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给课堂加点“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获取快乐的过程,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学生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提起数学,许多人涌入眼前的是单调、枯燥的计算题,抽象、复杂的应用题,繁杂的公式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让数学课堂充盈幽默味、游戏味、音乐味,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数学。
一、融入“游戏味”,引出新知
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一书中曾写道:“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难以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的情境结合起来,将深奥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寓学于乐,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开辟良好的空间,使数学课堂“戏”味十足。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在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们一听,老师要和大家玩游戏,立即兴趣倍增。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由班长任意说一个数,然后大家判断所说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可以口算,可以笔算,还可以用计算器算,教师只能直接判断。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认为老师必输无疑,并建议班长加大难度,说一个较大的数,难住老师。但每次还没等学生将竖式写好,计算器还没算出结果,教师就早就说出了答案,而且每次都是准确无误。于是,有学生认为老师是从数的末尾考虑的,只要数的末尾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但很快发现不对,因为46、59、73、86……这些数的末尾,尽管是3、6、9,但它们却不是3的倍数。老师究竟掌握了什么妙招呢?学生们都想一探究竟,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中,而且兴趣浓厚。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巧妙设置游戏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
二、加入“幽默味”,促进理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幽默是一种方法,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如果教师生硬地进行讲解,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更加厌烦数学。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点“幽默味”,不仅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催生智慧,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在教学完假设策略后,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鸡和兔共有20个头,腿有56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种类型的题目非常的经典,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题目出示后,学生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尤其是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让学生难以理清思路。这时,请了20名学生扮演鸡和兔,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现在20名学生都扮演鸡,都将自己的手插到上衣的口袋里。”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师趁势说:“现在兔的腿和鸡的腿都是2条了,有20个头,应该有多少条腿?”“40条。”学生们脱口而出。“奇怪,还有16条腿到哪里去了?”扮演的学生们说道都藏到衣服口袋里了。教师追问:“那你觉得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学生们很快计算出兔子有8只,鸡有12只。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幽默的教法,将枯燥、难懂的数学题变得富有趣味,活跃了课堂气氛,降低了学生的练习难度,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了解题思路,提升了做题的正确率。
三、渗入“音乐味”,拓展思维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的钥匙。数学课堂不能贴着刻板、枯燥的标签,面对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教师不妨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运用儿歌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源思维,更好地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让数学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代数思想,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了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熟悉的旋律,轻快的节奏,让学生陶醉到了音乐的世界中。很多学生还哼唱起来,但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学生哼唱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教师向学生问道:“歌唱中是不是潜藏着什么规律呢?”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眼睛的数量是青蛙只数的两倍,腿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教师趁势让学生续编歌词:青蛙有n只,嘴有多少张?眼睛有多少只?腿有多少只?即兴编歌词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学生自然会想到嘴有n张、眼睛有2n只、腿有4n条。这样的过程,成功地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由数字自然地过渡到字母,完成了知识建构。
上述案例,教师巧用儿歌,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的内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顺学而导,给数学课堂加点游戏味、幽默味、音乐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吕志恒.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5).
[2]赵荣荣.深度剖析小学数学课堂走势,让过程更精彩[J].新课程(上),2015(02).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学生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提起数学,许多人涌入眼前的是单调、枯燥的计算题,抽象、复杂的应用题,繁杂的公式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让数学课堂充盈幽默味、游戏味、音乐味,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数学。
一、融入“游戏味”,引出新知
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一书中曾写道:“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难以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的情境结合起来,将深奥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寓学于乐,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开辟良好的空间,使数学课堂“戏”味十足。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在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们一听,老师要和大家玩游戏,立即兴趣倍增。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由班长任意说一个数,然后大家判断所说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可以口算,可以笔算,还可以用计算器算,教师只能直接判断。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认为老师必输无疑,并建议班长加大难度,说一个较大的数,难住老师。但每次还没等学生将竖式写好,计算器还没算出结果,教师就早就说出了答案,而且每次都是准确无误。于是,有学生认为老师是从数的末尾考虑的,只要数的末尾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但很快发现不对,因为46、59、73、86……这些数的末尾,尽管是3、6、9,但它们却不是3的倍数。老师究竟掌握了什么妙招呢?学生们都想一探究竟,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中,而且兴趣浓厚。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巧妙设置游戏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
二、加入“幽默味”,促进理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幽默是一种方法,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如果教师生硬地进行讲解,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更加厌烦数学。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点“幽默味”,不仅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催生智慧,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在教学完假设策略后,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鸡和兔共有20个头,腿有56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种类型的题目非常的经典,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题目出示后,学生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尤其是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让学生难以理清思路。这时,请了20名学生扮演鸡和兔,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现在20名学生都扮演鸡,都将自己的手插到上衣的口袋里。”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师趁势说:“现在兔的腿和鸡的腿都是2条了,有20个头,应该有多少条腿?”“40条。”学生们脱口而出。“奇怪,还有16条腿到哪里去了?”扮演的学生们说道都藏到衣服口袋里了。教师追问:“那你觉得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学生们很快计算出兔子有8只,鸡有12只。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幽默的教法,将枯燥、难懂的数学题变得富有趣味,活跃了课堂气氛,降低了学生的练习难度,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了解题思路,提升了做题的正确率。
三、渗入“音乐味”,拓展思维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的钥匙。数学课堂不能贴着刻板、枯燥的标签,面对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教师不妨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运用儿歌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源思维,更好地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让数学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代数思想,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了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熟悉的旋律,轻快的节奏,让学生陶醉到了音乐的世界中。很多学生还哼唱起来,但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学生哼唱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教师向学生问道:“歌唱中是不是潜藏着什么规律呢?”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眼睛的数量是青蛙只数的两倍,腿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教师趁势让学生续编歌词:青蛙有n只,嘴有多少张?眼睛有多少只?腿有多少只?即兴编歌词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学生自然会想到嘴有n张、眼睛有2n只、腿有4n条。这样的过程,成功地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由数字自然地过渡到字母,完成了知识建构。
上述案例,教师巧用儿歌,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的内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顺学而导,给数学课堂加点游戏味、幽默味、音乐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吕志恒.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5).
[2]赵荣荣.深度剖析小学数学课堂走势,让过程更精彩[J].新课程(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