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年,行为艺术家玛莉娜在一项名为《节奏0》的经典表演中考验了人性。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和观众互动,让观众成为她作品中的一部分。她将自己麻醉,然后在一个屋子里,请陌生的人来,一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东西。在这场实验前,为了真正检测到人性,她许诺观众可以任意去使用一些物品,而且不用承担任何責任。桌子上的物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友善的,包含鲜花和羽毛等;一种则是危险的,例如刀或手枪。
一开始,陌生人还比较礼貌,对玛莉娜仅有轻微的碰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越来越胆大,有的人拿玫瑰花刺进她的身体,有的人拿着笔在她身上乱涂乱画,有人碰触她更为私密的部位。直到最后,有人拿起了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被人制止。在实验中,玛莉娜眼含泪水,事后她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将决定权交给他人,你离丧命就不远了。”
人性是善是恶这个命题,千百年里争论不休。40多年过去了,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交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谁也看不见谁,却又比人类任何时候联系更为紧密,这种情形下,人性有变化吗?
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凤雅事件”,在网络上如过山车一般从一个极端反转到另一个极端。最初是这样的:1.王凤雅家属治疗不积极;2.病程晚期认为没救了仍继续募捐;3.王凤雅家属重男轻女;4.没有提供全部花销票据和明细;5.奶粉钱过多,且捐赠不应用于治病之外。6.爷爷在凤雅生病期间给小儿子买车。
当时网上的很多文章标题是以这类文字出现的:“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背后,永远摆脱不了父母的罪恶。”很多被疯转的大咖文章的结论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对王凤雅的离世,她的母亲就是罪人,她生下自己的女儿,却让她在3年时光里体验了家人的无情,病痛的折磨。最后,希望这个可怜的女孩在天堂再无痛苦……”总结起来就是,孩子的亲人重男轻女,筹到钱了却见死不救,导致孩子在痛苦中死去。
于是,王凤雅的母亲杨美芹被网友贴上“恶毒母亲”“诈捐”等标签。她接到无数个电话、短信,谩骂、诋毁纷至沓来。她出门时,有陌生人拉住她问:“你是不是虐待孩子?”很多天,她不敢走出家门,甚至有自杀倾向。在彼时,面对网络的口诛笔伐,杨美芹毫无招架之力,一如注射了麻醉药、动弹不得的玛丽娜。
还好,剧情反转了,警方和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让这家人终于敢出门透口气了:1.王凤雅弟弟治疗在前,且费用全免,不存在挪用捐款可能;2.水滴筹、小火山筹款总计3万余元(15万元最初为水滴筹筹款目标总额);3.作家陈岚此前多次参与此类事件,且被网友指责行为不当;4.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网友纷纷道歉。正如作家陈岚所说,“都想给孩子自己认为最好的,却变成了这样的撕裂。”
失去女儿的母亲,最初只是在穷途末路中,希望通过网络,救救自己的孩子。千里迢迢奔波的志愿者们,在网上密切关注的网友们,还有撰文的陈岚本人,本意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救治。可惜他们之间却因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不理解、不信任,而导致沟通不畅,最终开始撕扯。
当小凤雅还在病痛中挣扎,而杨凤芹却带儿子去看病时,网友们认为她重男轻女,他们忘了那也是她的骨肉;当小凤雅的母亲和爷爷选择保守治疗时,网友们认为这是在草菅人命,他们忘了去追寻一下真相,筹到的款真的够吗?面对穷困,即使有一线生机,除了放弃,还能怎样?
当真相并不明了的时候,作家陈岚为何能以那样犀利的笔触,去口诛笔伐一个陌生人?又为何那么多人会在激动之下,选择去打电话威胁、在网上辱骂?
