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湿地因子解析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11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人没有明确提出“湿地”概念,但唐诗中不乏湿地因子的存在。唐人把江海、湖泊、溪流、池塘等多类型湿地作为直接吟咏的对象,湿地大美已经汇入唐诗。唐诗记录了多种湿地动植物,诗人们妙笔生花,构筑了湿地生灵和谐相处的温润画面。诗人们往往也借助湿地地理特点,充分挖掘流水、池塘等形象背后的文化审美意义,抒发了对生命无常、富贵难久的人生思考。
  关键词:唐诗;湿地;审美;情思;生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20-03
  湿地研究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学界对湿地定义分歧很大,主流观点采用了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的意见。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1]可见,湿地与水密不可分,湿地是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分布在内陆的三角洲、河流、湖泊、淡水泉、温泉等等与人类繁衍生长息息相关。湿地孕育了人类文明,远古时代人类“逐水草而居”,体现了原始的“亲水”意识,人类利用水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和种族的繁衍。中国神话鲧禹治水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祖先们认识水、治理水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艰险与荣光。在后世很多文学作品中,水多以汪洋恣肆的形式出现,也多与劫难相联系。“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汉广》),汉江水面宽广,江水汹涌,化作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诗人亲近那位美丽的女子。那时的“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水”并没有走进人们的审美世界,人们与“水”也没有建立起审美主客体关系。春秋孔子认为“智者乐水”,汉代韩婴据此发挥:“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之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在对山水自然美特点捕捉的基础上,先贤们逐渐提炼出“智”、“礼”、“勇”等民族品质;在对水体清冽、水路艰险感性认识下,水锤炼了我们历险致远、清透纯粹、悠悠坦荡的情怀。伴随着我们对水认识的逐步深入,诸如溪流、瀑布、温泉、池塘等等这类小型湿地已不再可怖,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尤其是在东晋以后,随着山水文学的逐步兴起,湿地美逐渐走入文学作品,井、泉、江、河、湖、海等等在文人笔下完成了实用功利到审美创作的突破。“据现存资料看,最迟到隋代,水已作为主要的形象进入绘画作品。而从东晋开始,水作为独立形象就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2]。
  唐代文学紧乘魏晋文学之后,湿地因子大量出现在唐诗里。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其中有很多涉及湿地概念的篇什:“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维《白石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虽然古人没有提出湿地概念,但是湿地因子闪烁在他们的诗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湿地风景图;他们吟唱着一曲曲湿地生活的歌谣,爱情、离别、劳动、饮酒、祭祀等等不一而足。唐诗中的湿地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蕴藏着丰富的湿地文化内涵,唐人与湿地的和谐、诗意相处是更具智慧的生态文明显现。
  一、“两三星火是瓜州”——湿地审美画卷
  1.江海、湖泊、溪流、池塘等多类型湿地直接成为诗人欣赏吟咏的对象。“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孟浩然《耶溪泛舟》),耶溪也称若耶溪,源于绍兴城南若耶山,北流入镜湖。《水经注》记载:“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若耶溪是一处风景秀美之地,传说西施曾在溪畔浣纱,更为这道小溪着上迷人色彩。落日余晖下,诗人轻弄双桨,自由自在地泛舟于溪上。斜阳洒向水面,映着洲渚里油油的水草,正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明净的溪水中,鱼儿悠游地穿梭在水草间嬉戏玩耍,诗人多么闲暇自在地观赏着这一切。湿地水色山光使诗人流连忘返,纵使那穿蓑戴笠的垂钓老翁、那淡雅素洁的浣衣女子素不相识又有何妨,脉脉情韵洒满江天,无怪乎诗人自述“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唐诗里的湿地不仅有淡雅纡徐之趣,也有奇情壮采之美。试看李白《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香炉峰奇峰突起,云蒸霞蔚,瀑布飞挂于前,奔泻而下,像飞电一样壮观,阳光泻于其上,又使这道飞电恍如彩虹般奇丽;瀑布撞击着山石,飞溅出无数晶莹的水花,像是银河倒挂九天,气势宏伟而又空灵飘逸。唐人热爱自然,也衷情于湿地,“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斜月光照里,烟笼寒水,瓜州几点灯火,不尽凄迷幽寂;“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白居易《游小洞庭》),巨野湖烟波浩渺,风送荷香,湖边游客视觉与嗅觉得到了双重享受。
