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莱斯顿到伍德罗·威尔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调节外交中提出了集体安全思想及建立在此原则基础之上的国际联盟构想。此后,集体安全思想作为预防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则和手段而存在并发扬光大。其实,早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即已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只是当时并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二人提出观点的时代背景不同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如个人声望、英美各自的实力差异等原因。
  关键词:格莱斯顿 伍德罗·威尔逊 集体安全
  
  集体安全,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国际体系,在其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承认其他国家的安全就是所有国家的安全,他们同意并且愿意对侵略者做出集体反应。由此可见,集体安全指的是若干国家共同努力以预防或制止战争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在集体安全体系下,侵略进攻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它将受到其他所有成员的集体反对和惩罚。
  最先提出集体安全这一构想的是19世纪后半叶四度担任英国首相的威廉·格莱斯顿。1880年,格莱斯顿第二次当选英国首相。他提出了与日后威尔逊总统的集体安全相同的概念:欧洲需要联合行动,否则英国就不应有任何动作。①他在1879年曾谈到他与迪斯累里在政策上的差异。他强调自己不会采用均势,而是要致力于“维持欧洲众强国之团结。然理由何在?乃在于维持整体团结可中和并且约束各自之私欲。共同行动乃自私自利之致命伤”。②这里所指的“欧洲强国的团结”与后世的威尔逊提出的“权力共同体”概念不能不说是十分的相似。以“共同行动”来抵制“自私自利”的想法与集体安全思想中的某些说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在格莱斯顿之前,英国历任首相从没有发过这类论调。格莱斯顿的显然与当时盛行的外交思想格格不入的提议并没有引起重视。
  格莱斯顿为开路先锋,威尔逊步其后尘。伍德罗·威尔逊1856年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的第28届总统。英国的家系使得他对英国有着相当的热情,并深受19世纪英国自由国际主义的影响,在16、17岁时,更是对格莱斯顿产生崇拜,他把格莱斯顿的相片高挂在书桌上方的墙上,奉其为偶像,拥护其观点。
  威尔逊于1913年正式就职美国总统。一战爆发之后,威尔逊最初是继续保持美国一贯的中立立场。到了1916年苏塞克斯鱼雷艇危机之后,美国对于欧洲战争的政策已经无法再回避。威尔逊在1916年5月16日致信豪斯,阐述了战后国联的基本思想:国联应是以合作来防止战争及保护各国不受侵略的国际组织,要点是保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里就包含了集体安全的内容,后来成为国联盟约的核心内容。到了1917年1月22日,威尔逊在参议院发表了后来被称作“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演讲。威尔逊就未来的和约及普遍的国际合作提出了三点倡议,其中的第二点是提出以普遍的国际合作代替旧有的欧洲联盟:“在国际合作中没有义务性的联盟,所有国家联合起来以共同的观念和共同的目标行动,所有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行动,同时享有在共同保护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自由。”③这第二点就是后来国联盟约中的集体安全原则。1918年1月4日,威尔逊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提出共分为两个部分的十四点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基于集体安全原则的国际联盟。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为了保住国际联盟的构想,威尔逊在会上作出了种种背离其“十四点”原则的妥协和退让,不得不赞成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土兼并、势力范围的要求。这激起了美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懑,威尔逊一手建构的国联梦想,最终以美国拒绝参加这一戏剧性结尾收场。
  即使如此,威尔逊一直大力倡导的集体安全思想还是在战后被世人接受并且发扬光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苏联曾以集体安全为对外政策,参加了国联,并倡议建立地区性的欧洲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签订有关国家间互助防御条约。二战结束之后建立的联合国,也是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之上的以避免世界大战为目的而产生的组织。
  为什么同样是集体安全的思想,经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提出之后,未能引起世人的关注,而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威尔逊重新提出了这一思想,就能将其发扬光大并且建立了国际联盟。
  首先,二者提出集体安全思想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格莱斯顿提出这一思想是在19世纪80年代,这个时候欧洲各国之间的国际事务奉行“欧洲协调”、“均势”等等根据对国家实力及国家利益的计算而制定的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原则。这样一来,在外交事务中最重要的永远都只可能是本国家的利益。而集体安全原则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求各个身在其中的国家都要把整体的和平作为最高利益来维护,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这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可能接受的。
  而威尔逊大力倡导集体安全思想的时机则明显的更为有利一些。战争把交战的双方拖入了无止境的损耗和伤亡之中,而任何一方都已经无力来结束战争,或者通过调节来实现和平。他们急切需要外部势力的介入。此时的美国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让美国参战成为交战各国一致认同的结束战争的最大的可能。因此,虽然威尔逊提出的集体安全思想与欧洲各国外交家们的传统惯例截然不同,但是在美国参战之前,欧洲各民主国从不敢公开对威尔逊的主张表示怀疑,更不遗余力地迎合美国希望它加入阵营。到美国果真加入协约国后,它们已走投无路。战后各国也已经民穷财尽,对美国这个巨人仍有所求,因此不敢与美国争辩或得罪美国,使其退出和平过程。
  因此,威尔逊在一个更为适当的时机提出了“集体安全”思想。
  其次,从格莱斯顿和威尔逊的不同地位来看。
  英国是一个具有均势传统的国家,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以及自己在殖民地和海军力量上的优势,一直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卡斯尔雷、帕默斯顿、迪斯累里等等追求均势和权力的现实主义外交,才是最能代表英国利益和立场的政策倾向。追求道德标准、提倡公正和“集体安全”的格莱斯顿是其历届首相中的一个例外。俾斯麦就认为格莱斯顿的一些主张无异于痴人说梦,两人水火不容。“若往昔娴熟欧洲政务之英格兰政治大家,其传承尚余一线生机,则吾之人物当轻易许多。以Gladstone氏之无能,仅好逞口舌之利,则英格兰之立场不可恃,徒增吾国政策之困扰。”④这是俾斯麦对格莱斯顿的评价。
