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浪(surfing)是—项历史悠久的运动,起源于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古波利尼西亚人创造了这项与海浪搏击的运动,一开始只有当地部落的统治阶级才有冲浪自由,他们拥有最好的沙滩、冲浪工具和高超的冲浪技巧,并以此展示他们的权威和力量。可尽管这是—项看上去既危险又刺激的活动,但对于最早的冲浪者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休闲方式,“是人与自然灵性和谐的活动,一种简单、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一种朴素、高尚、原始的浪漫主义运动”。
时至今日,这种文化底蕴依旧是冲浪显著的特质,也衍生出了更多现代性思潮:超越自我,追寻自由和闲暇,享受孤独和自由……人们关注冲浪的内在精神,并从中获取生活经验。冲浪发展至今已不止是—项运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运动之中感知时空的存在,顺势而动,因势而变,“人生犹如冲浪”,每一个人都是浪上行者,都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超越“海浪”,完成自我的成长和改变。
虹影:凝视内心,改写生命
作为一个书写者一个创作者,虹影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特性和标识性,饥饿、爱情、女性力量、奇异的冒险、真实的内心…..她通过写作凝视内心,探寻真实的生活,并改写了自己的生命。在为自己做注解的随笔集《女性的河流:虹影词典》中她写道:写小说时,其实是重新回忆,反复印证从小认识的世界、几十年走在路上的经历,与之融合……一个人不管用何种形式写作,在我看来,都是回忆。一切的回忆构成了她的写作,在一段又一段的记忆中,她捕捉着灵感的踪迹和重要的瞬间,如同一个浪人面对海浪的态度,随记忆而动,但不受记忆所限,自由驰骋。
对写作,虹影是充满热情的。那是她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命的意义。她喜欢在写作中超越自己,感受新的东西,那是一种如冲浪般的状态,“有生命、有挑战、有冒险”。她说:“如果你不超越自己,冲浪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不想写已经写过的,我喜欢挑战自己,去写新的或者是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对我来说很难达到的,有冲击能量的内容。”但不管写什么,虹影始终坚定地认为,写作呈现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写的应该是真实,因为只有真实的话才能与读者产生交流。
迎面而来的浪是真实的,击打在身体上,以自然的力量锤炼着冲浪者;站在浪上的自由也是真实的,随浪而动,在波动中找寻平衡。虹影没有冲过浪,却一直在个人创作和人生经历中,以浪人的姿态前行,经受着不期而遇的命运浪潮。“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一直流动在不同的浪上。比如18岁那年我发现自己的身世后离家出走,跨越了长江,经历了十年的流浪期;之后到达英国,又度过了孤独的十年;2000年我又从英国回北京,一住就是整整二十年;以及我女儿的来临,使我成为母亲的改变。这四个人生界面,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冲浪。”
把冲浪比作人生,是恰如其分的,于虹影的人生而言,更是如此。在她看來,冲浪就是面对人生转折点的抉择:要么迎浪而上,要么被掀翻在水中,甚至失去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会经过反复的波折、起伏以及失败,但只是能迈过去,就有可能到达人生的“顶点”,超越自己,改写命运。虹影迈过去了,她在自身命运的波折中找到了一条通向自己的道路,实现了自己。
CHCX虹影
CHIC:每一个创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改写现实,改写自我,在你的创作中这种改写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虹影:从我的出生到我的成长背景,直到我见到亲生父亲的那一刻,我知道必须要去改写自己的命运。这种改写就像我说的那几个人生界面,其实每个人都在对自己改写,并在其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因为你做了这些改写,才能朝自己的终极目标前行,如果你顺着命运使然的方向是会留有遗憾的。能够改写命运的人是一个强者,他不会畏惧凶猛的大浪,甚至可以改写他人的命运。就像《兰心大剧院》里巩俐饰演的于堇,她为世界带来了和平,哪怕她失去生命,但精神能长存,因此付出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CHIC:你写的很多小说都属于过去的故事,带着悠长的记忆和新的感知,很擅于捕捉记忆,对记忆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你是如何做到的?
