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巩固,学而不忘;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升华,学以致用。因此,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教学;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72-001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思考的课堂氛围
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每一课教学,我都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记住形相近的字母?如何识记字形?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这么安排词串?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编书的叔叔阿姨想让我们得到什么?例如在教《鲁班和橹板》时,板书课题,简介鲁班后,我就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橹板是什么。我就让学生再读读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完全文后,我又问学生:鲁班为什么能发明橹板?人们为什么把这种工具叫做橹板?让学生读思结合,体会鲁班爱观察、善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人们对鲁班的尊敬和追念。从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不仅如此,我还经常挤出时间,通过朗读简单的儿歌、诗词、童话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我先读一首儿歌(诗词)或一篇童话,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由此引发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不同意见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还会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不同人的不同意见,必须听清楚别人讲了什么,并想一想:他们所讲的是否相同?不同,不同在哪里?他们所讲的,哪一点自己更赞同?哪一点给了自己启发?我想的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谁的更有道理?
三、支持学生提出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或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有些教学内容只能采用口耳相传的讲解法。在讲究探究教学的今天,这种接受式学习方式仍很盛行。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过于笼统,不分主次;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我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证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我都给予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也要尽量找出问题提出的合理部分,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不但不批评,而且还表扬,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的情境中,独立、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另外,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始终不忘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渐形成问题意识。
笔者在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快要结束时,有一位学生高高举起手,在老师的允许下,他大胆地说:“小松树骄傲是因为它真的认为自己长得高。”我微笑着问他:“不错。你还想说什么?”“我认为小松树没错。”在座的同学顿时哗然。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呢?”同学们开始议论:有的同学说不正确,有的同学说正确,有的同学不知可否,学生们都期望老师作出公正的裁决。我想这正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去分析、去思考来判断正误的极好机会,于是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将球又踢给了学生。“你们想一想,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想?”经过一个小小的思考时空,同学们开始顿悟,与此同时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表扬了他爱思考,敢于向课本挑战的精神。下课的铃声响了,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些智力活动,世界就停滞不前了。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每节课我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练习、提问题、谈看法,鼓励学生发表各种见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观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分三类。第一类: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可能就是课堂中的某一问题或是某一问题的另一说法,甚至可能是很可笑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老师是最容易急躁的,如果我们开口就是“你上课听讲了吗?”“我讲了半天了,你怎么还问呢?”这样这个学生从此就不会再提出任何问题了。这是因为学生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最好的做法应该先表扬其不懂就问的品质,然后做适当引导,让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委婉指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养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的习惯。第二类:所提的问题比较深刻,老师当场无法解答或讲不透彻。这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白,什么时候能够给学生解答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最好引导学生和自己共同探究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类:所提的问题具有“独创”“发现”的特征。这是最有质量的一类问题,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为范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从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
总之,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民主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一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提高,很多问题都会在课内外很快解决,而由此引发出的思考、萌发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72-001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思考的课堂氛围
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每一课教学,我都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记住形相近的字母?如何识记字形?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这么安排词串?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编书的叔叔阿姨想让我们得到什么?例如在教《鲁班和橹板》时,板书课题,简介鲁班后,我就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橹板是什么。我就让学生再读读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完全文后,我又问学生:鲁班为什么能发明橹板?人们为什么把这种工具叫做橹板?让学生读思结合,体会鲁班爱观察、善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人们对鲁班的尊敬和追念。从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不仅如此,我还经常挤出时间,通过朗读简单的儿歌、诗词、童话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我先读一首儿歌(诗词)或一篇童话,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由此引发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不同意见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还会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不同人的不同意见,必须听清楚别人讲了什么,并想一想:他们所讲的是否相同?不同,不同在哪里?他们所讲的,哪一点自己更赞同?哪一点给了自己启发?我想的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谁的更有道理?
三、支持学生提出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或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有些教学内容只能采用口耳相传的讲解法。在讲究探究教学的今天,这种接受式学习方式仍很盛行。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过于笼统,不分主次;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我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证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我都给予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也要尽量找出问题提出的合理部分,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不但不批评,而且还表扬,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的情境中,独立、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另外,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始终不忘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渐形成问题意识。
笔者在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快要结束时,有一位学生高高举起手,在老师的允许下,他大胆地说:“小松树骄傲是因为它真的认为自己长得高。”我微笑着问他:“不错。你还想说什么?”“我认为小松树没错。”在座的同学顿时哗然。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呢?”同学们开始议论:有的同学说不正确,有的同学说正确,有的同学不知可否,学生们都期望老师作出公正的裁决。我想这正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去分析、去思考来判断正误的极好机会,于是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将球又踢给了学生。“你们想一想,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想?”经过一个小小的思考时空,同学们开始顿悟,与此同时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表扬了他爱思考,敢于向课本挑战的精神。下课的铃声响了,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些智力活动,世界就停滞不前了。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每节课我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练习、提问题、谈看法,鼓励学生发表各种见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观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分三类。第一类: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可能就是课堂中的某一问题或是某一问题的另一说法,甚至可能是很可笑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老师是最容易急躁的,如果我们开口就是“你上课听讲了吗?”“我讲了半天了,你怎么还问呢?”这样这个学生从此就不会再提出任何问题了。这是因为学生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最好的做法应该先表扬其不懂就问的品质,然后做适当引导,让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委婉指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养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的习惯。第二类:所提的问题比较深刻,老师当场无法解答或讲不透彻。这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白,什么时候能够给学生解答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最好引导学生和自己共同探究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类:所提的问题具有“独创”“发现”的特征。这是最有质量的一类问题,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为范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从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
总之,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民主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一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提高,很多问题都会在课内外很快解决,而由此引发出的思考、萌发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