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

对10例PSH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15~78(37.6±19.1)岁。其中严重脑外伤5例,脑出血、反复脑梗死、缺血缺氧性脑病、蛛网膜囊肿脑脊液腹腔分流术后、隐球菌脑膜脑炎各1例。10例患者均以阵发性躁动、高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肌张力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PSH首次发作在脑损伤后24 h内者3例,24 h至3周者5例,第5个月及第9年者各1例。发作频率不等,可数天1次至1 d数次。发作持续时间最短在1 min以内,最长达3 h。好发于夜间者4例,好发于觉醒时1例,昼夜发作无明显差别者5例。发作期意识清楚2例,意识状态改变难以判断8例。发作间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8例,15分2例。10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波。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脑桥、基底节、侧脑室旁等不同部位损伤。9例患者曾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β受体阻滞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对PSH有较好疗效。完全控制2例,有效6例,无效1例,失访1例。

结论

不同病因、不同程度脑损伤均可致PSH。PSH易被误诊为癫痫,抗癫痫治疗无效。β受体阻滞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有效。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诊治的51例VP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结果51例VP患者男女比例为1∶1.55,病程为10 d至20年,所有患者均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其中46例(90.2%)可在静息时发作,37例(72.5%)可在转头或转身时发作,3 min过度换气试验中13例(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探讨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成像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58例,其中31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部CT血管造影成像。根据卒中发生后5 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58例患者分为两组。组1:有进展性运动障碍(23例);组2:无进展性运动障碍(35例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程为基础而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43例CVST患者,根据患者病程长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22例急性期(1周内)患者采用系统抗凝治疗;11例急性期抗凝治疗无效者和8例亚急性期(1周至1个月内)患者采用局部静脉窦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13例慢性期(大于1个
目的初步建立基于基因芯片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迪谢内型肌营养不良(DMD)微小突变的临床检测新平台,验证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析中国人群微小突变特点。方法对41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连续门诊就诊的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非大片段缺失或重复者),提取基因组DNA后,依次进行DNA建库、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测序数据分析,检测DMD基因微小突变。发现致病突变后,进行Sanger测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