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爱中坚强重生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ege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马口村
  
  在一次次领导视察、友邻观摩、媒体报道后,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马口村已经有点儿“星味儿”了。在这个全国灾后重建明星村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个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积极生产自救的真实样本。
  新修的水泥路长达10.2公里,从美丽的白龙江畔环山而上,蜿蜒到村民家门口。在一块平坦的坝子上,一片漂亮的集中安置楼房一下跃入眼帘。如果不是周围的农田、猪圈,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个乡间度假村或生态别墅区。记者走进村民欧维春的新家,光亮的地板,宽大的沙发,甚至还有一台饮水机。厨房和卫生间也是按照标准设计的,卫生、整洁、没有异味。在此之前,年近花甲的欧维春怎么也没有想到,地震震垮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反而能让自己住进这么宽敞、现代的新房。
  集中安置房的一侧有一排干净、精致的小房子,那是村里的图书室、卫生室、村委办公室。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阅读室里,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几千册图书。仔细看看书籍,这些书大多数是关于养殖、种植、机械维修、农民工维权等内容的。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图书室是在“5·12”地震发生后,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修建的。图书室的所有图书都是由出版公司直接捐助的,大都是实用性强、对农民生产生活有切实帮助的科普图书。这些书免费供村民借阅,村里还计划由专人管理这些图书。
  新房子前面就是一片新栽的枇杷树,旁边是大片的梯田,银白色的地膜和翠绿色的秧苗层层错落,如同美丽的油画。三堆镇宣传部的贾君告诉记者,这些梯田里种的是海椒。“5·12”地震过后,村里180亩田地被毁,村民在专家的指导下更新了品种。这种海椒产量高,单株产量就在1公斤以上,还有专门的渠道负责收购,农民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经济效益提高了不少。贾君告诉记者,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马口村得到了国家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NGO等政府部门以及国际组织、慈善机构的大力支持。但马口村村民很清楚,重建家园不能完全靠外界的帮助,必须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变输血为造血,只有完全恢复生产才能彻底恢复生活。因此,马口村在房屋重建的同时着手进行产业重建,栽植枇杷50亩,种植海椒200亩,管理梨树400亩、樱桃树80亩,将来都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集中安置房周围,记者看到了两排新建的猪舍。每一口圈里,都有七八只白白胖胖的小猪仔凑在食槽边贪婪地喝水、进食。和印象中臭气熏天的猪舍不同,即使走到圈边,也闻不到一点儿难闻的气味,每一只小猪仔身上也都干干净净。村干部告诉记者,这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养殖的生猪,可以实现“零排放”。每一口圈里都垫了一层由锯末和添加物混合的基质,便于清理,卫生无菌,没有异味。这些猪舍有偿提供给村民使用,每户一栏,村民可以通过饲养生猪获取经济收益。
  紧挨着猪圈,几位村民正在修建沼气池。不久的将来,村民就可以利用沼气做饭、烧水。对长期生活在大山深处、世代靠传统能源烧火做饭的村民来说,这可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贾君告诉记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捐助的款项有明确的用途,包括新能源建设、关注妇女儿童等,对地处深山、闭塞多年的马口村村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经济援助,更是一次意识觉醒。
  迄今为止,马口村109户维修加固农房全部完工,101户农房开工重建,长方梁等3个集中安置点农房建成并安置农户36户,集中安置了4户孤残人员。同时,村里还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重建,恢复改造村道4公里,新建水泥路7公里、连户路3.2公里:维修加固山坪塘3口,蓄水能力达到11万平方米,解决168户60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离开马口村的时候,再回望这个充满重生希望的小山村,对村口的两排大标语有了全新的理解: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中崛起。
  
