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的田螺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螺,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田螺科软体动物,它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我们西乡地处里下河地区,这里地处平原,水网纵横密布,优质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水源形成了田螺生长的最佳地域!在西乡,生长最多的就是圆田螺。
  西乡有“明前吃田螺”的风俗习惯,坊间一直认为清明前为一年中田螺最上品的季节。那是因为,经过大半年和冬藏的养精蓄锐,清明前的田螺多肉少仔,肉质肥而柔软,口感较好!而到了四月后田螺进入产仔期,田螺是体内育仔,过了清明后,田螺体内的螺螺仔壳体变硬,吸收了大量的精华,这时的田螺因供养幼仔,消耗了体力,肉体小而硬,食用时口感就差了许多。
  里下河地区无山而多水,河流广茂,湖塘密布,水质清淡,水生植物丰富,正是田螺优质的生长环境。这里的田螺大多数吸附在水生植物的根茎部,或生活在池塘、湖泊边的石头、木桩和浅滩上。
  田螺在餐桌上的地位,也是风云变幻,几次沉浮,现在的大餐上很少见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可是餐桌上的“主菜”,也是老百姓一年四季最喜爱最能廉价“获得”的美食,更是重要的“肉”类食物来源!
  还记得小时候,西乡的生活条件艰苦,食品短缺,物资匮乏,所有东西都要凭证供应。大多数人一个月也吃不到肉类食品,很多人家都在为填饱肚子而想尽办法。
  城市里的人有工作,拿工资有出路,而农村里的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到三月中旬,里下河地区河道、芦苇荡进入枯水期,原本长在水底的植物根茎都清晰可见,尤其是大片的芦苇荡枯水后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水塘,里面的水也就四五十公分高,一眼就能看到水底。
  那时我还小,姐姐在家里年龄最长。她经常偷偷地和小伙伴们提着竹篮,沿着蜿蜒弯曲的小路去芦苇荡里拾田螺。
  拾田螺是个愉快的事情,但也隐藏危机!由于芦苇荡面积广,土地肥沃,芦苇生长得又高又大,如果对里面情况不熟悉的人进去后经常会迷了路。那些水塘也是深浅不一,还有大蟒蛇出没。每年都能听大人说,谁谁家的小孩丢了,出动大批的人进芦苇荡寻找,几天后在里面找到孩子的尸体。
  我家那时住在现在的盐都区楼王镇射中村,与兴化为邻。因为父亲是学校的校长,我们都随父母亲住在学校里。离学校向西不到一公里,当年可是出了名的芦苇荡,万亩芦苇,沟壑纵横,初春时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微风吹过白浪翻滚,夕阳下群鸟飞舞,美不胜收。
  那年姐姐13岁,爸妈管得严,平时不让她进芦苇荡。她总是借口和小姐妹们一起玩耍,或说去挖野菜,提着竹篮子几个人一蹦一跳,一溜烟儿就不见了踪影。
  芦苇荡里的池塘水浅清透,光着脚下水就可以拾到边上的田螺,有田螺,有河蚌,水里还有小虾,如果运气好了,塘里还有水枯时没来得及游走的贪玩的鱼。而水中央的田螺又大又肥,不能下去拾,很危险,如果是沼泽地那就不得了。所以她们想了一种办法,用一根绳子系在竹篮的把子上,然后用力抛到对面,再轻轻地拉回来,这样一来一去,中间的田螺也就捕到手了。有些小朋友由于拉得过猛,自己的脚底一滑,一屁股坐到了水里,搞得满身都是泥,引得伙伴们哄堂大笑,有些人被逗得直不起腰来。好在弄湿的不是棉衣,在风里吹吹也就干得差不多了,夜色降临前,大伙儿都能提着竹篮满载而归。
  到河里拾田螺,那是要技术的!记得我们家搬到楼范村时(现在的大城头村),四队有个“二黑子”家里很穷,母亲幼时眼睛残疾,不能劳动,他们四兄弟年幼上学,家里没有劳力,就靠他父亲一人挣工分,平日里老是上顿接不上下顿。他的母亲虽然眼睛看不见,但熟知水性,是我们当地出了名的“水鬼”!由于家境贫寒,所以拾水产卖钱已成为他们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开春我们还捂着衣服有点儿凉,二黑的母亲只要天气一好,就提着洗澡桶和竹篮子下水了。
  村中央的朝阳河,是主要行船运输的航线,水面有十几米宽,她水性很好,一个猛子就扎到河心,能半天不浮出水面。那时,只要见她下水拾田螺,岸边总是站着不少忠实的粉丝。只看她把洗澡桶安置在小码头边,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和桶系起来,这样,她在水下拾田螺,漂在水面的木桶就不会流走。她浮上水面后会把在水下用手拾到的河蚌、大田螺放进桶内,就这么一个猛子下去一会儿又浮上来,一拾就能一两个小时。一开始在水面还溜来溜去的木桶,被满满的水产压得漂在水面。当二黑子的母亲把木桶推到岸边时,就会吸引许多路人羡慕的目光,好心的邻居也会帮忙和她一起把木桶里的水产装进麻袋,扶着她上岸。
  西乡对田螺的吃法花样百出,有多种吃法已经在多地流传。这里最为常见的就是炒田螺,而炒田螺又以葱香味、麻辣味和大酱味三种口味最受食客们青睐!