他们都是普通人,甚至可能都是些善良的人,选择这么做,是为了公道。可惜当人们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就会凭自己的喜好,做自己想做的,而不去考虑后果。或者说,他们以为,可以不用考虑后果。就像那些在玛丽娜身上肆意画图的人一样,他们并没有把一动不动的玛丽娜当人看。于是恶行就诞生了。直到当事人开始反击,并且拒绝口头道歉。至此,人们才稍稍开始认识到,你的言行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写下这些,并没有要去笔伐那些网友们的意思。我反倒觉得,如果现在一边倒地又开始痛斥那些网友,这和他们当初一边倒辱骂王凤雅家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不管怎样,小凤雅很痛苦地走了,她背后的农村和一些城市也存在的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你以为可以肆无忌惮去惩罚一个人的时候,请你理性思考、谨言慎行。不要无意中唤醒你心中的恶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愿小凤雅,以及无数个和她一样遭遇的人,在天堂里好好的。
(编辑/张金余)
一开始,陌生人还比较礼貌,对玛莉娜仅有轻微的碰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越来越胆大,有的人拿玫瑰花刺进她的身体,有的人拿着笔在她身上乱涂乱画,有人碰触她更为私密的部位。直到最后,有人拿起了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被人制止。在实验中,玛莉娜眼含泪水,事后她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将决定权交给他人,你离丧命就不远了。”
人性是善是恶这个命题,千百年里争论不休。40多年过去了,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交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谁也看不见谁,却又比人类任何时候联系更为紧密,这种情形下,人性有变化吗?
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凤雅事件”,在网络上如过山车一般从一个极端反转到另一个极端。最初是这样的:1.王凤雅家属治疗不积极;2.病程晚期认为没救了仍继续募捐;3.王凤雅家属重男轻女;4.没有提供全部花销票据和明细;5.奶粉钱过多,且捐赠不应用于治病之外。6.爷爷在凤雅生病期间给小儿子买车。
当时网上的很多文章标题是以这类文字出现的:“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背后,永远摆脱不了父母的罪恶。”很多被疯转的大咖文章的结论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对王凤雅的离世,她的母亲就是罪人,她生下自己的女儿,却让她在3年时光里体验了家人的无情,病痛的折磨。最后,希望这个可怜的女孩在天堂再无痛苦……”总结起来就是,孩子的亲人重男轻女,筹到钱了却见死不救,导致孩子在痛苦中死去。
于是,王凤雅的母亲杨美芹被网友贴上“恶毒母亲”“诈捐”等标签。她接到无数个电话、短信,谩骂、诋毁纷至沓来。她出门时,有陌生人拉住她问:“你是不是虐待孩子?”很多天,她不敢走出家门,甚至有自杀倾向。在彼时,面对网络的口诛笔伐,杨美芹毫无招架之力,一如注射了麻醉药、动弹不得的玛丽娜。
还好,剧情反转了,警方和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让这家人终于敢出门透口气了:1.王凤雅弟弟治疗在前,且费用全免,不存在挪用捐款可能;2.水滴筹、小火山筹款总计3万余元(15万元最初为水滴筹筹款目标总额);3.作家陈岚此前多次参与此类事件,且被网友指责行为不当;4.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网友纷纷道歉。正如作家陈岚所说,“都想给孩子自己认为最好的,却变成了这样的撕裂。”
失去女儿的母亲,最初只是在穷途末路中,希望通过网络,救救自己的孩子。千里迢迢奔波的志愿者们,在网上密切关注的网友们,还有撰文的陈岚本人,本意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救治。可惜他们之间却因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不理解、不信任,而导致沟通不畅,最终开始撕扯。
当小凤雅还在病痛中挣扎,而杨凤芹却带儿子去看病时,网友们认为她重男轻女,他们忘了那也是她的骨肉;当小凤雅的母亲和爷爷选择保守治疗时,网友们认为这是在草菅人命,他们忘了去追寻一下真相,筹到的款真的够吗?面对穷困,即使有一线生机,除了放弃,还能怎样?
当真相并不明了的时候,作家陈岚为何能以那样犀利的笔触,去口诛笔伐一个陌生人?又为何那么多人会在激动之下,选择去打电话威胁、在网上辱骂?
他们都是普通人,甚至可能都是些善良的人,选择这么做,是为了公道。可惜当人们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就会凭自己的喜好,做自己想做的,而不去考虑后果。或者说,他们以为,可以不用考虑后果。就像那些在玛丽娜身上肆意画图的人一样,他们并没有把一动不动的玛丽娜当人看。于是恶行就诞生了。直到当事人开始反击,并且拒绝口头道歉。至此,人们才稍稍开始认识到,你的言行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写下这些,并没有要去笔伐那些网友们的意思。我反倒觉得,如果现在一边倒地又开始痛斥那些网友,这和他们当初一边倒辱骂王凤雅家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不管怎样,小凤雅很痛苦地走了,她背后的农村和一些城市也存在的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你以为可以肆无忌惮去惩罚一个人的时候,请你理性思考、谨言慎行。不要无意中唤醒你心中的恶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愿小凤雅,以及无数个和她一样遭遇的人,在天堂里好好的。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