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释家心学浅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佛教文化原产印度,乃释迦牟尼综合古印度各种文化与修行方式创编而来,在汉朝传入我国。至唐朝随着达摩来到中国,创建禅宗、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大大发展了佛教理论与修行方法,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与形式,大大丰富了佛教文化,至传至六祖慧能,标志着佛教文化本土化的形成。自此以后,中国成了佛教文化最隆盛、发展最好的地方,所以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佛教;心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57-02
  一、引言
  佛教心学与中华传统的儒家心学是有根本区别。佛教心学的基本认识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时间,空间,意识等都是心造出来的,都是因缘和合造成的,都不是实有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正确的,而中国传统儒家的心学,注述的如《周易》《太极图说》《气论》等把新学的本源,宇宙的本源看作是气。《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等论述是论述心用,即心的分类,应用及修证后的状态,是唯物论的。虽然它是唯心论,但佛教却是对心学应用最广,修正最深,有着对心最深刻的认识。最全面而庞大的心学理论与修证系统,虽其根是唯心论是错的,但其对心学的认识及修证,很多却是对宇宙真理及修证方式有深刻的正确认识,大家也要正确认识佛教,抛却它唯心论的根,来认识其正确的东西。因为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所以广义上来说,佛教的理论及修正方法,即宇宙万事万物的认识皆可标之为心学。
  二、佛教的诞生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古印度。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大部分专家认为在今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其属释迦族,又称释迦牟尼。即释族的圣人。因深感当时印度种姓制度的不合理,把人分为四个层次,等级森严。又苦于人生有生死病死苦等诸多不如意,他19岁出家修道,综合了婆娑门,吠陀等印度地区的修行文化与修行方式,于35岁开悟成佛,称佛陀(意即觉悟者)创立了以众生平等为宗旨,开启人类心灵的进步与觉悟,让人免除一切烦恼,跳出轮回,断掉贪嗔痴,发现宇宙与自我的真相,并制定出以禅修为主的一系列修行方法与修行规范。同时,也指出人的善、恶、贫富差距是前世造成的,这世只能承受,今世做好事,下世才会有好报的消极思想,开始传播佛教。
  归根结底,释迦牟尼的一切文化与修证都是在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于东汉传入我国,至隋唐时期达到高潮,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达摩东渡来中国传法,创立禅宗为初祖至唐朝传至六祖慧能,这时期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已完美融合,佛教文化已經本土化,在这之前佛教都是外来的人传经、译经,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中国去印度求经、译经的大师代表人物玄奘与义净,并在中国各个大师开始了传宗立派的高潮,随着《六祖坛经》的出现,整个佛教文化的高点已被中国佛教占领。
  《六祖坛经》是释佛之后唯一敢称经的佛教著作,佛教文化分经、律、论三部分,称三藏。经着乃释佛所说,律是佛教的规范,也就是纪律。论是除释佛以外各位佛教高僧大德的观点与认识,虽然后世许多经为汉地人所撰写,但都假托释佛所说,从此中国成了佛教文化的中心,印度佛教已然衰败。
  在中国佛教大致分为五大宗派,即禅宗、止观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佛教的各个法门与修持方法基本可以归纳到这五大派里来。其中禅宗属顿悟法门,讲开悟,讲当下即是。虽然里面也有南顿北渐之说。但禅宗在整个佛教里面来说还是讲顿悟的。其他门派的修行需要累劫累世才行,禅宗只要开悟了当下即是。
  观宗讲止观。止是定的意思,观是观察,观想的意思。即定下心来观察宇宙与自己的身心,要止观双运。它是由中国的智凯大师开宗立派。
  净土宗最简单只需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修成,它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即可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此门由我国善导大师创立。
  律宗顾名思义就是守戒律,以戒为师。执行严格的戒律。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密宗不止单纯指藏密,佛教可以大众传播的叫显宗,不对大众只对少数人传播的叫密宗。即秘密传播,法不传六耳。有汉密也叫唐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密宗。
  三、佛教对心的论述及分类
  首先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唯心,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不真实存在的,是心幻化出来的,是因缘和合而来而成的,这是其根本的认识。然而它又把心的层次与认识细化分出了不同的层次,比如专讲意识的经《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等认为意和识都是心的不同层次与功能,“意”指人思考,思量事物。“识”指分辨,区别,明了事物,都是心境作用的体现,三者是一体不同层次而已。里面还把心八个部分,称为八识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前五识是人五种器官的作用,意识指人的心理活动,我执识指人大脑深处形成的各种思维习惯,即意根相当于潜意识,阿赖耶识是指包涵宿世及人的善恶种子的深层意识,还把心的意识活动分为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五后意识等四种,独头意识是八识中第六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意识等四种意识,其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因不与前五识俱起,乃独起,故称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指第六意识与前面眼识等五识共起作用,五俱意识指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一起明了外界事物,无后意识指五种意识发起,即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发起作用。
  佛教门派分支众多,每一门派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佛教还用心字为经咒起名,如广为人知的大悲咒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还有心经专门以心命名,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在佛教里用途很广,其修心也是分很多层次的,修行层次分别的标准是否开悟,也就是大家常听说的是否明心见性。没开悟的属于一般修行者,开悟的属于修行有成的,即明白宇宙真理的,虽然明心见性是一块说的,但其实是两个层次,明心是一个层次,见性又是一个层次,见性之后仍有可用功的地方,明心见性之后又分为初关、重关、牢关,由于里面牵扯证悟后的状态及感觉等。   四、心的修证方法