虹影:因为我可以停留在任何一个我想去的时间点。比如说我能看见在《月光武士》里1976年窦小明走在月光的江边;我可以看见他趴在墙上偷看旧仓库,里面是一群青年正在跳《北京的金山上》;我可以看见他故意在路中间栓了一根绳子,让钢哥摔倒。当我要回忆起这些已经消失的画面时,我可以重新定格在我指定的空间里面,让我的读者跟着我一起走进去欣赏他们。
CHIC:《月光武士》是你疫情期间于英国创作的小说,写的是远在他处的重庆,距离并未阻隔你对家乡的细致描绘,小说中依旧可以看到熟悉的虹影。你在不久前的采访中说道这本书难在如何用特别平和的笔触去写,所以会有意识地控制它?
虹影:很多时候当你的情绪达到一个顶点时一定要控制自己,在写《月光武士》不受控的时候我会转去写《女性的河流》,写一个片段式的比如1000字左右的内容,让自己停顿下来、冷静下来,然后再回到《月光武士》中让自己燃烧的地方,这时候火焰会柔和下来,再续写就会受到控制,在一种权威下透过故事本身、人物的形象跟读者产生直接的交流。
CHIC:《月光武士》故事虽然发生在过去,但你在里面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女性形象,你是怎样思考并融入-些关于现代的思索到过去的故事里?
虹影:不管是在我描写的时代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女性失去自我这件事一直都存在。女性天生敏感,感情细腻,一旦陷入某种情绪状态就很难转换。在《月光武士》里的秦佳惠是很坚强的女性,她这一生都周旋在父亲、母亲、窦小明、杨钢邦之间,隐忍地活着。在日本的时候,尤其是她母亲去世后,她本可以离开经常家暴她的钢哥,但她又想到离开钢哥后,他会变成从精神到物质都一穷二白的人,又产生了怜悯之情。这样一个胸怀宽广的女性天生就带有一种母性,她又区别于窦小明的母亲,窦小明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传统的。再比如书中另外两个现代又独立型的女性苏滟和芳芳,她们和一个人在一起的基础是因为爱,她们会去守护自己的灵魂和身体。 CHIC:“月光武士”就像一个守护者、指引者,一个信仰、新的自我,小小的红衣武我只要回到重庆,回到长江边上,就想起我的记忆当中所有的人。看到江水的颜色变化,结合从前父亲说的以及我自己的记忆,就可以感觉到一个作家应该写什么。
虹影
著名作家、编剧、诗人、美食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K-英国情人》,诗集《快跑,月食》《我也叫萨朗波》,散文集《小小姑娘》等,以及最近几年完成的“神奇少年桑桑系列”“米米朵拉”奇幻小说。六部长篇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出版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娄烨导演的电影《兰心大剧院》的原著作者。士沐浴月光而来救助了受难的少女,带给她继续生活的希望,红色与月色互相映衬,一种温柔而暴烈的力量感扑面而来,这两种合而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了一起,在你的故事中自然流淌,这种力量是如何注入到你的生活之中的?
虹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母亲是武士,父亲反而是月光。母亲虽然会保护我,但她对我的态度是冷淡的,我幼小时父亲会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他就像月光一样淡淡地撇下来。但他们对于表达爱意这件事上,都很冷淡,没有抱过我、亲过我。不仅是我的父母,上个世纪的50、60、70年代的父母都是这样,它是一种温柔与暴力,虚构与现实的存在,他们让孩子们自己找平衡点,其实这样也给了孩子们比较大的成长空间和张力,所以如果走对了就会很顺利。另外,我也很幸运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真正的月光,真正的武士。
CHIC:能冲浪的人也都是拥有闲暇的人,你的闲暇是什么?提到冲浪你会想到什么?