  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
  
  沿着曲折回环的山路赶往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一路颇费了些周折。附近一带地表是一种黏性很大的绛紫色泥土,正赶上前几天下雨,泥巴粘在鞋上,甩都甩不掉。光明村地处丘陵深处,很多山路坡度都在45度以上,汽车开起来极其费力。一次次颠簸、熄火和急转弯过后,眼前终于一亮——一排排白墙红瓦的二层小楼出现在青山环抱之中,犹如碧玉中的红玛瑙。
  这是光明村新建的一批集中安置房。二层的小洋楼粉墙朱瓦,尖尖的屋顶略带欧式风情,每一栋都是相同的式样、相同的颜色、相同的格局。几个月后,一百多户在地震中房屋损毁的村民就能住进去了。
  在“5·12”大地震发生前,就连村支书陈加安也从未去过比成都更大的城市,现在,光明村连上岁数的老人嘴里都时不时会冒出联合国、台湾慈济会这样的新鲜名词。地震过后,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内的国内外爱心机构向这个贫困边远的小村庄伸出了援手。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的外国人友善地站在自己面前,让世居大山深处的光明村村民感到无比新奇。地震撕裂了大地,却跨越了大洋,让这个被群山封闭的小山村,看到了千万里之外的世界。
  在一间简陋的草棚中,记者见到了村民周建林。“5·12”大地震发生后,这个小伙子就是在这间低矮、昏暗的草棚中迎娶回自己心爱的姑娘。只要有空,周建林就会站在草房门口端详几十米外新盖起来的楼房。几个月后,周建林就要带着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搬到新楼房住了。虽然对这间住了1年的草棚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只要想起以后住在小洋楼中的生活,兴奋、喜悦的光芒就会闪跃在周建林的双眸。
  村支书陈加安告诉记者,这批集中安置房是德阳市建设局统一设计的,每套格局完全一样。楼上楼下两层,分别有客厅、卧室和卫生间,将来即使儿子娶媳妇、兄弟分家,上下两层分开住同样方便。
  经历了噩梦般的“5·12”大地震,村民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加上出资捐建安置房的台湾慈济会对工程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世世代代靠乡亲邻里帮忙就能脱坯、砍椽把房子建起来的光明村村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规范化施工。所有的集中安置房都是按照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标准设计建造的,构造柱框架结构,带有蜂窝眼的砌块,灌注水泥后异常坚固。建设这批集中安置房的施工队是由镇里统一找的,按照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在9支施工队伍中选定3支。
  陈家安告诉记者,集中建设安置房便于以后集中修建基础设施,包括入户路、饮水设施、地下管道等等。等这些配套设施都建好了,祖祖辈辈住泥巴房子走泥巴路的光明村村民,就能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了。
  “当了这么多年村支书,眼见村里的姑娘纷纷嫁到外村,精壮小伙子外出打工不愿意回来,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楼房盖起来了,水泥路修起来了,原来从村里搬出去的人有的已经后悔了,跟我说,‘陈书记,还让我们搬回 村吧’。嘿嘿,现在想搬回来可难喽!”陈加安的神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陈加安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他盘算着,等村里的住房重建完成后,要鼓励村民规模化种植绿色蔬菜。虽然这个土地贫瘠的小村没有太多资源可供开发,但青山绿水和干净的空气是上天的恩赐,这恰恰也是城里人最缺少的。等村里的水泥路全部修起来后,运输车进出光明村方便了,在这种健康、自然的环境里种出来的蔬菜,肯定不愁没有销路。
  从绵阳市游仙区自蝉乡搭乘“摩的”到三台县塔山镇迎丰村,40多分钟的路程全部是二级公路和平坦的水泥路。在交通状况普遍较差的丘陵山区,迎丰村的道路状况着实给记者~个不小的惊喜。
  在“5·12”大地震中,迎丰村80%的村民受到了严重损失。全村454户村民,有146户因灾返贫,36户村民无房可住,大片的果园、农田被毁。因为要重建家园,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不得不返回家中进行房屋重建,家庭收入大大减少了。对这个原本就属于省级贫困村的小山村来说,地震不仅震垮了房屋、震坏了道路,在村民心中留下恐惧的阴影,更给村里原本就脆弱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一年过去了,走进现在的迎丰村,感受最强烈的是复苏的生机。重建家园不能全靠外界的帮扶。在过去的一年中,迎丰村不仅在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部门、机构的援助下逐步重建了房屋、道路,一点点恢复正常生活,而且修复了塘埂、新建了放水渠、补种了果树苗木、重建了养殖圈舍,一点点恢复了正常的生产。
