将学生顺利地带入诗词的意境当中。
  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前奏四小节将我们带入浪迹滔天的情景之中。在演唱部分,第一段旋律起伏较大,表现出浪涛翻滚的气势。钢琴伴奏部分为分解和弦,象征着波浪层层递进,又层层回落。
  重复的两句:“一片汪洋都不见,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知向谁边。”这两句在原诗词里是没有重复的,但在歌曲里,重复加深了印象,“一片汪洋”的重复,体现了“汪洋”浩瀚无边,作者在感叹,人的渺小。“知向谁边”,后又重复了一次,音调一点点下降,音乐呈现级进的下行,仿佛是一种延续的自问。紧接着间奏承上启下,进入第二段。中间段,“往事越千年”,回忆过往,历史是相似的,英雄惺惺相惜。进行最后一段,重复的两句体,歌词是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长线条的起伏,在这短短的两句中,体现了千古的时空变换,以波浪、江河为载体,此情此景,叹古思今。这首诗词是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边工作边休养,在巨浪翻滚的大海中畅游后,走上岸,面对咆哮翻腾的大海,思接千古,抚今追昔,吟成了这首豪迈的诗篇。通过写北戴河夏天海上狂风的急雨情景,抒发了怀古论今的情思,赞美了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后的新气象——换了人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音乐的欣赏与简单的分析,将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语义和作者的情怀。
  二、音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
  在音乐课上,音符与休止符的时值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音符与休止符的形状不容易记忆,它们时值长短也不易掌握,所以我们借助数学课上的知识点与美术课上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抽象化的音符与休止符具象化,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老师讲解这些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的音符,它们只是符号,没有形象,不容易记忆。如果在课上,大家带着彩笔将这些音符画成孩子们可以想象到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音乐课上有色彩,不再单调,并加深孩子们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在美术课上,进行到画小鸭子的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鸭子,因为小鸭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利用图片让孩子们看小鸭子的样子。利用视频和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动态的鸭子形象。
  小鸭子扁扁的,红色的嘴,浑身黄色的绒毛,短短的小尾巴,两只红色的大鸭蹼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憨态可掬。鸭子的音乐形象也多为上下重复的八分音符,来回重复,塑造出鸭子走路的形象和一摇一摆的节奏感。通过音乐生动地体会到小鸭子的立体形象,有利于学生画出小鸭子的“形”,并抓住小鸭子的“神”,帮助孩子们画出形状和神态良好的作品,做到“形神兼备”。
  三、英语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音乐与英语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却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语言”的学习,需要“听”、需要进行模仿学习。英语讲究“听、说、读、写”,而音乐讲究“听、练、唱、记、写”。无论是业余的音乐教育还是专业的音乐教育,都与英语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字母与单词,教师为学生纠正发音和语调,在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学习音符、节奏、音乐术语、读谱、视唱、歌词,教师为学生纠正音准、节奏、发音位置等。英语需要背诵单词和课文,音乐也需要熟记音符、音高、音准和歌唱、演奏技法。英语和音乐的共性都是要“听”声音,“发出”声音。下面我们通过歌曲《Ten little Indians》进行讲述。
  这是一首英文歌曲,在英语课上数字的章节里,作为一个对知识点的巩固练习。这首歌里有英語从1-10的数字,读法与写法,还有印第安人的英语读法与写法。单词为: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Indians.教师在英语课上讲解之后,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跟随这朗朗上口的曲调将英语读出,因为从音乐的角度讲,这首歌曲用了音的重复与节奏的重复,在这首歌中,每一个英文数字的旋律都是长音(四分音符),little这个英语单词有两个重复的八分音符,正好符合这个英语单词的读音,也符合印第安小男孩蹦蹦跳跳,活泼的音乐形象,因此易学易记,很容易学会。
  四、历史与音乐的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歌曲的歌词部分可以写成一个故事,成为叙事类型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调式可以体现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可从民间音乐、民歌戏曲中体现出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歌曲《五月的鲜花》《歌唱二小放牛郎》《嘎达梅林》等。这一类歌曲结合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帮助重现、还原历史场景。
  如这首东北民歌《翻身五更》:
  这首民歌根据东北《月牙五更》改编。在历史课堂,听了这首民歌,教师提问,老百姓为什么晚上不睡觉,他们在商量什么事情呢?这显然是一首叙事曲,我们要真正了解其中的原委,就应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在东北农村中占农村总户数60%-80%的贫、雇农占有土地面积仅为10%-15%,地主阶级垄断土地,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对雇农、地主、富农延长工时,降低工资,提高劳动强度。对贫农和佃农,用极其苛刻的地租剥削。经过多年的努力,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大纲》的指引下,整个解放区迅速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土地斗争热潮。农民斗争地主、富农、烧毁旧契约,平分土地财产,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这首歌的背景引出了这段历史,在夜幕降临的牡丹江盎畔刁羚乡,贫下中农来到农会,坐在煤油灯下,召开诉苦大会。歌颂新的政策,歌颂新的时代。浓郁的东北风格,生动、朴实的语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歌颂新的政策,歌颂新的时代,在黑暗中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和希望。
  五、结语
  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渗透融合,增强文化多维度视角,有助于知识传输的融会贯通,也有助于扩展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层面和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提高审美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及学生个人经验。”
  音乐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能够与多学科向协和生态化发展,打破学科之间的高墙和壁垒,追求既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又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人们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知识重组中,学科的交叉会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成果,开拓教师的创新思维,也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具有现实性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注释:
  [1]贺克春.学科融合:指向核心素养的品质诉求与路径探微,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0).
