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医生”,关心背后当心有圈套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医生”成患者就医新选择


  现年30岁的吴倩是一所高校的博士后,工作忙,几乎没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遇到个头疼脑热就特别麻烦。至今她还记得两年前的一次看病经历。
  那天吴倩下班回家,上楼时不小心崴了脚,疼得无法行走,不得不请假去看医生。项目负责人一听她要请假,十分不悦,因为项目正处于攻关阶段,本来就缺人手。可吴倩确实走不了路上不了班,负责人无奈,极不情愿地准了她半天假。吴倩在男友帮助下去了医院,托人挂了号,但因患者太多,他们等到中午才轮到叫号。医生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就给她开了检查单,让她先做核磁检查。吴倩随即来到放射科,工作人员在她的检查单上标了个号,对她说:“你的号估计要排到明天下午。不过,明天上午你可以来看看,快的话说不定能轮到。”吴倩第二天在医院候了一整天,才做了检查,但因再次打电话请假,被项目负责人一通斥责。更让她难过的是,项目负责人明确告诉她,项目奖金扣发10%。
  这次看病经历让吴倩对医院产生了恐惧,再也没去医院看过病,感觉不舒服就在网上百度一下,自会有做医生的热心网友提供各种帮助;如果是个性化的不适,或者想对病情有个详细了解,她就上专业的医疗网站,找专家的网上解答区或微博、微信等寻求解决办法。渐渐地,吴倩尝到了网上问诊的甜头,特别是生了孩子以后,她更是成了网络医疗的忠实粉丝,只要孩子有异常,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网找专家咨询,然后根据专业的指导做相应的处理,效果往往都很不错。
  无疑,网络医疗的兴起,让很多人从中受益,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吴倩一样幸运。机关干部老徐在网上问诊时,就遇上了糟心事。
  老徐人到中年,并不是喜欢赶时髦钟情网络医疗,而是遇上了难以启齿的问题,不好意思去医院,才选择了网上问诊。
  那是一年前,老徐出差时在酒店浴缸泡了个澡,第二天就感觉下身瘙痒,阴囊上还起了好多小疙瘩。他以为染上了性病,十分担心跟妻子说不清楚。因此,出差结束后,他一方面向妻子隐瞒病情,一方面积极治疗。因为不好意思去医院,他选择了网上问诊。一位自称男性专科医生的黄大夫询问了他的病情后,对他说:“根据你的描述,你这是感染了HPV,就是我们常说的尖锐湿疣。这是一种传染性性病,得赶紧治。我建议你明天来我们医院做个细胞学检查。”老徐有些迟疑,他连普通医院都不敢去,哪敢去这种专科医院?万一遇到熟人可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黄大夫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说:“你不想来检查也行,你的病情我有把握,可以先给你开些药你用用,保证药到病除。”就这样,对方给老徐开了处方,老徐通过支付宝付费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快递送来的药品。
  可是,连续用了三天药,不但没能药到病除,老徐的病情反而更加严重。更不幸的是,妻子无意中发现了他在用药,追问是怎么回事。见瞒不住了,老徐只好如实相告。好在妻子通情达理,相信了他,并立即陪他到正规医院就诊。经专业检查,医生诊断老徐患的是真菌性阴囊炎。老徐这才意识到,自己在网上遇到的可能是假医生。


关心背后可能有圈套


  随着网络医疗的兴起,如今常规医院已不再是人们看病的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患者会通过网络向在线专家或网络医生咨询。大病上医院、小病问“度娘”成了人们的看病新选择。但网络不是净土,网上除了真正的网络医生,还有冒名的假医生,他们可能是医托、药托,患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上当受骗。
