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更广阔的课堂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育,很多属于常识,并没有艰深的知识系统,也并不需要很精细的教学技术,听、说、读、写,重在实践;不宜把简约平易的教学弄得太复杂,一旦繁复深奥,课堂教学很难有实效,不但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教师也困苦不堪。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类似问题。我的这个观点,让一些同行困惑。大家认为,既然职业资格证书上印的是“专业技术”,有职称等级,那就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能自我贬低。其实,中小学教师有职称之前,很多行业已经有了职称,在此之后,更多的行业也建立或完善了职称序列。但这些措施对长久地推动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多大作用,能否改良社会文化,我不敢下定论。
  基础教育的任务并不复杂,除了基础知识能力教学,学校教育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寻找并探究问题,积累方法和经验,这些是教育的“本”;至于应对考试的能力,只是“之一”(也谈不上是“末”)。如果学校教育一味地把对付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离开学校后缺乏自觉的学习意识,缺少创造的激情,那样的教育就是在制造平庸——熟练的平庸。接受大学教育后,絕大部分毕业生成为某个行业从事普通劳动的熟练劳力,而且有可能被智能机器轻易取代,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中小学校教育的得失了。
  人们为何会满足于现行的教育?世界辽阔,历史久远,理应比教科书更能吸引学生,非常遗憾,现今的中小学教育像是要和世界隔离一样。学生在校学习,不断被教导“专心致志”,低头看书本,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无法抬头展望世界。比如,作为规定的中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一些地区竟然也安排在半封闭的专门建设的“实践基地”,甚至要求“家长签字”,以示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教育界这类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人们都适应了?
  和一些老年人谈基础教育的重要,回忆读中小学时的经历,当年的国民经济落后,教育标准相应比较低,特别是教科书和课堂教学,要求并不高,语、数、外一学期的作业本只有两本,每本几十页,大约只够当今中学生三五天的用量。后来经常被社会当话题的所谓“老三届”,其实根本没有学到太多知识。当年那一代人被称为“知识青年”时,其实文化知识也很有限,当时的教科书和教学难度之低,现今无法想象,这些,都有案可稽。值得注意的是,那一代人和先前几代人的共同之处,在于能较早地融入社会底层,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生存能力和经验。其中一部分有学习意识的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了最后的入学机会,补上了一些文化课。可以这样说:虽然在接受教育的黄金岁月失去在校学习的资格,但因为保持学习意识,善于学习,因而在一个思想文化贫瘠的时代,他们能把社会当作课堂,观察和思考,获取启示,即使万籁俱寂,他们也从未停止冥思苦想。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知道了世界的辽阔,无论什么困难也毁灭不了他的求知欲。许多人也只受过义务教育,可是直到老年仍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因为他在生活中善于学习,经历告诉他,事物的变化和人的智慧发展存在无限的可能。
  那些农人、工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体现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积累并发展的经验,远比教科书的描摹说明具体、形象和真实;农业、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劳动者的生存技术和体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1968年在乡村,我第一次拿起连枷,用它打豆枝,三五分钟就学会,觉得连枷很神奇,在没有电力机械的时代,的确无法找到比它更省力更简单的工具了!古人究竟是怎样设计出这样奇妙的工具的?第一个使用它的人是谁?为什么欧洲乡村也有类似的农具?当时不同文明并没有沟通(甚至也没有文字),凡此种种,令人遐想不已。半个世纪后,农业生产机械化展现出巨大威力,可是我仍然为那使用过千年的犁、耙、镰刀和碾盘而惊叹——因为没有那些简单劳动工具的开启,也就没有后来神奇的现代化机械。从劳动和学习中,一代人见证了人类智慧的发展。这样的体验,不是学校教给我们的,却成为我们最有用的生活记忆。
  生活中充满教育教学的资源,无数富有智慧的奇妙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要有教育意识,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菜农说,蔬菜大棚里留些杂草,可以保持必要的湿度;菜市场的小贩说,空闲时把菜理好,绝大部分顾客就不会再挑拣了(否则双方都有损失);家庭主妇说,食用蔬菜那些难以清洗的部位,可以用盐水浸泡……中小学教科书上不可能教这些知识,但是它体现了有用的劳动经验和智慧。现在多数学生不进厨房,其实失去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为什么要用调味品,蔬菜怎样搭配,怎样和面,怎样给食品加热,怎样注意厨房用火用电安全,等等。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不会被列为考题),在这里不但迎刃而解,还能举一反三,延伸迁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经验要比考试有用。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当我们告诫学生,学习要“善假于物”时,应当引导他们关注世界并思考一切。来自好奇心的观察与发现,探究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困惑与迎刃而解的乐趣、在认识和检验常识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验证与进一步的发现等,锤炼出思维的敏锐,孕育了创造的激情。许多不可思议的先进技术显示了专业工作者非凡的思考,给人新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我和学生第一次得知“反应装甲”时,都很震惊:为防止坦克被穿甲弹击穿,设计者在坦克重要部位挂满装置炸药的金属护甲,让来袭的穿甲弹提前爆炸,以保护坦克主体。这个例子给我和学生很大启发:即使“守”,也有许多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减少损失与伤害的方式还有哪些呢?比如,接种疫苗;比如,为扑灭山林火灾,消防队员会先烧出一条隔离带……更久远的古代,中国的贤人还想到《子产不毁乡校颂》《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两害相权取其轻”。“智者”所以智,是他们善于学习联想,善于类比推理。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真正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并没有学科边界。
  很多工业设计,给人丰富的启示和想象,让我们知道,中学教科书不过是基础知识,用宝贵的学习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很可怜,也很可惜。许多考试考不到的知识能力,恰恰是生存的必需。当我和学生谈到这样的问题时,部分学生能认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未来的任务。这就显现出了教育认知的差异,也是思维力的差异。人们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获取的能力,应当超越学校教育和教科书,否则学习没有意义,因为他没有“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的,远远不止是课本与考试。有价值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更广阔的课堂,从一切可能的地方发现学习资源。一张毕业文凭只能代表在校学习的某一段经历,在某些社会状态下能成为“通行证”,但未必能证明他的生存能力。有些人,学到中学就不想上大学了,因为他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与智慧的确已经让他懂得如何去学习。而那些在名校读了一两年就辍学的发明家,学校的课程满足不了他,因为他已经“学会学习”,有更广阔的课堂了。
  “学会考试”不能证明“学会学习”。大量的时间,原本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学会劳动,还要学会休息,学会珍惜生活,学会平淡从容,学会冥想静思……人生用十几年的时间忙于对付各种考试,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
