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好“四动” 焕发语文课堂活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ph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满堂灌”的模式,坚持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要让学生动脑。
  苏轼在送安惇的诗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强调把读书跟思考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首先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思路。
  如在诗歌《赠汪伦》教学时,我对学生们说:看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那大家就拜他为师。此话一出,小朋友们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一会儿,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等问题层出不穷,更有学生甚至提出了 “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没有公布答案,而是让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想象、发表“高见”。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时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有的说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显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二、要让学生动口。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教学的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如说话有中心、有条理,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考虑对象、场合,要学会倾听等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美妙。
  如在涉及成长这一话题时,我设计了“成长的烦恼”访谈系列活动,首先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烦恼,然后请他们通过采访家长、亲戚、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等对象,了解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现在的烦恼以及他们对待烦恼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请同学们谈谈对成长烦恼的看法。通过活动,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了整个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口语交际锻炼更构筑了健康心理,认识到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烦恼。
  三、要让学生动情。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也。”因此,语文教学要抓住文之情,以情为线索,强化情感体验,唤起真挚情感,提升道德情操,让学生有情有义、充满爱心、温暖他人,使课堂激情飞扬、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就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无痕地融入学生中参与体验,不能作壁上观地泛泛论道。只有教师感情真挚地与学生交流,动情于学生情感的迸发,情感教育才会因为教师的“煽情”而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如教《月光启蒙》一课,我通过动情的朗读和富于感染力的启发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感恩的氛围之中,当读到作者来到妈妈的遗像前只能看到妈妈永久的微笑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声音颤抖了……学生追忆起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心照顾,而自己总是觉得妈妈多事、啰嗦、不近人情,最后学生在阎维文的《母亲》动情的音乐声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不少同学痛哭流涕,说不出话来,学生的情感在老师动情的参与引导下升华为一种人生信念。
  四、要让学生动手。
  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认识与心理水平有一定距离,而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凭借形象来弥补这一距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小学数学、自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用简笔画画游览路线,包括游览景点的先后顺序以及景点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再如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水彩笔画出来,从学生的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把路旁的树画成枝繁叶茂,这就说明学生对“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一句不理解;有的学生没有把黄蝶画到油菜花中,说明他没有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而对古诗内容理解比较正确的学生,画的画就很美。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同时,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定义并强调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提出了现代阅读理念。作为教师,新课程中阅读教学的实施者,要明确:1.阅读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从文章中积极能动地获取意义是阅读活动发生的前提。2.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现,是阅读的客体,表现着作者的主体思想感情与价值倾向。3.阅读是一种各主体之间的对话。阅读活动正通过文章中介,读
期刊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素
期刊
摘 要: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目标要明确,富有启发性;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要内含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有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已被大多数人认可。所谓新课程,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动、共生共创、整合构建的“生态系统”。新课程式的深刻内涵就是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多渠道、多途径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语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我们的初中生主
期刊
在农村小学从教多年,当过班主任也教语文,其间有得有失,有喜有忧,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吧。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谈一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心得。  一、严厉与关心、尊重并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如何做到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呢?我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来融洽师生关系、取得学生
期刊
通过教师干预,即通过教师的课堂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和技能,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通过教师干预,初中化学课堂实施主体性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教师干预,开启学生参与化学、学习化学、探究化学、创造化学的强烈动机来实施主体性教育。  1.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活动,即自己的行为干预,为学生创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灵动的“生成”而璀璨夺目。  一、心中有书,全面预设教学环节  让我们来
期刊
摘 要:基于3—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和对我国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指南》不难发现:6岁儿童能够对感兴趣的问题想方设法寻求答案,并乐在其中,对于自己的猜测能尝试运用某种方法进行验证并能用小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