虹影:我在工作时是处于冲浪的状态,但我的闲暇是在厨房和旅行的时候。我从小在江边长大,所以一说冲浪我很快就想到我经常做的一个梦。梦到长江涨大水,大浪追着我,我拼命地往石梯上跑,害怕它把我吞掉;当我站在江边时,会看到有大船过来掀起一个大浪,浪会淹没我的双脚,打湿我的裤脚,但同时也会让我产生一种兴奋感,当冰凉的江水侵入皮肤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样的触碰每一次都不一样。
刘禹君:我期待笔墨反馈的惊喜
冲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要先经历漫长的努力、等待和观察,然后才能获得乘风破浪的快乐。其实画画也是这样,尤其是画工笔画,创作出草稿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勾线、染墨、渲染,一遍一遍地分染、罩染,有时可能要做个十来遍才能把作品做完,有时一张画也可能要花上两三个月,大的画花半年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我属于画的比较慢的,这个过程充满了等待的焦虑感,就像是拖着冲浪板往海的深处走,会疲惫,但是快要到达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开阔,—下子涌上来的成就感,就像是在地下生活了几年乃至十几年在某个夏天破土而出的蝉,成虫的时候在树上呜叫整个夏天,这个过程很奇妙。
在冲浪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浪点”,才能在冲浪板上站起来。这个浪点对应到创作上比较像我创作的起始点,是激发我想去画这张画的时间点。有时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看一些书的时候一一我看俄罗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书算是比较多的,他们会在书中讨论一些经久不衰的哲学问题,里面会论述一些长久的深层次人性上面的问题,我会被这些时间长河中依1日存在人们心中的一些情绪、想法打动。又或者是生活中遇到比较大的事情时,会导致我有创作的想法,这应该是我创作中最普遍的一些浪点。
有了这个开始才会有后来的创作。在创作一幅画时我一般都要先在笔记本上把我对作品的预设或者是临时想到的一些点子和构图及时记录下来,在内心我也会呈现出一幅最后的效果图。在真正创作时,我会尽量往自己预设的目标方向走,有时也会在过程中想到更好的点,脱离自己最初的控制。我期待笔墨反馈给我的惊喜,但并不会完全去试图掌控它,而是顺着它的方向走,这很有趣。一般来说国画创作,有工笔和写意两种,工笔画是不太容易出现预设被推翻的情况,因为工笔是一层一层非常严格的按照预设来进行的一个过程,当然你得很努力达到你的目标。但是像写意,那种临时性的東西就比较多,所以翻车的几率也会高一点,就只能通过长时间和多次数的画画积累经验,我也会让一些老师和朋友帮忙看—下,保证自己的方向没有出问题。
在冲浪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浪点”,才能在冲浪板上站起来。这个浪点对应到创作上比较像我创作的起始点,是激发我想去画这张画的时间点。
CHCX刘禹君
CHIC:在冲浪上,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分享?
刘禹君:我是一个冲浪新手,没有冲过多少次,但有机会我会继续冲下去。记忆中我最快乐的冲浪时刻,是第—次顺利站上冲浪板上从海面冲到岸边,以及日落时分趴在冲浪板上在海中央把脸贴近海平面的瞬间。第一次顺利上岸的刺激感比较像我第一次作品入选浙江省青年美展获奖和被厂家收藏的激动感;日落时分在海中央的感觉就像我这—次布完“浮游”个展后,一个人在展厅走,走过各个时间画的作品之后的感觉,特别美好。
CHIC:你的个人作品展“浮游”是致力于表现当代人被社会异化后的思想状态和生命体验,描绘了一种内心漂泊无依却又极力寻找某种归处的矛盾状态,像一个困境,因此也会引发类似如何自处的问题,对此你的答案是什么?
刘禹君:其实我没有全在表达一种困境,比如说《手人》系列,我是想画比较坚守、温暖的状态,《异乡》我也画了几张不在水池里的,想表达人们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很惶恐很孤单,同时又很具有新鲜感想要探险的状态……就我画画而言,我不是说要解决一个问题,而是提出一个问题,暴露、展现被覆盖的一些现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是我们认识到有这个东西在这里,然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个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自处还是绘画中,怎么画、怎么看待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我觉得都是同样的解法,平常多看多读,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不要局限在一个小的界限里。我经常画人在一个很小的水池里,像被锁在玻璃缸里的感觉,我觉得人要尽量打破那个玻璃缸,要往外走才能看的更多,剩下的都是个人选择,就是你愿意选择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有这些东西。 CHIC:水作为“浮游”的载体,像一个容器一样装着你所创作的人和物,既是流動的也是静止的,《似水流年》《浮生若梦》《众人都是孤独的》《我是鱼》等作品都展现了浮游的群像,对于个体的描绘也各不相同,从个体到群体、局部到整体的布局过程你的创作逻辑是怎样的?