  家庭主妇陈宜30岁出头,有点讳疾忌医,怕去医院检查出大毛病,习惯有什么不适就在网上查查。去年秋,一次平常的网上问诊,却一下子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当时她刚生完孩子,口腔经常溃疡,几乎每月都会发生两三次。她便上网找医生咨询,一个自称“致力于解除患者口腔痛苦”的张医生热情询问她的病情,然后对她进行了详细问诊:“是不是反复性溃疡?是否有肿块出现?有没有白色、鳞状斑块状出现?是否有灼热或干燥感?有没有出血症状?有没有吞咽困难?”对这一系列问题,陈宜除了没有出血症状,其余症状基本都有。“根据你的描述,有可能是患了口腔癌,需要来医院进一步确诊。”张医生给出的结论让陈宜大惊失色。她当即给正在外面送快递的丈夫打电话,哭着说自己得癌症了,吓得丈夫当即在路上急刹车,摩托车险些失控。随即,丈夫赶回家了解情况,只见陈宜呆呆地靠在床头,两眼失神,孩子在旁边哇哇大哭。丈夫要看她的诊断书,她气若游丝地说了一句:“一切都结束了。”
  接下来,陈宜孩子不管,家务不做,连饭也不怎么吃,整天唉声叹气、哭哭啼啼的,还时不时地跟丈夫交代后事。没办法,丈夫只好请假在家照顾她和孩子,并把她父母从乡下请到城里帮忙。尽管一家人都劝陈宜去医院检查确诊,她就是不同意。煎熬了大约一周,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陈宜有天早晨起床后告诉丈夫,她感觉口腔不疼了,舌头上的红肿和白点也不见了——她的口腔溃疡不治而愈!原来她是自己吓自己!气愤之下,陈宜上网找到那位张医生,要求查看他的医师执业证,声称要告他,因为他是骗子!张医生很无辜地说:“我虽然没有执业证,但我并没有骗你呀,我只是帮你初步分析判断,让你到医院进一步确诊,何况我又没收你一分钱,怎么能说我骗你呢?”陈宜无言以对,但她有点想不明白,问对方:“你这么做图什么呀?”对方说,网上像他这种没有执业证的“网医”很多,他们开展网络诊疗是为了练手、攒人气,为日后正式行医做准备。
  类似这种准医生或业余医学爱好者冒充网络医生的现象,當事人主观上虽然没有骗人的想法,但客观上却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轻病重断,给患者造成精神恐慌,陈宜就是一例。反之,若重病轻断,则有可能贻误患者诊治。更有一些所谓的“网络医生”动机不纯,有意欺骗患者,借机获取不义之财。他们打着问诊的名义给一些诊所、民营医院当“医托”,或者直接推销药品或保健品。患者一旦上当,后果很难预料。   30岁出头的女教师小苏结婚三年还没生孩子,原因是哮喘的毛病影响了怀孕。而她染上哮喘跟几年前一次网上问诊遭遇“医托”有关。那时她一个人在北京工作,收入不低。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身体有恙时不愿去医院,习惯在网上咨询后自己买药解决。有一年冬天,她患了感冒,按常规吃了感冒药以后,总是咳嗽不止,于是她上网在一家医疗网站咨询。一位显示性别为女性,身份为“呼吸内科值班大夫、医学博士”的网络医生热情为她解疑。小苏心里有点怀疑:这么年轻的医学博士会在网站做咨询?但李博士的说法很快打消了她的疑问。李博士说,自己博士毕业后独自闯荡北京,做网医的目的是想锻炼自己,同时也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因为她同时在给几家医院做兼职网医,有民营医院,也有公立大医院。李博士还跟小苏聊了自己的北漂经历,其中的艰辛与欣喜让同为北漂的小苏感同身受,尤其两人又是老乡,小苏对李博士的信任度大大增加。两人很快以姐妹相称。最终,在“李姐”指引下,小苏来到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做了胸透、CT、支气管镜和鼻腔镜等多项检查。其间,“李姐”对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偶尔还请她吃饭、喝茶。折腾了半个多月,花了一大笔钱,小苏最终被确诊为咽炎。
  小苏按“李姐”开的方子拿了药,连续吃了三个月,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出现了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再上网联系“李姐”,对方已经不在线。小苏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连忙找到为她检查的那家医疗机构,结果已是人去楼空。经打听得知,那是一家黑体检机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找到他们。而网上那个所谓的李博士,则有可能是职业医托。
  更让小苏后悔的是,她到正规医院检查后被医生告知,她原本只是因为感冒引发气管炎,因治疗不及时,已经被拖延成了哮喘!