  2.唐诗为我们展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人与湿地动植物和谐相处、趣味盎然。白居易《观游鱼》云:“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儿童泛舟垂钓,诗人喂食鱼儿盼鱼长大,一样观鱼别样心情。还有孩子们都会背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语意清浅很好理解,鹅的外形美、游弋的动态美,以及鹅在河水中“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相谐,构成了色彩美和画面美,诗歌清新悦人,童趣盎然。温庭筠《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悠悠的江水映着斜阳余晖,弯曲的岛屿向远处连绵着青山,江水小舟依然离去,岸边的人们还在等待着船儿的归来,或许是人们的谈笑声惊动了岸边草丛的群鸟吧,鸟儿展翅飞散开去,万顷江田上仅有一只白鹭在掠空低飞。唐人笔下的湿地生灵,诸如沙鸥、鸳鸯、白鹅、游鱼是多么温润可爱,唐人带着欣赏的眼光打量着湿地生灵,毫不吝啬地把一一它们带进中国诗歌。在一幅幅湿地风景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各种湿地植物,“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卢纶《曲江春望》),“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王维《清溪》),“菖蒲丛丛沿水脉”(李贺《章和二年中》),湿地水草、芦花、菖蒲、荷花、荇菜、睡莲以及水边柳树、池塘小草等等不一而足。   二、“曾经沧海难为水”——湿地情思缱绻
  唐诗记录了湿地边的情感思绪,有儿女的相思离别,也有浓郁深厚的友谊。《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诗的后半部分借助江边湿地、流水落花等意象,传达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青枫浦”上思妇荡起的深深离愁、“扁舟子”里游子咏叹着情满江树,成为了中国诗歌的千古绝唱。“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开篇“水国蒹葭”即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经》时代,不同的是《蒹葭》篇环境清寥迷蒙,诗人追求“伊人”心情热切,不为河水阻隔;女诗人薛涛诗以月夜下蒹葭起兴,以“寒”字统摄全篇,凛然生寒的月夜水边送别朋友,相思情意浓郁同时暗含离殇,诗人魂不守舍、黯然销魂的形象宛然纸上。同样是湿地送别,唐诗也多有豪迈之作,王昌龄有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流水”一作“沅水”,沅江水浩浩荡荡通达武冈,正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由于沅江水的“相接”,仿佛朋友间的情意也连绵缱绻,龙标到武冈纵有千山相隔,也好像在弹指间就能到达,故而诗人安慰朋友不要有离别的伤感,仿佛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有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这首送别诗完全把心思隐藏在湿地景色中,洞庭湖上美丽的君山,在惜别之人的眼中只是一座孤山,仿若形单影只的诗人,漂于湖上、四顾茫茫,而望着友人船只的离去,心思也随着那湖水悠悠不息。这份悠悠的心思是对朋友离去的怅然吗?或者更有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呢?“悠悠”的心境不似李白所歌咏的“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样旷远疏狂,也好像不及“桃花潭水深千尺”般浓情厚意,但“悠悠”恰好传递出心底深处那历经久远仍潜流不止的一份情愫,正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但见长江送流水”——湿地与生命哲思
  时间不可逆转,生命不会重来,时间与生命一直都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魏晋南北朝后,人的时间、生命意识更加强烈,临水咏怀,感叹时间犹如大江东去;睹物愁思,叹喟生命消长只在须臾。唐代科举取士,给读书人开设了一条通达之路,唐人积极谋取功名、出塞边川、报效国家,推动了盛唐气象的到来,但是面对富贵的患得与患失、宦海漂泊的浮沉与多艰,也随着唐人的思考,浸入唐诗。
  (一)湿地印象与时间生命的思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韩偓《惜花》),“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4],诗人紧扣眼前景物,融抒情、感时为一体。枝头残花在风中轻摆,眼看就要落去,离情悲切;或可短暂残留的底花也是“腻红愁态”,大约知道即将飘零的命运也很快就要到来了吧……而诗人显然“无计留春住”,只能临轩把酒凭吊一番,美丽的花朵即将凋谢枯萎、美好的春天转瞬即逝,由此诗人怎能不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正如那风中飘零的残花,已经时日无多。这里既是悲春,又是在感慨时间的无情流逝,也许就在明天,春花凋尽,只有绿沉沉的树阴映入池塘。池塘的绿阴与枝头的红花,形成了色彩对比,突出了绿阴这股冷色调,投射在诗人心里的悲切感受。唐人对生命短促的思考紧承魏晋而来,但是唐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不同于前人的豁达,同样是临水感慨,盛唐诗人自有高见。张若虚在春天的傍晚,立在长江边上,高唱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长江送走流水,再也不能回来,象征了时间与生命的不可复制,诗人们以此来抒发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系列是绵延无尽的,诗人堪破了个体生命的局促,上升到“庄严的宇宙意识”[5]。
  (二)湿地与功名富贵的反差对比