刘禹君:这是一个大的系列,共性都是在水的这个媒介里,水跟人的密度接近。在我觉得人要尽量打破那个玻璃缸,要往外走才能看的更多,剩下的都是个人选择,就是你愿意选择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有这些东西。游泳中,有一种自我的重叠感和透明质感,会和自己重叠,也会跟别人发生一种透明的交集,他们在同一个环境里,但又在各自想各自的事情,并不完全融入集体。最开始我是想画一些略有一点荒诞的,画那张横版的《浮生若梦》,我为了制造那种重叠感,就在纸本上面叠了绢本,制造出了重影的感觉。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于是立刻画了《我是鱼》系列。在画《我是鱼》的时候我用的是纯绢本,因为它的透明感特别好。从表现上来说,我觉得绢本淡彩是一种很单纯的表现形式,画出来之后能带给人_种宁静。《战争与和平》期间我特别关注爱、死亡这种话题,《众人都是孤独的》是想表达人在群体中的孤独感和鸟在独自飞行中可以自由成队的对比的感觉。
在画《似水流年》时我正要准备毕业创作和冲刺全国美展,想起了王小波在有关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9年)的读书随笔里写道:普鲁斯特写了一本书,谈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这些事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波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我在那幅画上画了很多生活中制造的垃圾,这是我们生活的痕迹,跟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想表达的类似,我不仅想表示对环保的关怀,还想表达对于这些人类自己制造的垃圾的情思。
CHIC:冲浪本身就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受,对你来说就是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超越自我的一些经历?
刘禹君:《浮生若梦》这张画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我第—次画大尺幅的工笔创作,也是我第一次画双层的创作,是一次陌生的、全新的体验,我当时做了很多实验,花了很长时间很小心去画的。先做小稿再做大稿,又做了四张局部的材料实验,生绢和熟绢两种材料、四种不同组合做了四张色稿,选了最喜欢的一张,再去画大的。像《浮生若梦》这样的大画需要把很多人和景物组织起来控制,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画完之后我也确实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给我创作带来超越感受的是我画了一张写意作品《宫》,有六米长、两米多高,这幅画跟我的工笔系列的风格不太一致,因为我以前没有画过这么多人组合的大尺幅写意。当时学校有一个老师觉得我画不了写意,然后我就一气之下毕业创作同时画了两张画,一张大工笔和一张大写意,当时是白天画写意,晚上画工笔,同时完成。这张写意让我对于我整个大画面的构图、黑白控制、人的细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刘禹君1996年出生于黑龙江。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推免保送国画系研究生。现为江苏省书画院特聘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21年8月在大干画廊举办了“浮游一一刘禹君作品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我是鱼》《手人》《看不见的剧场》《战争与和平》等系列作品。 《浮生若梦》这张画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我第—次画大尺幅的工笔创作,也是我第—次画双层的创作,是—次陌生的、全新的体验,我当时做了很多实验,花了很长时间很小心去画的。
时至今日,这种文化底蕴依旧是冲浪显著的特质,也衍生出了更多现代性思潮:超越自我,追寻自由和闲暇,享受孤独和自由……人们关注冲浪的内在精神,并从中获取生活经验。冲浪发展至今已不止是—项运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运动之中感知时空的存在,顺势而动,因势而变,“人生犹如冲浪”,每一个人都是浪上行者,都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超越“海浪”,完成自我的成长和改变。
虹影:凝视内心,改写生命
作为一个书写者一个创作者,虹影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特性和标识性,饥饿、爱情、女性力量、奇异的冒险、真实的内心…..她通过写作凝视内心,探寻真实的生活,并改写了自己的生命。在为自己做注解的随笔集《女性的河流:虹影词典》中她写道:写小说时,其实是重新回忆,反复印证从小认识的世界、几十年走在路上的经历,与之融合……一个人不管用何种形式写作,在我看来,都是回忆。一切的回忆构成了她的写作,在一段又一段的记忆中,她捕捉着灵感的踪迹和重要的瞬间,如同一个浪人面对海浪的态度,随记忆而动,但不受记忆所限,自由驰骋。
对写作,虹影是充满热情的。那是她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命的意义。她喜欢在写作中超越自己,感受新的东西,那是一种如冲浪般的状态,“有生命、有挑战、有冒险”。她说:“如果你不超越自己,冲浪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不想写已经写过的,我喜欢挑战自己,去写新的或者是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对我来说很难达到的,有冲击能量的内容。”但不管写什么,虹影始终坚定地认为,写作呈现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写的应该是真实,因为只有真实的话才能与读者产生交流。
