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发展中国家高科技园区集群化发展模式,应当向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演变。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六大产业集群内部联系,浦东新区集群形成原因及困境的分析,研究浦东新区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营造积极的区域创新环境,带动浦东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关键词】 浦东新区 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产业升级
一、浦东新区产业集群出现的原因及现状
浦东新区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8.72万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2016年7月,随着崇明区的设立,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第二大的行政区。浦东新区地处长江出海口,海陆交通便利,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国际市场优势。
(一)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浦东各产业集群需要分析测试设备,设计工具、技术专利、数据资源等,而单个企业无法拥有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设备资源,这要求产业间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以共享资源。
(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浦东的开放开发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产业变革的必然结果。产业的产业组织出现了虚拟整合、战略合作的特征,分工越细企业间的合作越紧密,各种正式的合作关系和社会联系是产业虚拟整合和战略合作的主要机制。
(三)政策支持。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优惠。2018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迈上重要整数平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和任务,要求上海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
二、浦东新区的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集群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浦东集群中的企业与外部联系广泛,但内部水平及垂直协作网络尚不完善。浦东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全球联系非常密切,但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却非常薄弱。集群网络的本地根植性不强,集体学习能力有限,创新严重不足,同时这也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以芯片制造为例,在全球IC产品金字塔分工中,浦东新区的企业只负责低端芯片的制造,技术创新不足,以致于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企业间、企业和其他机构间以及产业间存在的互补性与关联性。浦东新区出现全新的企业或者是产业时,与之具有关联性、竞争性与互补性特点的原材料、销售渠道、零部件、配套产品、零配件供应以及产品制作,甚至和企业及产业相关的上游、中游与下游产业及其支持产业体系便会出现产业集聚现象。由于浦东新区创新体制程度较浅,其发展速度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目前浦东产业集群中,企业缺乏战略合作、联合创新,不利于浦东产业提高整体规模和影响力。
(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滞后。浦东新区经济网络间信任关系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驾护航,使得企业之间难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目前浦东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导致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受限。
三、建议及措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国内产业集群间竞争的加剧,浦东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在此背景下,浦东产业集群能否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实现升级;有没有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摆脱“区域锁定”的潜力,是决定集群发展命运的关键。对于增强浦东产业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本地网络联系,利用大项目促进产业联盟的建设。大项目是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有效方式,政府要進一步利用大项目带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产业联盟建设,在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技术方面,整合各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共同研发,形成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经营状态,提升浦东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加强与区域外的创新交流。产业集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资源保持互动关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保证创新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建设良好的地方制度环境及发展政策。首先,简化审批手续,建立便捷的政府审批渠道。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其次,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能力,建立快捷的通关渠道。再者,浦东新区可以实施一些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如对园区内不同产业链上的产品交易免征增值税,通过建立区域性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企业间的融合。
(四)配套建设生活、工作、增加知识交流的平台。各类技术、专业研发和管理人员非正式交流对园区整体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吸引更多产业所需技术人员、专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应当注重非正式交流场所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丰.浦东新区集群式创新的演化机制研究[J].上海企业,2007(03):34-36.
[2] 曾刚.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 地理学报, 2004(10):60-66.
[3] 刘思弘.打造“中国芯”:重大项目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J].科技日报,2017(1):14-15
作者简介:曹仪涵(1999——)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 浦东新区 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产业升级
一、浦东新区产业集群出现的原因及现状
浦东新区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8.72万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2016年7月,随着崇明区的设立,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第二大的行政区。浦东新区地处长江出海口,海陆交通便利,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国际市场优势。
(一)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浦东各产业集群需要分析测试设备,设计工具、技术专利、数据资源等,而单个企业无法拥有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设备资源,这要求产业间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以共享资源。
(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浦东的开放开发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产业变革的必然结果。产业的产业组织出现了虚拟整合、战略合作的特征,分工越细企业间的合作越紧密,各种正式的合作关系和社会联系是产业虚拟整合和战略合作的主要机制。
(三)政策支持。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优惠。2018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迈上重要整数平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和任务,要求上海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
二、浦东新区的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集群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浦东集群中的企业与外部联系广泛,但内部水平及垂直协作网络尚不完善。浦东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全球联系非常密切,但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却非常薄弱。集群网络的本地根植性不强,集体学习能力有限,创新严重不足,同时这也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以芯片制造为例,在全球IC产品金字塔分工中,浦东新区的企业只负责低端芯片的制造,技术创新不足,以致于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企业间、企业和其他机构间以及产业间存在的互补性与关联性。浦东新区出现全新的企业或者是产业时,与之具有关联性、竞争性与互补性特点的原材料、销售渠道、零部件、配套产品、零配件供应以及产品制作,甚至和企业及产业相关的上游、中游与下游产业及其支持产业体系便会出现产业集聚现象。由于浦东新区创新体制程度较浅,其发展速度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目前浦东产业集群中,企业缺乏战略合作、联合创新,不利于浦东产业提高整体规模和影响力。
(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滞后。浦东新区经济网络间信任关系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驾护航,使得企业之间难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目前浦东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导致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受限。
三、建议及措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国内产业集群间竞争的加剧,浦东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在此背景下,浦东产业集群能否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实现升级;有没有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摆脱“区域锁定”的潜力,是决定集群发展命运的关键。对于增强浦东产业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本地网络联系,利用大项目促进产业联盟的建设。大项目是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有效方式,政府要進一步利用大项目带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产业联盟建设,在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技术方面,整合各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共同研发,形成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经营状态,提升浦东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加强与区域外的创新交流。产业集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资源保持互动关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保证创新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建设良好的地方制度环境及发展政策。首先,简化审批手续,建立便捷的政府审批渠道。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其次,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能力,建立快捷的通关渠道。再者,浦东新区可以实施一些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如对园区内不同产业链上的产品交易免征增值税,通过建立区域性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企业间的融合。
(四)配套建设生活、工作、增加知识交流的平台。各类技术、专业研发和管理人员非正式交流对园区整体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吸引更多产业所需技术人员、专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应当注重非正式交流场所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丰.浦东新区集群式创新的演化机制研究[J].上海企业,2007(03):34-36.
[2] 曾刚.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 地理学报, 2004(10):60-66.
[3] 刘思弘.打造“中国芯”:重大项目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J].科技日报,2017(1):14-15
作者简介:曹仪涵(1999——)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