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控制下发卡型DNA分子识别单碱基多态性

来源 :光谱仪器与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存在着标记烦琐与信号灵敏度低两个矛盾,对于在单点碱基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特异性识别方面的成效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工作在固定探针分子时引入发卡型结构并结合电势控制杂交过程,利用一类被称为镶嵌式染料的分子对双链DNA识别后发出荧光的性质,无须对样品进行事先标记,发展了一种新颖的高效识别SNP的方法。
其他文献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种子的质量好坏,良种覆盖面积的大小对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大庸市杂交稻覆盖面积已达75%。随着杂交早稻的推广,杂交稻的覆
原名临汾51379,系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用临5610×陕7587—5选育而成。1990年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全审定,定名为晋麦30号。一、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葡伏,长
品种来源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1980年育成,组合为中系091/O<sub>2</sub>&#215;中系017/O<sub>2</sub>。特征特性在北京地区春播,全生育期110天,属中熟种。株高250
单个分子光学检测技术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并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的一项新兴技术。以单个分子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基于单个分子的统计行为,这同传统的大量分子体系实验
品种来源:中单12号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1980年用中白17做母本,许052做父本杂交育成。产量表现:1981~1983年在侯马春播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66.3公斤,比白单4号
一、品种来源:濮阳市农科所(原濮阳县试验站)采用混合选择法于1977年选育而成。原名濮阳77—4。1988年4月由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豫花2号。二、产量表现:1979
80年代初,我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对几种主要作物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繁种体系。小麦:实行县、乡“两级繁种”体系,即县原种场建“两圃”生产简易原种,全县选择部分乡、村建
本文介绍了基于虚拟仪器平台构建的污水COD在线检测仪的测量原理,硬、软件设计及性能参数.仪器实现了COD的在线快速连续自动测量.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加上棉花品种的频繁更换,对我国原有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又日益严重起来。据某省
第三讲棉花“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技术棉花品种退化的实质,是育种过程的剩余变异和繁殖过程中混杂等因索造成的个体杂合性。因此,用开放授粉条件下的选择方法,无论是“三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