  一进迎丰村就看到一片绿意盎然的果园,繁茂的桃树间杂着刚刚补种的树苗。村里的文书告诉记者,在“5·12”大地震中,村里的农田和果园也大面积受损。目前,200亩受损的果园已补种了150亩,大概3年之后,这些补栽的树苗就挂果了,水果产量基本能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不仅如此,村里还新发展核桃园200亩,种植油菜140亩,种植海椒60亩,直接为群众创收142万元,对灾后经济重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地震发生后,村民积极实施生产自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迎风村投入298080元,为贫困户提供鹅苗32400只,并对农户进行了养殖技术培训,实行统一消毒、统一防疫。技术员定时到场指导、统一协调销售,直接为群众创收90余万元。目前,全村已出售商品家禽10万余只,存栏5万余只,使产业恢复稳步向前发展。
  在村民李会琼家的养兔场里,改建后的兔舍中,几百只兔子欢蹦乱跳、长势喜人。“5·12”地震发生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资金支持下,李会琼不仅改造兔舍500平方米,还增补兔苗350对,使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李会琼家的兔场创收5万余元,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还带动了村里其他贫困户的生产发展。
  迄今为止,迎丰村已基本完成了水利设施的整治,投入资金13.5万元,对1.5公里的沟渠、5口山坪塘、1座石埝进行了修复,保证了全村的生活、生产用水供应。此外,迎丰村还投入资金132.6万元,恢复重建村、社道路12.6公里,确保了全村道路通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不仅如此,迎丰村还恢复重建了40平方米的乡村卫生室和12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动和倡导下,迎丰村也开始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村里出台了一项政策,建设沼气池的家庭,每户补贴500元,目前全村已建成40口沼气池。
  在“5·12”大地震中,迎丰村倒塌房屋180间,严重损坏房屋730间,村民损失惨重。经过一年的重建,一度因失去家园悲观绝望的村民,也一点点重树起生活的信心。在“5·12”地震中,村民卫中平家的房屋倒塌了3间。卫中平的母亲常年患病,家庭经济窘迫,房屋重建困难极大,全家人的居住问题一下把卫中平难倒了。
  了解了卫中平家的实际状况后,村干部帮卫中平买回4万块红砖、3吨水泥,又在信用社协调贷款2万元,提供村级互助资金贷款5000元。2008年12月底,卫中平一家盖起了140平方米的永久性住房。搬进宽敞、牢固的新房,卫中平心中充满感激。
  重建家园是关乎每位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和项目实施,自愿服从规划建设,配合项目实施,积极投劳投资,大力发展农房自建。“5·12”地震发生后,迎丰村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款在内的四百多万元援助资金,村民自筹资金1100多万元,通过资金打捆、分项使用,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了恢复重建的水平和质量。
  
  绵阳市梓潼县马鸣乡金燕村
  
  每到达一个村子之前,“路”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最生动也是最先人为主的。
  绵阳市梓潼县马鸣乡金燕村紧邻108国道梓演段。虽然108国道这一路段已被大车轧得“皮开肉绽”,柏油路面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泥坑,但在附近的村庄中,金燕村地理位置已算得上优越的了。
  一进村,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如同一根轻盈的飘带,带着弧度贯穿几个社。在这根飘带两边,交错着泥墙黑瓦片的老房子和尚未完工的砖瓦房。刚刚下过雨,水泥路的优越性一下显现出来了。双脚可以从陷进去就拔不出的泥巴路中解放出来,光这一点,就让邻村的人羡慕不已。
  马鸣乡地处“5·12”地震波及区,地震导致全乡房屋严重损毁,基础设施严重破坏,金燕村也未能幸免。在“5·12”地震中,金燕村259户村民的住房倒塌或严重损毁,沟渠、山坪塘、道路和畜禽圈舍也严重受损。危难之时,扶贫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时向村民伸出援手,帮助金燕村村民建房、修路、完善基础设施。
  由于前段时间建材价格急剧飙升,供应也十分紧张,村里很多居民房屋重建遇到了困难,不得不中止施工。如今,很多村民开始重新开工建设新房。因为建的是自家房子,村民的热情十分高涨。记者看到,一户村民在拖拉机上装上小型起重机械,用来吊装预制板。主人告诉记者,这部机械是自己花几千元购买的,自家用完之后,还可以租借给其他乡邻用。
  在废弃的村小学旁边,一间小小的乡村卫生室在“5·12”地震过后悄然建了起来。虽然面积不大,但这间卫生室居然还是“中西合璧”型的。除了一些常见的西药,卫生室里还立着一排整齐的药橱,一个个小抽屉上标着一味味中药的名字。过去,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大病小灾都要到几公里以外的镇卫生院,如今,一些常见的小病,在村里就可以解决了。