迎面而来的浪是真实的,击打在身体上,以自然的力量锤炼着冲浪者;站在浪上的自由也是真实的,随浪而动,在波动中找寻平衡。虹影没有冲过浪,却一直在个人创作和人生经历中,以浪人的姿态前行,经受着不期而遇的命运浪潮。“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一直流动在不同的浪上。比如18岁那年我发现自己的身世后离家出走,跨越了长江,经历了十年的流浪期;之后到达英国,又度过了孤独的十年;2000年我又从英国回北京,一住就是整整二十年;以及我女儿的来临,使我成为母亲的改变。这四个人生界面,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冲浪。”
把冲浪比作人生,是恰如其分的,于虹影的人生而言,更是如此。在她看來,冲浪就是面对人生转折点的抉择:要么迎浪而上,要么被掀翻在水中,甚至失去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会经过反复的波折、起伏以及失败,但只是能迈过去,就有可能到达人生的“顶点”,超越自己,改写命运。虹影迈过去了,她在自身命运的波折中找到了一条通向自己的道路,实现了自己。
CHCX虹影
CHIC:每一个创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改写现实,改写自我,在你的创作中这种改写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虹影:从我的出生到我的成长背景,直到我见到亲生父亲的那一刻,我知道必须要去改写自己的命运。这种改写就像我说的那几个人生界面,其实每个人都在对自己改写,并在其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因为你做了这些改写,才能朝自己的终极目标前行,如果你顺着命运使然的方向是会留有遗憾的。能够改写命运的人是一个强者,他不会畏惧凶猛的大浪,甚至可以改写他人的命运。就像《兰心大剧院》里巩俐饰演的于堇,她为世界带来了和平,哪怕她失去生命,但精神能长存,因此付出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CHIC:你写的很多小说都属于过去的故事,带着悠长的记忆和新的感知,很擅于捕捉记忆,对记忆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你是如何做到的?
虹影:因为我可以停留在任何一个我想去的时间点。比如说我能看见在《月光武士》里1976年窦小明走在月光的江边;我可以看见他趴在墙上偷看旧仓库,里面是一群青年正在跳《北京的金山上》;我可以看见他故意在路中间栓了一根绳子,让钢哥摔倒。当我要回忆起这些已经消失的画面时,我可以重新定格在我指定的空间里面,让我的读者跟着我一起走进去欣赏他们。
CHIC:《月光武士》是你疫情期间于英国创作的小说,写的是远在他处的重庆,距离并未阻隔你对家乡的细致描绘,小说中依旧可以看到熟悉的虹影。你在不久前的采访中说道这本书难在如何用特别平和的笔触去写,所以会有意识地控制它?
虹影:很多时候当你的情绪达到一个顶点时一定要控制自己,在写《月光武士》不受控的时候我会转去写《女性的河流》,写一个片段式的比如1000字左右的内容,让自己停顿下来、冷静下来,然后再回到《月光武士》中让自己燃烧的地方,这时候火焰会柔和下来,再续写就会受到控制,在一种权威下透过故事本身、人物的形象跟读者产生直接的交流。
CHIC:《月光武士》故事虽然发生在过去,但你在里面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女性形象,你是怎样思考并融入-些关于现代的思索到过去的故事里?
虹影:不管是在我描写的时代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女性失去自我这件事一直都存在。女性天生敏感,感情细腻,一旦陷入某种情绪状态就很难转换。在《月光武士》里的秦佳惠是很坚强的女性,她这一生都周旋在父亲、母亲、窦小明、杨钢邦之间,隐忍地活着。在日本的时候,尤其是她母亲去世后,她本可以离开经常家暴她的钢哥,但她又想到离开钢哥后,他会变成从精神到物质都一穷二白的人,又产生了怜悯之情。这样一个胸怀宽广的女性天生就带有一种母性,她又区别于窦小明的母亲,窦小明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传统的。再比如书中另外两个现代又独立型的女性苏滟和芳芳,她们和一个人在一起的基础是因为爱,她们会去守护自己的灵魂和身体。 CHIC:“月光武士”就像一个守护者、指引者,一个信仰、新的自我,小小的红衣武我只要回到重庆,回到长江边上,就想起我的记忆当中所有的人。看到江水的颜色变化,结合从前父亲说的以及我自己的记忆,就可以感觉到一个作家应该写什么。
虹影
著名作家、编剧、诗人、美食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K-英国情人》,诗集《快跑,月食》《我也叫萨朗波》,散文集《小小姑娘》等,以及最近几年完成的“神奇少年桑桑系列”“米米朵拉”奇幻小说。六部长篇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出版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娄烨导演的电影《兰心大剧院》的原著作者。士沐浴月光而来救助了受难的少女,带给她继续生活的希望,红色与月色互相映衬,一种温柔而暴烈的力量感扑面而来,这两种合而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了一起,在你的故事中自然流淌,这种力量是如何注入到你的生活之中的?