  田螺生长在水里,性寒,有些体寒的朋友吃多了会引起肠胃不舒服,所以,在炒田螺时尽量多用些姜块,料酒或白酒。有些人为了吃起来更过瘾,还会放入花椒、朝天椒或自己磨的红辣椒,一是增加口味,二是可去除田螺的土腥味和用辣椒的火缓解胃寒。
  葱香味的炒田螺为常用的吃法,一般的家常菜,小饭店都会这样炒,这种炒田螺清淡可口,可以最大限度保持田螺原有的鲜味,由于口味偏淡,就是贪吃多一点儿也不至于餐后需要大量喝水解渴。
  麻辣味的炒法,就是在葱香味的基础上加入了辣椒。先要把晒干的朝天椒切细,在锅里倒入少许油,等油热后放入葱花、姜末、辣椒碎,洗净的蒜头也可以放几个,在油锅里炒出香味,倒入剪好的田螺,翻炒几许,加入料酒、白糖、生抽、食盐,再加适量水,水漫过田螺面就行,大火煮开,这时就要开锅盖收汤了。这里特别强调下,煮熟开锅后千万不要再盖上,这样田螺肉才好吸出来。
  而大酱味的炒法也是当时西乡人最常见的。由于掙工分的年代家里基本没有钱,买不起生抽,大多数人家会在夏天用黄豆,闷酱黄(做酱油时把黄豆煮熟后拌上面粉,放在竹叶上发酵,捂到黄豆上长出又细又长的黄颜色菌丝)自己做大豆酱,泡制后上面的清水部分就是优质的生抽,下面的豆瓣部分就是豆瓣酱。用豆瓣酱代替辣味炒法里的生抽,其他用料基本相同,这种炒田螺出锅后味重色香,虽然看上去不是很清爽,但是加了豆瓣酱炒出来的田螺,更能调出田螺的鲜味!这种炒田螺起锅时就香味诱人,让人直流口水!
  很多地方的人都不太会吃田螺。西乡的田螺,壳又硬又圆,用筷子夹的力道要非常精准,你用力大了会从筷子头滑掉,用力小了又夹不上来。
  我们家里要算母亲最喜欢吃田螺,她用筷子夹田螺,又准又快,用嘴吸的力道也正好。田螺炒熟以后,鲜美的肉大多被盖在田螺厣子下面,如果你吸田螺力太大,厣子吸到气管口可不是好玩的事情,会出人命的!所以吃田螺时,大人通常是不让小孩子自己吸。
  每到吃田螺,我就坐在母亲旁边,一开始还比较“英雄”,筷子夹不起来,自己用手拿了几个,可怎么样也吸不出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一个接一个地吸得飞快,后来索性等母亲把肉吸出来,在炒田螺的汤汁里蘸蘸,放到我的碗里,我就会很满足美滋滋地和着饭吞下去!