  村民告诉记者,在联合国资金的扶持下,村里重修了几口水井和蓄水池,部分村民受损的猪圈、鸡舍、沼气池也得以修复。跨越国界的爱心暖流,让这个丘陵腹地的小山村获得了重生的力量。
  外界的援助毕竟是有限的,对金燕村村民来说,重建家园的路还很漫 长。得知记者的身份后,很多村民围在记者旁边,纷纷向记者诉说现在的难处。对那些房屋损毁严重、经济条件又差的村民来说,资金问题依然是最大的障碍。
  “5·12”大地震让村里的地下水位下沉,如今,很多供村民饮水的井干涸了。60多岁的白志群老人和80多岁的杨秀英老人从前共用一口深水井,如今,井干了,两个空巢老人只能每天步履蹒跚地到几百米外取河水用。白志群老人指给记者看一栋刚修好的毛坯砖房,告诉记者,那是自己大儿子新修的房子。因为盖房子借了几万块钱贷款,新房盖起来没住一天,儿子全家就全出去打工赚钱还贷款了。
  
  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清和村
  
  一排排整齐、漂亮的集中安置房,红色的屋顶,淡粉色的墙砖,天蓝色的遮阳罩,再搭配上周围绿茵茵的水稻田,这个名叫“清和”的村子恰如一首田园牧歌,清韵悠长、和谐悦耳。
  清和村是一个有1254户农民的大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一年之前,“5·12”地震导致全村4221间民房倒塌,6209间民房受损成为危房,20000多米沟渠失修,10000多米机耕道严重受损,抽水机房倒塌15座,抽水设备损坏14台(套)……房屋倾塌,农田被毁,清和村村民的生活、生产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然而,一年之后,在全国人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清和村已集中重建了23个村民聚居点,重建新房993户,是记者此行所见到重建规模最大的村庄。
  由于几个月前出现了建材紧缺、价格上涨的现象,很多村民还没有完成最后的装修工作,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贴墙砖、修门楼、做箱柜。建的是自己家的新房子,虽然累,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
  在村民李仁峰家中,记者看到,新房子已基本装修停当:光洁的地板砖,雪白的墙壁,漂亮的木门,宽大的沙发……提起这座新房子,李仁峰的老伴脸就笑得如同一朵菊花。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上厕所连门都不用出,而且没有那股呛人的味道。
  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起了一座村级活动室,一套远程教育设备。虽然地震让这个小山村受到了巨大的创痛,但也给了这个小村一次蜕变式的新生。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的包围中,村里的很多老人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同这些老人交流,必须要由村里的文书作翻译。这些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可是,地震不仅让他们和全国人民的心紧紧牵系在一起,也在他们与大洋彼岸、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之间架起了爱的桥梁。在“5·12”大地震发生后,积极援助中国进行灾后重建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清和村提供了一笔重建资金,专用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养殖圈舍重建、支持妇女儿童灾后重建家园等。
  就在新盖起的集中安置房附近,记者看到还有不少屋顶坍塌、墙壁倾倒的泥瓦房。这些房子在“5·12”大地震中顷刻化为断壁残垣,已完全不能居住了。如今,这些房子昔日的主人已在其他地方建起了新家。村支书王瑞生告诉记者,这些已经彻底垮塌的房子,今后将被拆除、清理干净,最后再复垦成耕地。“‘5·12’大地震过后,村里虽然新建了不少民房,但耕地面积绝对不能减少。”
  与很多村子不同,清和村最气派的房子不是村委会办公室。相反,在一片新房子中,一个最破旧、最简陋的小院恰恰是清和村村委会所在地。虽然扶贫办、红十字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给清和村的重建援助资金加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一年来,民房重建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是村里的当务之急,同样在地震中受损的村委会办公室至今没有顾得上重建。
  在村委会斑驳的土墙上,一个抗震救灾款物监督管理使用公示栏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不仅要详细公示村里各项救灾物资的用途去处,还张贴着中央、省里和市里有关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规定,以及各级纪检、监督机关的热线电话,村民一旦发现挪用、违反国家政策使用抗震救灾资金的情况,可以随时向上级举报。经历了这次地震,虽然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惊悸、恐惧和悲伤的影子,但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