  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用汉水不可能流向西北方,从反面论证了功名富贵不会常在。唐诗中,往往以湿地幽美的环境、生态的和谐、人在湿地边的自在生活,形成与官场混乱、污浊、惊险的对比,突出了湿地生活之趣,进而否定对功名富贵的追逐。试看杜甫笔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其二》),“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写景生动自然、亲切传神,诗题“绝句”、“漫成”淳朴,不事雕琢,是诗人融于湿地生活的得心应手之作。诗人们还通过描绘老百姓湿地生活惬意图,以传达自己的生活美学:“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于鹄《巴女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自然、恬静有趣;士大夫们则于别墅内,通过营造水景,获得精神愉悦和身心平衡,白居易宅:“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中底铺白沙,四隅甃青石。勿言不深广,但取幽人适……”在自家小院开凿水塘,铺上白沙、青石,红鱼尾尾,自由自在,小池塘不必深广,自有性灵舒卷,而这一切早已远离官场是是非非,开辟了精神世界一方净土,这就是诗人要传达的生活趣味啊。
  结论:唐人虽没有明确提出“湿地”概念,但唐诗中不乏湿地因子的存在。唐人已经把江海、湖泊、溪流、池塘等多类型湿地作为直接吟咏的对象,湿地大美已经汇入唐诗。唐诗还记录了多种湿地动植物,诗人们妙笔生花,构筑了湿地生灵和谐相处的温润画面。另外,诗人们往往也借助湿地地理特点,充分挖掘流水、池塘等形象背后的文化审美意义,抒发了对生命无常、富贵难久的人生思考。
  参考文献:
  〔1〕施葵初.安徽湿地[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
  〔2〕尉天骄.从文学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J].河海大学学报,2008(03):6.
  〔3〕〔5〕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5.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一个中考问题入手,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经历了变换思路从条件入手,变换思路从过程出发,变换思路从结论解决等过程,让数学思维在解题过程中得到彰显和最优化.  [关键词] 解法探寻;推广  许多中考题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实在是内涵丰富. 而通过对中考问题的拓展、推广、应用,不仅能提高教师研究中考题的能力和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创新意识,从而不断爆发出奇妙的思维
本文通过对公信力与媒介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阐述,并以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为例来说明建立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建立公信力的问题。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良好的
推崇爱心和礼义,强调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恪守诚信,强调内心的原则和底线,重视反思精神,追求人格完满和内在超越,这些都构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当今的时代背景
局部执政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人
当今高校学术道德缺失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学术道德需要重新审视,应加强学术规范。这些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学术风气不正对教育的繁荣和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社会上急功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在注重传统显性教育的同时侧重于隐性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即时通讯的特点构建多用途的群交流平台;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
摘 要: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之一,它以独特的美妙音律、风格和科学的演唱方法追求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但是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蒙古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而长调也正在失去生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现代主流文化对蒙古族传统艺术的冲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年轻人对长调民歌失去兴趣,转而着迷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这些因素都使长调的发
在铝炭质材料中配加TiO2进行还原烧结,获得了网状形态TiC结构的耐火材料;TiC的形成,提高了C的稳定性和耐火材料的物理性能,因而降低了高FeO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速度;采用扫描与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形象建设及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