  威尔逊是继西奥多·罗斯福之后第二个正式介入欧洲事务的美国总统,此时的美国并没有完全摆脱孤立主义的传统。一战之后,威尔逊带着“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率先倡导集体安全。他带给这个战乱中的世界的是诸如平等、和平等一系列美好的字眼,以及一个从不参与欧洲事务的大国的新的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些观点让世人耳目一新,并且在没有任何旧例可循的前提下,对这种种新的原则充满了好感并且抱有希望。
  因此,如上所述的各种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所代表的国家的实力与现状的不同,使得二人在提出几近相同的观点之后,收到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
  
  注释:
  ①[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
  ②[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③Ray Stannard Baker,Public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New Democracy,New York,Harpers
其他文献
摘要: 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运用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据上海市中学化学教材的设计思路,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整合溶液浓度等相关内容,把新教材中“酸碱中和反应”设计为一堂探究式学习课。  关键词: 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    今年是上海市闸北区全面实施初中新教材的第一年,根据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我设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教学。    一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
今天很多欧洲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西班牙,竟有高达四成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哪怕是来自知名学府的女大学生,包括哈佛、牛津的天之骄女,为了交学费索性去卖淫;希腊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有老人家因为不想“在垃圾桶里找食物”而在国会外吞枪自杀……“悲惨世界”如今在现实中一幕又一幕重演。近日,《孤星泪》这部音乐剧电影横扫全球,未必无因。  只是没想到,这样沉重的电影,在香港这样的地方,竟也叫好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思想的对任意距离空间求解最大分类间隔的方法,其优化问题可以用输入空间的距离来表示。首先我们将输入空间等距嵌入到Hilbert空间,在线性的Hilbert空间对优化问题进行线性处理,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的距离空间。在原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对任意距离空间求解最大分类间隔的方法。  关键词:距离空间 分类间隔 凸集 核函数    1 引言    距离空间又称度量
2007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个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率先进入了高考,鉴于2010年全国都将推行新课改,有教育界人士评价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实验区的高考是新课改高考的第一次探索尝试,也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这必将对全国的课改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即将进入备战2008年新课程高考的江苏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四省区中与江苏的历史考试相似的是广东省,因此,下面以广东的历
摘 要: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必须要转变。而后者的建立应该与新课标提倡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相符合。本文以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课标的实施为背景,探究在此背景下,中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受到什么影响或有什么变化,从而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本文所要思考和探讨的。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八十位英语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二十四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尝试从一个侧面反映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
摘 要:本文在论述练习册设计的理论基础上,分析《21世纪大学英语》的《练习册》(以下简称《练习册》)的设计,指出《练习册》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此来提高练习册的质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贴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全面地辅助教与学。  关键词:《21世纪大学英语》 《练习册》 设计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者,二者的关系在当前课程改革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响应现有的教育理念的召唤,我们必须冷静地去思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施中的关系、去思考如何构建这种关系方能令其更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并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发展 师生关系 核心理念 冲突 新型师生关系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
摘 要:本文将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应用到题库试题分值的确定中,以解决目前智能组卷研究中题库试题分值确定的不合理性。在训练网络时,对标准BP算法作了相应改进,以适应该智能模型的建立。通过案例试验,验证了确定试题分值的智能模型的精度是符合实际要求的,在一定程度上为智能化组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BP算法 题库 试题分值    引言    题库是保证考试题目具有较高质量、更
摘 要:感叹词“well”是典型的话语标记语之一,它经常出现在小说、电视或电影的对白,还有公开演讲等口语交际体中,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但在翻译中常常被忽视和误译。2003年冉永平通过剖析它的语用功能揭示了语用含义对翻译的启示。除了他归纳的五种语用功能外,well还有三种常见功能:插入语标记、语篇衔接标记和最佳关联引导语等。在翻译“well”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它在特殊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注意英汉两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