  王瑞生告诉记者,等民房重建工作完成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集中整治村庄环境。新建的安置房下面都设计有下水管道,家庭用的污水可以通过地下管道汇入村里统一的污水管,再统一净化处理。不仅如此,村里还建了垃圾收集站,今后,村民的生活垃圾要统一运到20多公里外的垃圾处理站。王瑞生踌躇满志地向记者介绍清和村的建设远景:不光要让村民住上新房子,村里大大小小的街道两侧,将来都要种上树木、花草。地面没有污水,路边没有垃圾,要让清和村的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绵阳市游仙区白蝉乡陡嘴子村
  
  绵阳市游仙区自蝉乡陡嘴子村。在地图上看到这个村名的时候,心里一阵打怵——不消说,要抵达这个既陡且险的地方不会太容易。没想到,实际情况比记者预想得好得多——虽然不通汽车,但从白蝉乡坐摩托车过来,一路相当好走,路面全部硬化过,曲折但却平坦。
  通往陡嘴子村的水泥路是在“5·12”地震后新修的。在扶贫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的援助下,这个陡然悬在山嘴上的小村,重修了村道2.5公里,社道3.3公里,进村的路一下通畅了很多,仿佛一下拉近了这个小村和大干世界之间的距离。
  陡嘴子村虽然仅有239户村民,却有贫困户26户,五保户7户,低保户37户,属于全国贫困村,弱势群体比例高,重建难度极大。地震发生后,政府给房屋受损的村民发放了补贴:三口以下的家庭,每户补贴16000元;四五口的家庭,每户补贴19000元:六口以上的家庭,每户补贴22000元。再加上信用社的贷款,有一点儿经济基础的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已经建起了坚固、漂亮的新房子。
  村民魏玉兰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晾着金灿灿的麦子。气派的楼房正对院门,左侧是厨房和储物间,右侧是厕所、猪舍、沼气池,全都是按标准施工图建造的,不仅规范,而且卫生。在新盖的小楼里,魏玉兰热情地领我们参观开阔的大厅和宽敞的卧室,并向记者描述一年前那,惊魂的一瞬间。“大难不死,现在享了后福。”如今的生活,在魏玉兰看来,真的是又一番天地了。说起自家新盖的房子,魏玉兰就抑制不住兴奋,告诉记者,新房子抗8级地震没问题,住着心里踏实。出门的时候,记者发现,二层小楼的门前悬挂着一块质量监督公示牌,上面明明白白地标着施工人员的姓名、资质证书编号、联系方式和监督管理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标明监督人员须严格监督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村主任邓大伟告诉记者,村里重建的民房基本都是按照抗8级地震的标准设计的,有专人负责监督设计标准执行情况,新建的房子要经过专业人士把关。
  有经济能力的村民自力更生重建房屋,经济困难的村民也没被遗忘。贺光兵和妻子都是残疾人,无法外出打工,干农活儿也很吃力,一直靠政府的救济生活,家里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在“5·12”大地震中,贺光兵家低矮破旧的老房子不堪摇晃,彻底被毁。人没受伤虽是万幸,但重建房子却让两口子犯了难。没想到,就在贺光兵和妻子一筹莫展的时候,政府却主动买料请人,帮他们建起了新房子。新房子厅、堂、厨、卫、室一应俱全,住进去那天,贺光兵感觉自己像做了一个起伏跌宕的梦,经历一场惊天的劫难,又住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砖瓦房。贫困户丁全金孤身一人,政府也为她建了崭新的砖瓦房,卧室、客厅、厕所、厨房一样儿都不少。
  村中有一座砖窑。邓大伟告诉记者,这座砖窑几年前废弃了,但在“5·12”地震发生后,由于灾区出现了建材供应紧张的状况,红砖价格飙升且供不应求,这座砖窑重新恢复了生产。在红砖价格到达最高位的时候,从外地买高价砖要6角钱一块,可在陡嘴子村,仍然控制在4角多。
  新建和重修的沟渠如同纵横交错的动脉,输送着生命的给养,滋润着这个小山村。村主任邓大伟告诉记者,村里修了水渠4.5公里,毛渠3公里,低湿田排水沟3公里,还修复、加固了多口堰平塘,大部分村民的饮水和大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陡嘴子村最主要的农业经济是蚕桑,村里随处可见鲜嫩肥厚的桑叶。看到这些蓬勃的叶子,如同看到了陡嘴子村重建重生的希望。
其他文献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面对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科学的发展观,在加强法制,完善标准,加快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高屋建瓴部署了防灾减灾具体工作方向和内容,以提高城乡建
期刊
今年5月份,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马克?罗斯科1961年的画作“Orange, Red, Yellow”《橙,红,黄》 以8688万美元(约5.47亿人民币)成交,远远超过3500万到4500万美元的估价,刷新了罗斯科的拍卖纪录。这件描绘日落颜色的作品就此创下了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它打破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在2008年创造的8630万美元的当代艺术拍卖纪录,也打破了罗斯科之前作品《白色
期刊
