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广播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藏广播的发展壮大不仅在大众传播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维护西藏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反对分裂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文作者结合“援藏”工作经历,分析西藏广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及前景展望。
  关键词:西藏广播 人才 市场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 A
  西藏和平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广播电视宣传方面,随着“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以及“中央三台与西藏干部业务交流”等项目的推进,西藏的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结合作者在西藏的业务交流工作经历,在对口交流项目五周年之际对如何增强西藏广播的传播效果做一思考,希望能够对提升西藏广播在“十二五”期间的传播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有所助益。
  一
  目前西藏的受关注度日益增强,但从新闻传播及广电事业发展角度观察,一些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干预及制度配套的缺失制约着西藏广播发出强有力的正能量声音。下面几个问题成了经年累积的“顽疾”。
  1.人才缺失严重
  西藏地处高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吸引力较弱,当地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以我当时所在的西藏电台汉语新闻综合频率(现已改为汉语中心)为例,播音专业长年只有一名正高职称的播音员,没有副高职称人才,更多的一线主持人都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边工作边提高。老中青分布不均,人才断层问题突出。
  人才流失也是当地不可忽视的问题,高原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劳累,待遇水平又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当地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流失不可回避的因素。但也有一些我们在用人机制和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譬如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认识不足,过分看重“重量级”人才,忽视了占绝大多数的一般人才,从而吸引不了大批富有创造性的年轻人等等。譬如2010年,西藏电台引进4名研究生、16名本科生,到2012年底就已离职7人。
  2.缺少对市场的关注
  西藏地广人稀,农牧区人口占多数,经济相对落后,加之广电事业一直依靠国家的大力扶持,因而对市场的需求显得并不迫切,相关从业人员对市场与广播的结合亦没有积极性。但是,综合各地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兼顾了市场发展的广播电视业才更贴近民生,有了市场经营意识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
  我在交流工作期间曾经以节目为载体,主动接触市场。当时以音乐节目《音乐随身听》活动的名义、资源置换的方式,联络了商家、影楼、平面媒体等,短期内将节目影响大幅提升,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肯定。
  3.民族内容开发不够
  民族广播的优势在于民族特色,西藏电台近年来坚持“藏汉语并重,藏语强台”的办台方针,从思路调整到策略应对,从节目定位到采编流程,从宏观策划到微观管理,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创办了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节目。①在日常报道中,记者也并不缺乏生动的素材和多样的报道技巧,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报道大多趋于形式化、概念化,许多民族类节目常常是浅表的报道,不能够深挖内涵、有针对性地服务当地受众,导致大量少数民族受众流失。
  而从许多有关西藏的文艺作品来看,经常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一些优秀的反映西藏现状及文化的作品往往都是在国外获得一定声誉后才被国内媒体发现、报道。这里有管理层的问题,也有相关从业人员没能深入理解、诠释民族文化的问题,这样的现状大大削弱了民族广播的权威性及传播力。
  4.国内媒体对涉藏报道出现两极化倾向
  随着我们对涉藏报道的愈发重视,导致凡是涉及到西藏的内容都变得异常敏感,而报道方面却出现了两极化倾向。一端是相关媒体在涉及西藏的报道时谨小慎微,畏首畏尾,涉藏报道采用缓一缓、慢一步的方式方法,所以处处落在西方媒体之后;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有些媒体采用了传统的正襟危坐、居高临下的口吻进行报道,甚至沿用了过去文革式语言。这样的报道缺乏说服力,很难为国内外受众接受。
  现如今,西藏农牧区广播受众结构呈现出年轻化、文化教育程度提高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理念,囿于传统宣传的围城止步不前,甚至是不恰当的行政干预都会使受众大量流失,弱化当地广播的影响力。
  二
  1.建立留住人才的机制,培养专业素质强的人员
  有句话说得好: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而人才也是广电事业能够日益壮大的基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此。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西藏地区的资金倾斜和人才投入。譬如已经实施了五年的中央三台与西藏两台业务人员交流计划。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中央培养了一批懂西藏、爱西藏的业务骨干,而西藏广电业务、观念上紧跟时代发展,掀起了学理论、练技能、重思想、强业务的新风。
  但之前我们分析过,西藏的人才缺失现象十分严重。招揽人才的第一步自然是吸引人才的关注。当地首先应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人才政策。其次,对西藏来说,有一个能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安心工作、生活的环境至关重要。人才的待遇有所保障才能安心创业,用人机制让人才有上升的通道、事业有所成就、才能有所发挥,才能真正地培养和拥有一支政治坚定、热爱西藏、业务精进、与时俱进的新闻队伍,推进西藏广电事业的繁荣发展。留住人才的政策不只是一句口号,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合理的配置人才资源、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竞争和激励保障机制才能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
  2.引入市场机制,办更多贴近民生的节目
  西藏电台15秒广告约为260元/次,而中央电台中国之声15秒广告约为9800元/次,价格的差距凸显的是市场的关注度,但它也可以成为西藏电台提升的空间。
  广播本身具有时效快捷、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灵活方便等特点,在地广人稀的西藏农牧区,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他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不足,是最适合在西藏传播的传媒,在西藏传播构架中占据突出而稳定的地位。广播在西藏的市场前景非常明朗,而且西藏广播广告价格整体相对不高,对比其他媒体来说更有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如何吸引市场以多元方式参与。   天然的优势,政策的扶持,再加上精良的节目,引入市场参与在西藏有着美好的前景。总之,输血不是长远之计,自身能够造血才会形成良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广播自身的潜力。
  3.拓展宣传空间,抓大放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对新时期广播事业建设提出了要求。广播媒体如何借助网络扩展宣传空间、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抓好价值导向与服务导向,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这不仅需要相关的业务部门去探索,更需要政府宣传部门来思考。譬如:西藏电台很早就已经开始着手新媒体资源的整合,2009年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中国西藏之声,网站通过汉、藏、英等三种语言共计4套广播节目在线实时传播。这是西藏首家网上在线广播,②进一步提高了西藏广播的传播能力,拓宽了传播渠道。该网站也受到许多国外网友的关注,为创新传播方式开辟了新思路,也将西藏的广播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随着近年微博的兴起,西藏之声也与时俱进办起了自己的微博。