  [2]杜群.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科教导刊,2015(6上).
  [3]鹿亚辉.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法规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11).
  [4]韦风.东北民歌《翻身五更》浅析,音乐舞蹈通讯,1983(5).
  参考文献
  [1]贺克春.学科融合:指向核心素养的品质诉求与路径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0).
  [2]杜群.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6上).
  [3]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5).
  [4]鹿亚辉.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法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11).
  [5]韦风.东北民歌《翻身五更》浅析[J].音乐舞蹈通讯,1983(5).
  [6]唐慧池.论多学科融合的大学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J].北方音乐,2015(17).
  作者简介:刘铮(1987—),女,吉林长春,在读博士,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吉林省合唱协会理事。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科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地理学科独特视角的运用。笔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构建“自然灾害”教学内容,设计了“欧洲的自然灾害”这节课,在教学中可通过区域灾害的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如:判定灾害位置,培养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分析灾害成因,培养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比较灾害危害,培养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创企业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劳动力的就业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业机会和创业战略都是创业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天津中德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对新创企业人才培养战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创企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
期刊
摘 要:阿多诺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奠基人,他对以电影为例的文化商品和大众媒介作了彻底地否定和批判。这种批判理论是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的特殊产物。在他人为技术带来的进步而沾沾自喜,阿多诺却透过文化工业产品的伪个性化的表象,辨认出标准化和商品化的特质。在《启蒙辩证法》中,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制作,电影掠夺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的自由。根本原因是资本极权主义利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宣传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来操纵
期刊
摘 要:德国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笔者通过将国际先进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引入高校的艺术课堂中,希望可以打开国内高校艺术教育之思路。  关键词: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艺术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机制;现代教育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
期刊
摘 要:六度乡试,五度会试,张謇前半生疲于科第之名,却在夺得魁首、辞官回乡。官场的丑恶与政府的无能使他坚定了实业救国的理想,张謇作为晚清状元,对于已经日暮途穷昂的科举制度无疑有着真实的体验,由于他身处晚清、民国乱世,从光绪二十年一举夺魁,授翰林院修撰,到甲午海战之后,因奔父丧而就此结束了他的官场生涯。探究此中转折,可以看到近代知识分子张謇身上传统儒学与西学的交融以及责在我辈、不居人下的高尚情怀。 
期刊
【摘要】《西班牙组曲—阿拉贡》是西班牙民族音乐家、作曲家伊萨克·阿尔贝尼斯所创作《西班牙组曲》中的第六首作品。这部由八个独立作品构成的组曲每个部分都拥有独自的标题,每一首作品都向我们展现了西班牙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及音乐文化。而第六首阿拉贡正是向我们描绘了西班牙阿拉贡地区的美丽画卷。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品音乐形态的分析,探索吉他音乐及西班牙其他代表性民族音乐文化在作品中的应用和对演奏的影响。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随着几十年来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其中,改编民歌的创新与发展对民族声乐乃至中国声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本文以《兰花花》和《美丽的阿瓦日古丽》这两首流传性较广的改编民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两首改编作品的艺术特征、作者的演唱体会以及创新价值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产生极具现实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改编民歌;民族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各国都对本土音乐文化视若珍宝,视为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强烈符号。特别是近年来对区域文化特征的艺术风格研究尤其重视。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艺术更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研究赣鄱竹笛艺术开创者涂传耀先生的艺术风格为背景,以江西竹笛艺术的传承发展为线索,为赣鄱竹笛艺术的传播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涂传耀;赣鄱音乐;竹笛艺术;音乐特点;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本文简述了潮州筝的艺术特点以及通过对潮州筝曲《柳青娘》三个调式异同进行分析揭示其所独有的特征和进一步发展的价值。但是,在潮州筝的现存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本人通过潮州筝的学习,对其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潮州筝在新的历史时期激发新活力。  【关键词】潮州筝派;柳青娘;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五年制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对新形势下的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