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因素决定香港的未来发展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香港还仅仅是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荒凉渔村。经过100多年的风雨洗礼, 今天的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的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又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购物佳地。
  对于香港经济成功发展的根由,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
  就制度因素,香港实行的自由港政策,促进了香港的发展。
  就机遇因素,香港很好地利用了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机遇以及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结构转向重工 业的机遇,发展了自己的转口贸易、轻纺工业和航运业。
  


  就大陆因素,1949年大陆有大量专业人才及5亿多美元的资金、设备输港,其后又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市场。
  笔者认为,制度因素、机遇因素、大陆因素是香港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推动这诸多因素起作用的,是不容忽视的人才因素。因为制度、机遇等外在因素本身并不会创造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参与。目前,香港的众多行业拥有大批训练有素、国际化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这是支撑香港得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资讯中心、旅游胜地的基本要素。
  香港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通过在职培训培养人才以及社会各行业选才、用才的成熟制度。由于该内容不属于本主题范围,故在此省略不表。
  
  一
  
  本文旨在简析香港政府引进人才的政策以及实施效果。
  笔者通过调研认为,香港在努力培养、培训、使用本地人才的同时,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积聚、兼收包容海内外的各类人才是它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香港政府在近几十年中,对待引进海外人才经历了从“基本放任不管的守夜人”,到“被动服务的监管人”,再到“主动出招的责任者”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1.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只当守夜人
  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的30多年间,是香港周边地区发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其间,多次发生大规模的资金、流民(也包括大批人才)流入香港事件。这一方面增加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的社会压力,却又为香港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资金、廉价的劳动力和人才。
  此外,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利用有利的国际机遇,使经济高速发展。从1971年到1980年,香港GDP的总量平均年增长率为9.7%,被世界喻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香港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没有颁布过任何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法规,对入境就业人员的管理法规只有《劳动雇佣条例》和《入境条例》。而那个时期,香港经济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而需要大批人才之时。毋庸置疑,那些年代香港除了本地培养、培训的人才外,也吸收了大批海内外人才。
  香港政府当时采取的这种“无为而治”的做法,根源在于其奉行的是源自亚当·斯密理论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即政府只制定“游戏规则”(如劳动雇佣条例、入境条例),是社会的“守夜人”,而不去具体干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用人制度。
  平心而论,在游戏规则制定明确并实施得当的情况下,这种不干预政策对工商企业、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正向保护、推动作用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当时的港英政府放弃了自身的政策引导及主动服务的职能,或者说在这方面压根就没有任何责任意识。
  
  2.上世纪90年代:被动服务的监管人
  香港社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招聘本地及海外人才。香港的公司通常从两个途径招揽人才:一是透过海内外报刊杂志刊登招聘广告;二是委托猎头公司引进人才。为招进急需的海外人才,香港公司往往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金及住房补贴,对有些高层次人才,还要协助解决家属就业及子女在港就学条件。
  如前所述,香港政府多年一贯地作为“守夜人”,只是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条例,对香港公司申请的入境人员条件作审核。其掌握的主要原则是:
  (1)如果公司有空缺职位,雇主必须优先雇用本港人员;
  (2)在无法雇用到本港人员的前提下,应获准输入外地人员。
  应当说,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政府推行的以下“三个计划”在支持香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才体现了一定的服务功能。
  一是1990年5月起推行的“香港新机场及有关工程特别输入劳工计划”,以协助如期完成新机场和各相关工程。这项计划的输入人员配额为1.7万名。至1996年12月,实际输入5288名外籍员工参与机场工程。
  二是1996年2月起推行的“补充劳工计划”。这项计划旨在解决当时香港劳动力(包括技术工人)之不足。
  三是1994年3月起推行的“输入中国(注:当时港英政府所称)专业人才试验计划”。这项计划允许香港公司从内地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但规定输入的专业人才必须是内地36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以补充香港所需的紧缺人才。该计划设定接收名额为1000个,但由于该计划申请手续较复杂,且限制来港工作的内地专业人才不能携家眷,故只推行了3年,共有700余名申请人获得批准,实际接收了602名内地专业人才来港工作。
  
  3.回归后的新举措:主动出招引进世界一流人才
  1999年,回归后的香港特区政府(为叙述上的前后一致性,以下仍称香港政府)又启动了从内地引进人才的“输入内地优才计划”。这个计划完全是应对香港有关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它规定申请人必须持有内地著名院校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且具备在著名公司经证实的工作经验等;与此同时,放宽限制家眷来港条件,规定获准来港工作的“优才”可以携带配偶及21岁以下未婚子女。该计划执行了两年时间,收受500余项申请,共有154名内地“优才”最终获准来港工作。
  有鉴于香港若干行业对内地人才的需求转旺,2001年香港政府又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引进内地专业人才的“新计划”。该计划规定:在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两大领域可不限名额地输入内地人才,但他们必须具备相关的学士学位(即大学本科毕业),如不具备学士学位,必须拥有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香港雇主公司只需证明所输入的内地专业人才“能配合公司的运作需要,以促进公司的竞争力”即可。
  如果说以上作为表明了这一时期香港政府在引进与香港经济发展紧密度极高的内地人才方面的力度渐次加大;那么以下两个新计划的推行,更彰显了香港政府在引进海外资金和招揽世界一流人才、推动香港发展方面的自主作为、主体责任渐次增强。
  其一是2003年10月推出的投资移民计划。该计划适用于所有外国国民。其规定:凡申请获准的人士必须把不少于650万港元投资于香港房地产或金融业。据香港政府入境处公告,截止2007年底,将有1400余人获批准,引进投资达100亿港元,每人平均投资超过700万港元。不言而喻,这些投资将有助于香港的经济发展;而投资者中,不乏高学历者、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这又同时为香港引进了人才。
  其二是2006年6月推出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吸纳世界各地(包括内地)最优秀的人才来港定居。吸纳对象应是已有所成就,并具继续发展潜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该计划列出了相当优惠的条件:对获批准的人士,无须在赴港前先获得香港雇主单位的聘任,并可同时申请其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一同赴港。
  该计划采用“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两套办法甄选申请人,最高得分同为165分。
  前一套办法是根据申请人的前5个范畴(年龄、学历或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文能力、家庭背景)打分。根据评估,年龄介乎30-40岁,拥有2个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及中英文书写和口语能力良好的人士最吃香。
  后一套“成就计分制”是以申请人的成就作为评核基准。申请人若曾获得杰出成就奖项,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级或国际性奖项,以及对某领域某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便可一次性获取满分165分。
  该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已批准世界各地300多名优秀人才来港,尽管远未达到当初制定的每年引进1000名“优才”的目标,但其吸引力、影响力、实效性均不容小觑。君不见,内地“钢琴王子”朗朗、李云迪、影视明星章子怡均已通过该计划而顺利成为“港民”。
  