  记得那时候,有三位从上海下放到西乡射中村卫生室的知青,和父母亲交往很密,他们经常晚上在一起打牌。卫生室离我家很近,也就二三十米,每当我家里吃午饭,他们经常会端着碗串门到我家来玩儿,尤其知道我们家炒田螺,那是一定要来的(因为母亲炒田螺的手艺特别棒!那个年代就是田螺也不是经常能吃到的)。
  三位叔叔都是上海人,也不会吃田螺。起初他们还学着我的母亲用筷子夹,由于吃得速度太慢,而桌上的田螺分量也不多,后来索性用手直接从盘子里抓田螺吃。最好玩的就是“泥螺螺”,由于剪田螺时,没有仔细检查,漏进来一两个螺壳里没有肉而全是泥的,一嘴吸下去,满嘴的泥沙,那个痛苦样,真是让人笑得无法形容。
  现在又到了清明前,正是吃田螺的好时节,想起当年三位叔叔吃田螺的滑稽样,仍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经过了几十年,那幅画面还清晰地印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
其他文献
用水泥填补鹅卵石  离开河流以后,记忆的  苍白与空洞  曾掙扎、流泪  也曾把一场雨水,误认为  远方的故乡  每当这个时候  耳畔,总会有一个声音响起  像母亲温柔的叮嘱  若没有更好的归宿  就隐忍疼痛,化身一条路的  样子吧  从此,水草鱼群  只在梦里才能亲近
期刊
有零星的雪飄落  赶着羊群的人,身披残冬的寒气  走在山坡下  他和羊儿留在小径上的脚印  别致且鲜活  雪花排铺,柔软了早春和田野  一群飞来的鸟  让呆立的树动了动身子  鸟儿鸣叫着,那清脆的合声  划过天空  也划开了我柔软的内心  我看到,周边温暖的事物正在苏醒
期刊
你要是想一夜暴富,可到九街来找我。  我在这里开有一家奶茶店,从招牌上看是卖冷饮,暗地下却是卖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什么呢?就是你投入一块钱,运气好的话,会有四十九块收入哟。一块和四十九块什么概念你懂吗?如果这都不会算,我只想说,活该一辈子受穷。  开张那天,我不敢搞开业庆典,更不敢叫同学朋友送花篮。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放个屁都不透风的小店太寒碜;再一个是这个高消费时代,那些狐朋狗友买一吊鞭炮来放一
期刊
青藤缠绕的木门  风中瑟瑟低吟  蔓上爬满晶莹的念  向谁倾诉  陈旧的门环  如压扁的圆  像所有渴望美满的事物  却总是不能如愿  栖身命定的河流  痴痴守望  皎洁的月色下  比星星还亮的是往事   观海  银色的浪  鼓漲着海的雄浑  点点帆影  打捞生活梦想  依水而居的楼宇  镀上绚丽色彩  浩荡汪洋的浪花剪开  天地的混沌
期刊
不想说。只要说出,可能就是错  江安河不是汨罗江  谁投河,也不会增加或削弱阴影的暗度  阳光下,有莫名的影子被绑架  成為看客兴奋的刀  在一场不明就里的口水里厮杀  看客的眼泪比河水更廉价  很多时候,他们的情绪比投河者更冲动  把思维和眼睛交给,看到的风  风怎么说,他们也跟着学舌  从不质疑风的真实性  风是否会遮掩,或漏掉一些关键的词
期刊
江长深,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长江文艺》《芳草》《安微文学》《广西文学》《黄河文学》《雪莲》《辽河》《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结集出版《土地》等中短篇小说集三部,有小说,杂文获全国奖项。  回家过年,搭头是我见到的第一人。  那天的雪下得很大,湿盈盈的雪花从昏黄昏黄的天空中飘落,冷峻的白色由远及近,凝固在我眼前。我从热气腾腾的驾驶室走出,两眼经白雪反照,能见的距离很有限
期刊
比南方还南,比遥远还远  有一条线  那是你南行的极限  此时,  我在北方等一场大雪  你在无限的南触摸那条回归的线  白昼很短,夜很漫长  气温一降再降  冬至已把寒冷開启  你回归的脚步  把经纬一再度量  燃烧的激情不曾停歇  当赤道遭遇烈火  北方的春又把我温暖  虽然我离你还很遥远
期刊
将冰封的心事  打开  你会发现  季节总在轮回中重生  压抑了许久  深深吸上一口气  突然明白  重重的铠甲  包裹的是強加的痛  苍白是一种历练  没有围城的世界  注定与快乐无缘  何必期盼总是郁郁葱葱  把心揽在怀里  满世界都是春天的风
期刊
比起父亲的阅历  我只浅尝了他一半的白与黑  今夜,父亲从灯下走过  他的背,是我眼中的地平线  头顶上是他走过的  最光亮的部分,如一盏灯  对应着大地的隐影  多像在岁月中匍匐的人  一生都站在  這尘世的渡口,若明若暗
期刊
下地的麦粒,与归仓的稻谷  匆匆辞行。青葱的岁月,酝酿  又一次的啟程  赶在雪来之前  将温暖包裹。尽力拒绝  世界渐浓的凉意  交子之时,所有的事物  都在筹备一场归乡的迁徙  不知,我是否例外  透过秃枝桠斑驳的窗前月  我总觉得,那是母亲盼我的眼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