虹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母亲是武士,父亲反而是月光。母亲虽然会保护我,但她对我的态度是冷淡的,我幼小时父亲会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他就像月光一样淡淡地撇下来。但他们对于表达爱意这件事上,都很冷淡,没有抱过我、亲过我。不仅是我的父母,上个世纪的50、60、70年代的父母都是这样,它是一种温柔与暴力,虚构与现实的存在,他们让孩子们自己找平衡点,其实这样也给了孩子们比较大的成长空间和张力,所以如果走对了就会很顺利。另外,我也很幸运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真正的月光,真正的武士。
CHIC:能冲浪的人也都是拥有闲暇的人,你的闲暇是什么?提到冲浪你会想到什么?
虹影:我在工作时是处于冲浪的状态,但我的闲暇是在厨房和旅行的时候。我从小在江边长大,所以一说冲浪我很快就想到我经常做的一个梦。梦到长江涨大水,大浪追着我,我拼命地往石梯上跑,害怕它把我吞掉;当我站在江边时,会看到有大船过来掀起一个大浪,浪会淹没我的双脚,打湿我的裤脚,但同时也会让我产生一种兴奋感,当冰凉的江水侵入皮肤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样的触碰每一次都不一样。
刘禹君:我期待笔墨反馈的惊喜
冲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要先经历漫长的努力、等待和观察,然后才能获得乘风破浪的快乐。其实画画也是这样,尤其是画工笔画,创作出草稿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勾线、染墨、渲染,一遍一遍地分染、罩染,有时可能要做个十来遍才能把作品做完,有时一张画也可能要花上两三个月,大的画花半年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我属于画的比较慢的,这个过程充满了等待的焦虑感,就像是拖着冲浪板往海的深处走,会疲惫,但是快要到达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开阔,—下子涌上来的成就感,就像是在地下生活了几年乃至十几年在某个夏天破土而出的蝉,成虫的时候在树上呜叫整个夏天,这个过程很奇妙。
在冲浪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浪点”,才能在冲浪板上站起来。这个浪点对应到创作上比较像我创作的起始点,是激发我想去画这张画的时间点。有时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看一些书的时候一一我看俄罗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书算是比较多的,他们会在书中讨论一些经久不衰的哲学问题,里面会论述一些长久的深层次人性上面的问题,我会被这些时间长河中依1日存在人们心中的一些情绪、想法打动。又或者是生活中遇到比较大的事情时,会导致我有创作的想法,这应该是我创作中最普遍的一些浪点。
有了这个开始才会有后来的创作。在创作一幅画时我一般都要先在笔记本上把我对作品的预设或者是临时想到的一些点子和构图及时记录下来,在内心我也会呈现出一幅最后的效果图。在真正创作时,我会尽量往自己预设的目标方向走,有时也会在过程中想到更好的点,脱离自己最初的控制。我期待笔墨反馈给我的惊喜,但并不会完全去试图掌控它,而是顺着它的方向走,这很有趣。一般来说国画创作,有工笔和写意两种,工笔画是不太容易出现预设被推翻的情况,因为工笔是一层一层非常严格的按照预设来进行的一个过程,当然你得很努力达到你的目标。但是像写意,那种临时性的東西就比较多,所以翻车的几率也会高一点,就只能通过长时间和多次数的画画积累经验,我也会让一些老师和朋友帮忙看—下,保证自己的方向没有出问题。
在冲浪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浪点”,才能在冲浪板上站起来。这个浪点对应到创作上比较像我创作的起始点,是激发我想去画这张画的时间点。
CHCX刘禹君
CHIC:在冲浪上,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分享?
刘禹君:我是一个冲浪新手,没有冲过多少次,但有机会我会继续冲下去。记忆中我最快乐的冲浪时刻,是第—次顺利站上冲浪板上从海面冲到岸边,以及日落时分趴在冲浪板上在海中央把脸贴近海平面的瞬间。第一次顺利上岸的刺激感比较像我第一次作品入选浙江省青年美展获奖和被厂家收藏的激动感;日落时分在海中央的感觉就像我这—次布完“浮游”个展后,一个人在展厅走,走过各个时间画的作品之后的感觉,特别美好。
CHIC:你的个人作品展“浮游”是致力于表现当代人被社会异化后的思想状态和生命体验,描绘了一种内心漂泊无依却又极力寻找某种归处的矛盾状态,像一个困境,因此也会引发类似如何自处的问题,对此你的答案是什么?