  宣传阵地的扩大自然也离不开行政上的支持,为使西藏广播更上一个台阶,相关政府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做到抓大放小,坚持“三贴近”原则、整合资源、融合多媒体、促进产业升级,增进媒体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在相关的涉藏报道中我们更应该以事实说话,以开放的姿态,把立场融入到西藏发展、民族团结的事实中,透过更丰富的传播形式,制作更多精良的内容,理性客观而又清晰坚定地将西藏的现状发展、西藏的特色文化展现出去。
  4.制作更多民族类节目推向国际
  国际化的传播语境中,“民族性的便是世界性的”这句话显得尤为实在。对外千百次的声明都赶不上一部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更有说服力。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对内或对外传播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好的作品体现的是普世价值理念。西藏不缺乏素材,尤其是获得国际关注和普世认同的素材,即便是日常节目也可以制作得活色生香,特色鲜明。少数民族媒体的特殊作用是通过民族特点和本民族现实问题来关注实现的,如果离开这些,便会雷同于其他媒体,也难免要失去民族受众,媒体本身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就是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将目光对准最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展现一个真实的西藏。这样的报道不仅需要我们有专业的采访制作技巧,记者本身对民族文化的内涵理解也是能否制作出精彩节目的关键。
  三
  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的推进,使西藏电台的人才培养计划及软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实施和改善,但随着西藏等民族地区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宣传形势依旧严峻。对西藏广播现状的掌握,对于我们认清自我大有裨益。
  1.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众所周知,西藏地域辽阔。相关资料显示:西藏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牧区。1998年以来,为解决农牧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0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又实施了“西藏、新疆等七省区广播电视覆盖与实验工程”,简称“西新工程”。
  相关工程十几年的持续投入,基本实现了“让党和国家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的目标。截至目前,“西新工程”使西藏的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西藏广播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西藏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得到极大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2001年的81.7%和80.1%提高到2012年的91.67%和92.8%,县级以上城镇居民可以收听3套无线广播节目、收看30套以上有线电视节目,85%以上的农牧户可以收听、收看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截至2012年,全区拥有自治区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地市级广播电视台4座、电视台3座,播出广播电视节目18套,开设100瓦以上调频发射台78座、10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78座、中波广播发射台42座、广播实验台11座、卫星地球站1座。全区7地市均开通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6个地市开通了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等。自治区级广播影视媒体实现了节目采集、编辑、译制、制作、播出、传输、发射数字化。藏语广播节目全年译制量达1万小时,“天上一颗星,地下一张网”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业已成型。
  2.软件建设成为焦点
  随着“西新工程”的深入推进,西藏广播的建设重点也已从硬件方面扩展到了软件: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弥补人才断层缺失,进一步加强民族语言节目建设,实现“听得懂,看得懂”的目标,深挖文化,推出精品节目等。
  在西藏电台的发展规划中提到:目前西藏的广播要解决“听得懂”和“听得进“的问题。而立足本土、打造品牌、挖掘特色,正是立足西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掌握话语权、把握主动权的最佳手段。
  3.国际环境依然严峻
  发生在西藏的新闻往往会成为国内国际新闻媒体的头条。而西方国家媒体的涉藏报道大都具有明显的负面倾向,这些报道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明显的损害。譬如2008年震惊中外的拉萨“3·14”事件,《纽约时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路透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与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甚至是针锋相对。西方媒体的意图就是使“西藏话语”在其社会中产生误读或歧义,这涉及到西方的国家利益、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新闻价值观和商业利益等因素,也反映了西方长期对中国的偏见和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一现象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在这一轮轮的报道中,西藏的敏感性愈发突出。大量事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③
  尽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报道环境波谲云诡,但只要我们以成熟平静的心态、客观开放的视角、娴熟从容的策略来应对,势必会获得最多数受众的认可,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其他文献
大足区万古镇是养鸭大镇,是万古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万古镇畜牧兽医站统计,万古镇鸭年出栏量约为9万只.而鸭大肠杆菌病患病率最为普遍,其中雏鸭和种鸭发病较多,尤其在肉用商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各项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各项贷款业务成为近几年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嘉善建设银行信贷档案管理随着建行贷款业务的发展也悄
当得知2010年12,q26H的直播节目是要和温家宝总理连线时,采访嘉宾玉树第三完全小学尼玛校长、才中措老师和玉树报道组每一个成员的心情都十分激动。帐篷外是将近零下20度的严
调奎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调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本文以广播节目为例,研究狭义范畴的调查性报道对广播记者的特殊要
AIM: To characterize the receptor binding affinity and cytotoxicity of insulin-methotrexate (MTX) for the potential utilization of insulin as carriers for carci
高等职业教育终身化表现在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该体系关注个人通用技能,发展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职业教育方式,关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我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终
AIM: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TREM-I) mRNA in acute pancreatitis (AP).METHODS: Using the reverse transcripti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原因,感染途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预防及注意事项。
加强对规模场、散养户及乡镇责任区域动物疫病的监测,建立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对我县的防疫情况进行了预测和预警,对基层兽医防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传媒业或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包括已上市的比较强势的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社会资本可以和传媒资本互相借力,加上不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