  如果教学不善于联系生活、认识世事,学习必然枯燥无味。我感到奇怪的是,学生从小学诵读古代诗词文章,明白很多情感和道理,理应更加重视生活,观察世事,时时处处有所感悟,何以感受不到学的趣味呢?比如,中学能接触的《庖丁解牛》《圬者王承福传》《种树郭橐驼传》等,是前人最宝贵的经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启示。如果只学会“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就以为“过关”“达标”“合格”,高考结束便把脑袋格式化,和不学不读又有多大区别呢?还不如庖丁、圬者和种树橐驼。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教师都理应有更广阔的视野。
  人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做很多事。当人从自己从事的活动中获得满足时,他对世界会有独特认识。善于学习的人,在生活中能更多地领略趣味,有克服困难的智慧,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持续探索,不断地拓展学习的领域。
其他文献
摘要: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在挖掘写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情境。可借助社会生活情境,在典型情境中展开有意义的写作学习;融通个人体验情境,通过亲身经历触发具有个体特征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思路;深化学科认知情境,在知性理解与想象力的融合中走向创意写作。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境构建;深度学习;创意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以并联或串联的方式交替呈现。我们需要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社会生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应始终保持它的格调。《鉴赏家》一课教学借助问题与审美的双线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格调语文的教学主张。在任务驱动与审美鉴赏的双重推动之下,以题目(文眼)“鉴赏家”为突破点的问题设计与引导自然诞生:创设情境,准确定位,指向学习任务;涵泳品味,深入研读,完成学习任务;诗理融合,体悟训练,巩固学习任务。  关键词:格调语文 任务驱动 问题 审美  语文教学应始终保持它的格调。我们主张的格调语文是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与情境学习理论结合愈加紧密。各地中考语文题命制呈现更为明显的情境化设计倾向,命题重视选取适宜的多个语料,以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促使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提升“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等关键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复杂的问题。从教学评一致性来看,这种命题趋势也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中
期刊
摘要:由一道限定工具作图题反思初中尺规作图教学的现状、价值与方法。尺规作图作法的生成过程是应用几何原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执果索因思考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索性思维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尺规作图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技能的传授,而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作法的生成过程。  关键词:限定工具作图;尺规作图;作图道理;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一、九年级学业质量监测中的一道限定工具作图题  近
期刊
摘要:地理教学中,将真实社会情境和复杂技术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置身其中,就可以搭建一系列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景。场景初建阶段:融入场景,联系已知;依托场景,提炼本质。场景改造阶段:场景由小到大,实现纵向迁移;场景由近到远,实现横向迁移。场景组合阶段:多场景并用,整合多重信息;多场景比较,感悟人地关系。  关键词:场景;高中地理;知识理解;能力迁移;素养提升  20世纪40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
期刊
【编者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如何在学校场域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作为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常州市第三中学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期《专题研究》栏目的3篇文章,从宏观到微观,依次介绍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与实施途径,展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统领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并呈现学校劳动
期刊
摘要:主题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驱动性问题,在持续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实现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带得走的能力”。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题为中轴,基于生物学科素养、课程标准及教材,以实验为载体,围绕主题下的核心概念设计实验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构建概念并尝试应用。  关键词:主题式实验教学;初中生物;光合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
期刊
摘要:如何让学业质量监测命题既能实现对学生学情的诊断和评价,又能通过“关键题”传递重要的教学导向,是很多命题人的共同追求。2021年江苏省海安市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最后一题的重要教学导向是引导师生纠错。由此出发,得出一些思考:学测试卷命题要通过“关键题”指明教学重点,关注经典问题,传递好的学法。  关键词: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命制;关键题;教学导向;纠错题  每个学期期末(期中)的学业质
期刊
摘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编写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编写的变化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化几何直观,拓展知识结构。其教学价值(立意)有:挖掘知识源头,凸显数学文化;揭示知识演化,促进分支融合。  关键词:几何直观;知识结构;高中数学新教材;基本不等式  2020年秋学期,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开始在高一年级使用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
期刊
摘要: 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绝佳载体。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和文本内容,还应该在探究文本主题意义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Giant pandas一课教学,在语篇信息梳理环节,通过深耕语篇,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在拓展资源解读环节,通过深挖资源,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在真实情境迁移环节,通过深化主题,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语篇教学;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