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则须疑,学贵善疑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不会提问的学生不会是学习好的学生,更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可见,让学生大胆、勇敢地提出疑问是多么重要啊!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现疑问、大胆提出问题呢?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鼓励学生敢疑,给予学生创新的勇气
  敢于提问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通向发明创造神秘殿堂的天梯,也是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批判力不可缺少的途径。可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或不愿举手提问题,这是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不充分的结果。它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述受无数限制,既要受教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方面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不合要求者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回答问题尚且如此,何况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甚至是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更需要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张扬。一本教参,束缚老师的思维;一本教材,禁锢学生的大脑。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造就的只能是“统一的思维”。答案统一了,智慧不见了。知识普及了,能力没有了。不许问,不能问,不需问,只需正襟危坐。“传道授业”,只需循规蹈矩,诚惶诚恐。结果是学生无疑可问,因为答案是现成的;有疑不敢问,因为怕“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的罪名;不愿问,因为吃力不讨好,久而久之,闪烁在学生眸子里的火花渐渐熄灭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顾虑,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师爱护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每个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允许“再等一会儿”和“再来一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一种鼓励,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积极地去发现、探究问题,长此以往,就可以使学生做到知无不言、畅所欲言。
  二、引导学生质疑,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未知,去发现求证的内心需要,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状态。
  当然,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質疑,这里的“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但更好地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研究,教师只作巡视,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则根据学生“错误”之所在,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
  三、指导学生善疑,给予学生创新的航向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
  1.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有些课文的内容,表面上看是前后矛盾的,但仔细研究又是合理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课文开头,我军潜伏在敌人阵地前沿,必须“纹丝不动”,后面又写“我”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时,“扭头一看”。这“扭头一看”不是动了吗?前后是否矛盾呢?当时究竟能不能动?又怎样理解这“扭转头”的一动呢?这样,对前后矛盾进行细致探究,就可以理解课文实质。又如《难忘的一课》文中多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作者为什么用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对这些地方多考虑几个为什么,可增强理解反复所表达的作用。
  2.抓住训练重点提出问题。如《鸟的天堂》这一课,按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可提问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哪些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在细读课文基础上,把握单元训练重点,就能对文章内容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作文时,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
  3.从课文题目上提问。如学习《赤壁之战》,可以根据课题提问:课题为什么叫“赤壁之战”?是谁跟谁打?这一仗是怎样打的?结果谁胜谁败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题能力,而且也能从课题上帮助学生熟悉、理解课文内容。
  四、促使学生释疑,给予学生创新的乐趣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教师应把学生所提的琐碎、无序、层次不同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把问题中欠明确或表达不妥的地方加以修改优化,把琐碎的问题加以整合,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归纳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书,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真诚、热烈的讨论交流中自我解决,自寻答案。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学生在主动释题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尝到创新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潜能,逐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人”“只唯实”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小主人。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新课标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映射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映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我国高中阶段
【摘要】语文教学分为“听、说、读、写、译”几个部分。其中“听、说、读、译”无非就是对语言的表述和理解能力。而唯独“写”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在“写”中不仅要熟悉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情感表述,需要对文章的积累和分析。“写”是中国语言的升华体现,而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其实很少的。本文为了能夠帮助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教学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
【摘要】作文在高考成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语文作文教学也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改善作文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应试能力,甚至学生未来的审美能力等都具有关键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现状,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
有一些中国人并不了解和喜爱的项目,只因为它是奥运设项,我们都要插一脚。比如板球,2010年广州亚运会特意为这项目盖了一座场馆,亚运会之后基本上废了。还有壁球,据我所知中国壁球队都是羽毛球运动员转项,是一种内部消化的辦法。  对于这些没有根基也没有市场的项目,最初我们只是想占个位子,看看有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最差也能提升一点普及率。夺金这方面,我们有优势项目,轮不到用板球、壁球、藤球等一些很少听说的小
【摘要】各类的文学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人们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他的思想以及文学性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文学作品。阅读名著能够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扩散自身思维,熏陶情操,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本,增强了学生将口语向书面语言的转换速度,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学会写作,乐于写作。  【关键词】阅读名著;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
还记得“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吗?如果演奏古典钢琴曲目,当代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很可能比不过19世纪的钢琴大师弗朗兹?李斯特,但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避开厚重的古典钢琴曲目,而专门打理轻快的流行钢琴乐章,从而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水边的阿狄丽娜》《秋日私语》《星空》那些脍炙人口的流行名曲谁人能忘?因为细分了“古典”与“流行”,理查德?克莱德曼获得了成功。  当来到中国时,理查德?克莱德曼又对“流行”进
【摘要】小学阶段,写人叙事类文章占的比重很大,这类文章首要价值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品析。教师要引导孩子细细品味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形象。其次,要学习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孩子经历思维碰撞反转、潜心会文朗读、迁移训练表达的过程,能够触碰人物心灵,品悟人物形象,习得人物写法。如此深度阅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发展
李凌海在外漂泊数十年,挣了好多钱。那一年他叶落归根回乡养老,选中村中一块儿风水宝地要盖一幢大房子。大房子雕梁画栋很是气派,唯一让人感觉格格不入的是与整体极不协调的宽大屋檐——这座大房子的屋檐比一般人家的屋檐长出两倍还多。工匠们对富豪李凌海的审美很是不解,但等到他们清楚了李凌海的想法,不由得肃然起敬,全都竖起大拇指。  李凌海说,宽大的屋檐可以使无家可归的人在下面躲避风霜雨雪。  李凌海的话被工匠们
【摘要】当下,“微”元素正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微生活”时代。它正在悄然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微课这一新型课程资源的使用,必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冲击,为课堂教学带来别样的风景。课改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新要求表明了微课将是流行所向、大势所趋,但是在微课前景一片大好的当下,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挑战,值
【摘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改革节奏,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  出发,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体现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他们每个阶段不同的语文学习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体现教学方法多元化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探究如何有效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