  佛教修持里把心分为两种:一种叫净心,一种叫染心。净心也叫真如心,是心的本源状态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染心就是沾染了各种习气的心,把心的本源遮住了,其修行就是为了把染心修回到净心上,以破除无明,克除我执,成就圆满本俱之佛性。其基本方式,克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它认为的习气皆由贪嗔痴而来,必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慧不指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指宇宙真理,《金刚经》里面讲“云何降伏其心”“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应无所住生其心”,金刚经里修持心性的方法是除三心免四相。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三心。四相指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想,要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心经》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修持方法及心的一切本源状态,由于此经比较短少计244字,全文抄录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修行其还需要发大心,如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还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菩提誓愿证,《六祖坛经》为中国禅宗第六祖所写,南北朝时达摩来到中国创建立禅宗,禅宗的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属顿悟法门,不论次第程序,因为六祖未曾上学,文字通俗易懂,且别的经书由翻译而来,不免有所误解,惟坛经为中国僧人所著,里面结合了大量本土文化。六祖后禅宗又分为五门六派,后世广为传播,他写此法门以“定慧为本”“除妄不起心”“渐顿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要求自性常清净。其形式有当下即是,一念回机等,具体修行方式为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分为话头禅,寂照禅等。
  五、结论
  佛教本源自外来文化,又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发展,是文化融合促进了其发展,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了其发展,佛教对心的认识是最全面,论述最广的,虽然它有违心的成分,但它的很多认识与观点还是有合理因素的。
  参考文献
  [1]惠能.六祖坛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杜正乾. 《金刚经》研究述评[J].五台山研究,2007,(01):10-14.
  [3]陈秋平.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安全勇.《心经》英译释要[J].上海翻译,2015,(01):57-62.
  [5]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其他文献
【摘要】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在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本文以《荆棘鸟》与《西游记》这两部经典作品为例,分析在不同宗教背景下,相同的爱情悲剧。通过对西方的天主教、东方的佛教中主人公们“人性”与“神性”的冲突的探讨,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以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宗教桎梏下的爱情。  【关键词】 宗教;爱情;禁欲主义;《荆棘鸟》;《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魏晋以来,并州饱经战乱、百废待兴,同时境内北方少数民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处理并州的局势,并州刺史的各项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曹魏时期的梁习采取了分化瓦解等措施,使得境内的匈奴贵族与其部民分离,便于更好地控制与管理。至西晋时,并州的政治局势变得更为严峻,时任并州刺史的司马腾采取了联合代北拓跋鲜卑的政策,以达到对抗匈奴刘渊的目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西晋朝廷对于并州的控制力逐渐变小,至石勒击
期刊
【摘要】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通道,是人们攀登真理高峰的重要阶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互联网由于其开放的特性,也容纳了更加多元的信息知识,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红利,这也使传统图书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前,除非在专业性十分强的知識需求方面,图书馆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在当下,图书馆要想谋求进一
期刊
【摘要】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于罗斯统一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优越的地理为莫斯科提供了发展的基础,蒙古的制度遗产构成了莫斯科强盛的重要动力,务实的对外政策则为莫斯科走向扩张创造了条件,东正教会给予的支持则是莫斯科崛起的保障,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莫斯科的最终崛起。  【关键词】 莫斯科公国;金帐汗国;罗斯统一  【中图分类号】B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王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文学界和评论界称之为痞子文学的代表,在德国享誉盛名。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王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平台上也争相开始报道王朔,在网友中反响空前。本文把研究焦点投向以书评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收集并研究传播力大的书评网站对王朔小说的评价。对这些报道进一步分析可得知,王朔在德国,依然很受欢迎,德国读者欣赏王朔小说的真实性,喜欢
期刊
【摘要】 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可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有陶器作为炊具,烹煮熟食;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
期刊
【摘要】 有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爱情故事最早见于《莺莺传》,到了金代,《董西厢》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意蕴和作品风格。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则是对《莺莺传》和《诸宫调西厢记》的深化,无论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还是戏剧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而京剧名家荀慧生于1936年创作的京剧《红娘》在继承了王西厢舞台艺术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多维重构。《西厢记》历经不同时代,
期刊
【摘要】 “夏花”一词通过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被人们所熟知和广泛运用。“夏花”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是夏天的花,夏季本来就是百花繁盛的季节,而这一季节也给“夏”和“花”两字,赋予了更加深刻的特征,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联想,同时也使得“夏花”更有其独特的意象和审美价值。在古典文学中,“夏花”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探究,并从中找到中华文化更加深刻的韵味。  【关键词】 古典文学;“夏花”;意象
期刊
【摘要】 要研究日本,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是不可避免的,丰臣秀吉作为日本国民心中的“丰国大明神”,自然对研究日本是极具意义的,而研究丰臣秀吉崛起的原因,对于研究丰臣秀吉是十分关键的。在此,本文简述丰臣秀吉崛起的原因。  【关键词】 羽柴秀吉;关白;刀狩检地;基督教;兵农分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55-02  公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