  后来,小苏辞职回到家乡,进行了持续的专业治疗。病情虽然基本得到控制,但每逢季节更替就会发作。三年前她结婚成家,两次怀孕后都因哮喘发作不得不用药,担心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她只能忍痛终止妊娠。
  网上遭遇医托除了有可能贻误病情,还有可能危及生命,重庆一名肖姓公务员就是一例。肖先生因感觉腹部隐隐作痛,到网上咨询后被诊断为胃炎。他服用了治胃炎的药后在家休息,没想到疼痛骤然加剧,紧急就医后被医生诊断为阑尾炎,而且已经出现穿孔迹象,差一点就能要了他的命。
  除了被医托诱骗,还有的患者成了网络推销的受害者,所买商品不乏所谓的祖传秘方,更有一些是对身体有害的三无药品,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017年,广东省清远市公安机关就成功侦破了一起“冒充名医、专家,高价销售假保健品”的系列诈骗案。许骗团伙成员假冒“名医、专家”,通过互联网推广营造“权威诊疗”的假象推荐假冒医药产品和保健品,致全国8680余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达2700余万元。许多受害者在被骗钱财时,身体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擦亮眼睛规避“网医”骗局


  网络因为具有虚拟性,患者进行网上医疗咨询或接受医疗服务时,往往见不到网络医生的真面目,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甚至真实身份,患者都无从得知,所以一般无法凭借社会经验判断对方的医术甚至真假。而且,网络医生不像传统医生,有坐诊的医院,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患者可以找医院追责。网络医生只要从网上消失,就能切断与患者的一切联系。因此,网络医疗除了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也有鱼龙混杂、真假莫辨、风险难控等诸多不足。那么,我们是不是因此就要对网络医疗及网络医生敬而远之呢?也不尽然。因为假网络医生干不法勾当时往往有一定套路,只要多加留意,还是能够识别的。
  套路一:使用不確定词汇及诱导消费。诊断时爱用“可能”“疑似”等词汇,并“建议”患者服用某“特效药”或到某指定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大多数网络问诊和咨询,都是在线医生、专家以对话框的形式,与患者一对一交流,他们会要求患者将病症和近期身体状况作简要说明,然后帮患者分析病情。但在告知患者诊断结果时,假医生往往选择“可能”“疑似”等词汇,并“建议”患者服用某特效药或到某指定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以达到推销产品或引导患者到某个指定医院就医的目的。
  套路二:拉大旗作虎皮。一些不法分子冒充网络医生在网上销售药品或所谓的保健品,喜欢冠以“中央”“国家科研机构”“专科病医院”等名头,或号称某某知名医生、某某专家在网上接诊。
  套路三:以低价、优惠等诱惑患者。一些所谓的“网络医生”实则是医托,他们会以优惠、低价等为诱饵引诱患者到其指定医院就诊,比如号称手术费打折,但当患者前去就诊时,会发现除了手术费,还有检查费等其他费用,加起来并不低,但此时患者已进入套路难以脱身。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专家”还会从专业角度对患者诱导、暗示或吓唬,不择手段忽悠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
  套路四:隐私诱导。假的网络医生善于“消费”患者隐私,他们牢牢抓住患者对某些疾病难以启齿的心理,盯着疾病的私密性做文章,打着“在线咨询男科医生”“妇科在线咨询”等幌子,诱导不愿暴露自身隐私的患者上钩。
  尽管“网络医疗”乱象丛生,但对待网络医生不能一棍子打死。“互联网+”时代,如何规避“网医”乱象风险,远离“套路”,合理利用便利的网络医疗,综合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观点,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认识,理性看待。网络时代,患者向网络寻求咨询其实很正常。根据美国一项调查,有35%的美国成年人曾专门用网络尝试弄明白自己或他人是否有身体疾病。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对医疗服务环节的渗透与改变已不可逆转。但是,抛去“网络医生”的真假难辨不说,目前网络医疗自身也存在弊端,患者要一分为二看待网络医疗。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李文建认为,网络问诊虽很方便,但不能代替到医院面诊。他建议,将网上寻医问药视为导医,仅作参考,真正患了病应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第二,擦亮眼睛,正确应对。患者要保持清醒头脑,仔细辨别,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避开可能存在的陷阱,以保障自身人身及财产安全。