大量使用空调不但耗费电力,而且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专家指出,夏季通过合理装饰装修也可以达到降温节能的目的。  中国室内装饰办公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主任宋广生列举了5种做法,可以在不开和少开空调的情况下,让室内变得更凉快。    灯光:更换低瓦数的冷光节能灯    夏季白天比较长,阳光充足,如果室内灯光太亮,特别是一些家庭选择了暖光灯,会使人感觉室内比较热。可以在保证阅读必需亮度的前提下,使用局部照明
期刊
尊老敬老、忠于国家的孝文化,一直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在《周书’中,就载有殷王小乙死后,儿子武丁为其守丧三年的故事。实际上,在古代,“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统治阶级维系本宗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大孝至孝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其中,以德阳市孝泉镇姜氏“一门三孝”的故事最具代表性。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孝感天下
期刊
解释房屋“住改商”纠纷    当前,因房屋“住改商”引发的纠纷较多,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进一步作出规定,对审判工作予以指导。  “住改商”现象之所以会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其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有房可居”,而是越来越注重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品质,安宁、安全、舒适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公众居住需求层次发
期刊
历时一个月的Me汇美尚康璨个人艺术展成功举办,更受到来自各界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在众多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主办方特别做了延期十天的加时展。2012年7月25日,本次艺术展在“以‘独’的名义开始,以‘众’的名义结束—Me汇美尚康璨个人艺术展闭幕酒会”中圆满谢幕。  100名爱艺术爱生活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应《中华民居?重庆》杂志之约相聚在闭幕酒会现场,一起分享作为独生子女的爱艺术爱生活之感。出人意料的是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造成大批建筑物倒塌以及大量人员伤亡,甚至导致城市瘫痪,而且震后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有害物质扩散等,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危害也极大。据统计,1900年以前我国记录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近200次,其中8级以上的8次,7.0~7.9级的近32次。20世纪以来,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统计,我国已发生6级以上强震700多次,其中7.0~7.9级的近100次,8级
期刊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本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减灾白皮书的发表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决心,也让全世界人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所作的努力。自从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国家民政部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民政
期刊
同济大学教授束昱,58岁,现任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曾任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地下空间研究室主任,多年来致力推动我国地下空间科学发展。参与“世博轴防灾疏散诱导及应急照明系统”“世博地下空间阳光导入系统技术研究”等多个世博专项课题,著有《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手册》《国内外地下空间灾害实例》等书。他近日考察日本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结合自己援建四川的经历,特别强调
期刊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儒家的思想传承了幾千年,至今任然可以作为现代人得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