刘禹君:其实我没有全在表达一种困境,比如说《手人》系列,我是想画比较坚守、温暖的状态,《异乡》我也画了几张不在水池里的,想表达人们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很惶恐很孤单,同时又很具有新鲜感想要探险的状态……就我画画而言,我不是说要解决一个问题,而是提出一个问题,暴露、展现被覆盖的一些现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是我们认识到有这个东西在这里,然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个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自处还是绘画中,怎么画、怎么看待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我觉得都是同样的解法,平常多看多读,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不要局限在一个小的界限里。我经常画人在一个很小的水池里,像被锁在玻璃缸里的感觉,我觉得人要尽量打破那个玻璃缸,要往外走才能看的更多,剩下的都是个人选择,就是你愿意选择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有这些东西。 CHIC:水作为“浮游”的载体,像一个容器一样装着你所创作的人和物,既是流動的也是静止的,《似水流年》《浮生若梦》《众人都是孤独的》《我是鱼》等作品都展现了浮游的群像,对于个体的描绘也各不相同,从个体到群体、局部到整体的布局过程你的创作逻辑是怎样的?
刘禹君:这是一个大的系列,共性都是在水的这个媒介里,水跟人的密度接近。在我觉得人要尽量打破那个玻璃缸,要往外走才能看的更多,剩下的都是个人选择,就是你愿意选择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有这些东西。游泳中,有一种自我的重叠感和透明质感,会和自己重叠,也会跟别人发生一种透明的交集,他们在同一个环境里,但又在各自想各自的事情,并不完全融入集体。最开始我是想画一些略有一点荒诞的,画那张横版的《浮生若梦》,我为了制造那种重叠感,就在纸本上面叠了绢本,制造出了重影的感觉。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于是立刻画了《我是鱼》系列。在画《我是鱼》的时候我用的是纯绢本,因为它的透明感特别好。从表现上来说,我觉得绢本淡彩是一种很单纯的表现形式,画出来之后能带给人_种宁静。《战争与和平》期间我特别关注爱、死亡这种话题,《众人都是孤独的》是想表达人在群体中的孤独感和鸟在独自飞行中可以自由成队的对比的感觉。
在画《似水流年》时我正要准备毕业创作和冲刺全国美展,想起了王小波在有关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9年)的读书随笔里写道:普鲁斯特写了一本书,谈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这些事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波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我在那幅画上画了很多生活中制造的垃圾,这是我们生活的痕迹,跟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想表达的类似,我不仅想表示对环保的关怀,还想表达对于这些人类自己制造的垃圾的情思。
CHIC:冲浪本身就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受,对你来说就是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超越自我的一些经历?
刘禹君:《浮生若梦》这张画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我第—次画大尺幅的工笔创作,也是我第一次画双层的创作,是一次陌生的、全新的体验,我当时做了很多实验,花了很长时间很小心去画的。先做小稿再做大稿,又做了四张局部的材料实验,生绢和熟绢两种材料、四种不同组合做了四张色稿,选了最喜欢的一张,再去画大的。像《浮生若梦》这样的大画需要把很多人和景物组织起来控制,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画完之后我也确实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给我创作带来超越感受的是我画了一张写意作品《宫》,有六米长、两米多高,这幅画跟我的工笔系列的风格不太一致,因为我以前没有画过这么多人组合的大尺幅写意。当时学校有一个老师觉得我画不了写意,然后我就一气之下毕业创作同时画了两张画,一张大工笔和一张大写意,当时是白天画写意,晚上画工笔,同时完成。这张写意让我对于我整个大画面的构图、黑白控制、人的细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刘禹君1996年出生于黑龙江。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推免保送国画系研究生。现为江苏省书画院特聘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21年8月在大干画廊举办了“浮游一一刘禹君作品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我是鱼》《手人》《看不见的剧场》《战争与和平》等系列作品。 《浮生若梦》这张画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我第—次画大尺幅的工笔创作,也是我第—次画双层的创作,是—次陌生的、全新的体验,我当时做了很多实验,花了很长时间很小心去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