一是网上问诊时查明医生资质和网站是否经认证。上网做健康咨询时要到卫生部相关网站查询网络医生、专家们是否具备医师资格、有无执业证。留意相关网站是否经过该医生实名认证和授权、由其本人发表观点。二是遇到热心荐药荐医者要多留个心眼。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更不会指引病人到哪个具体医疗机构做治疗。三是对夸大的疗效宣传要提高警惕。网上问诊时,千万不要迷信声称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攻克世界难题的夸大宣传。因为虽然现在的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有很多疑难病仍无法解决,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第三,如遇骗局,及时维权。目前网络问诊因监管难等原因,维权难度虽较大,但患者还是要有维权意识。在与网络医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比如聊天记录、相关票据等,一旦上当受骗,要依据现有法规针对非法行医、无医生资质、无医生证件的网站和个人向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举报、投诉。遇到网络发布不真实信息,或虚构、捏造事实,发布虚假广告的情况,也可向工商部门投诉。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我非常喜欢的博主更新了一篇游记,记录了她和先生5年前春节去日本的旅行.写得非常轻松有趣,但是下面的一众留言和我的关注点一样:rn碰到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做到保持镇定的?换我
期刊
妹妹开了超市,最近资金紧张,正张罗着借钱。回到父母家,我正要提这件事,妹妹偷偷拽我一下,把我拉出屋。她小声对我说:“我借钱的事不要对爸妈说,要不然的话,他们又会动用老本,把存在银行的钱取出来。我这次是暂时借点钱,最多两个月就能还上。现在差不多借够了,别让爸妈跟着操心了。”我点点头说:“爸妈知道你又要借钱,肯定以为你的超市遇到了啥麻烦,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  我和妹妹正说着,母亲走了出来。见我俩
期刊
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这时,我们都希望对方能够道歉,哪怕只是说句“对不起.”然而,这个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有的人无论对错,从不道歉;有的人嘴上说着“
期刊
美国大约有3500万名 3~14岁的孩子参加有组织的青少年活动,很多父母会赋予这些活动很多压力,活动便成了孩子们的任务而不是玩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大约70%的孩子到了15岁之后就
期刊
我很早就接受了一个现实,女儿卡卡不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  她3岁时,早教课上了一年多,每次的活动项目,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顺利通过,只有她迟迟不能完成。6岁时,她跟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学游泳,同是一个教练,第10节课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掌握了蛙泳的要领,开始在泳池里畅游了,卡卡却还在孤零零地练习着换气。后来,她上了小学,上课很认真,每天放学回来就写作业,可她的成绩却从没进过班级的前十名。每次成绩一
期刊
今天,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司长王飞发布了.基于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基础性海洋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污染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
我儿子就读幼儿园中班时,身边的小伙伴们放学后都上兴趣班,家长更关心孩子先学写字还是先学奥数.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妈妈们都觉得孩子要在上小学前写一手好字.有几位爸爸跟
期刊
目的了解舰员对舰艇舱室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为今后改善空气品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海军某舰舰员80名,采用“室内空气品质主观评价调查表”对该舰舰员进行空气品质的
年轻的母亲把两个苹果递给了年幼的儿子,然后,等待儿子把其中一个苹果送给自己.可是儿子接住苹果后,看都没看她一眼,就在每个苹果上咬了一口.rn年轻的母亲非常伤心,正要发火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