  二
  
  笔者认为,在研讨、探究香港政府吸引人才政策的同时,对以下相关问题亦值得解析。
  
  1.关于香港引进海外人才的未来趋势问题
  从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在吸收海外人才方面,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正是本地人才同大量外来人才的结合,才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十年香港引进海外人才的趋势看,似乎可以勾画出以下线索:从最初单纯民间雇主行为逐步发展到政府的政策行为;政府部门亦从最初的仅发挥被动监管职能而逐步转为主动服务本港经济;近几年,政府部门更由滞后为雇主服务转变到超前为社会经济发展引进多元化、高层次人才。
  最近,温家宝总理向赴京述职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强调指出:决定香港未来发展,根本还在于人才,在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香港有关部门透露,他们正在检讨业已实施一年半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除加强宣传外,更要求入境处简化审批程序,放宽优秀人才的申请资格,如:可以撤销50岁的年龄限制,5年的工作经历将减至两年,等等。此外,香港政府还拟将允许从香港大专院校毕业的非本港生,在毕业后无条件留港一年找工作(目前,这类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前找到雇佣单位,方可留港)。此举的目的当然在于留住更多人才。
  从“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我们似乎看到了香港政府实施“人才强港”战略的端倪。可以相信,香港政府今后吸引
  海外人才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快,越迈越大。
  
  2.关于香港政府引进人才的内在动力问题
  笔者在同香港人士的探讨中,大致将其归因为以下诸因素:
  其一,引进人才旨在推动香港经济及其他领域的发展。香港的不少有识之士均赞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认为人才最重要,没有人才就万事不能;香港的发展仅靠香港已有的人才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向海外引进各类人才。
  其二,引进世界各国人才,可以优化香港的人口素质。
  其三,从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商业城市的竞争力出发,香港应当云集有关专业中最优秀的人才,以使香港的工商企业得以应用最新的技术、知识、人才经验壮大自己。
  其四,香港作为世界大都市,应当及早改善自身人才队伍结构的失衡状态。因为香港在若干强势行业,如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电讯业、物流业、房地产开发及经营、旅游业、司法服务等领域,具有大量的人才;但是在高科技、体育以及文化、艺术等若干领域,人才明显缺乏,这是亟须改变之处。引进多元化的一流人才,可以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
  
  3.关于引进人才中的学历与能力关系问题
  笔者在探究香港人才政策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香港是一个讲究学历的地方,因此较为进取的本地大学生在毕业后大多要争取“留洋海外”,以取得学位。但是香港在用人制度中,决不搞唯学历。一般工商企业招聘人才更加注重的是应聘人是否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工作经验,是否具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因为这才是从业的更实用的“资本”。例如,时下吃香的香港人才应当拥有的两文三语(两文:中文、英文;三语:广东话、普通话、英语)的书写、会话能力,绝非经院出生的硕士、博士所能专有的,香港大多数人士主要是靠在职进修与工作实践获得该项能力。
  香港社会考量人才的标准,是既重视学历,更重视人的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以及国际视野、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这是香港这个务实的经济社会已经形成的社会共同理念。从以上香港政府历次颁布的引进人才的条例中,都可以看到对申请人的能力规定。
  在香港,谁都不会否认,如霍英东、蒋震、李嘉诚、李兆基、包玉刚等等一大批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大实业家,都是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虽然没有大学文凭,却具有辉煌的实绩和过人的能力,因而受到香港各界广泛的尊重。
  以上诸点,值得内地反思、借鉴。
  笔者曾就本课题向香港专业议会李锦昌博士、香港政府前任统计处长何永煊教授、香港专家库陈志坚经理作咨询,三位先生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素材。特此鸣谢。
其他文献
声宝集团总裁、美籍华人陈盛沺,生长于台湾,是坚持两岸中国人要共同开创中国人新世纪的企业家。自上世纪90年代,陈盛沺就对台湾当局建言,强调台湾不可能自外于中国大陆,两岸的政治家与企业家一定要有时代的使命感,为中国人的未来共同携手前进。  他所带领的声宝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就同祖国大陆展开贸易,90年代初就到祖国大陆投资,20年间,声宝集团在大中国地区的事业领域横跨高新科技产业与消费性电子产业,迄今统
期刊
2008年新年伊始,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国家外国专家局在京召开全国外国专家局长会议,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引智工作,研究部署今后5年引智工作发展思路、任务和2008年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李兵、孙照华、陆明和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期刊
料峭寒冬,街上些许有些冷清,但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实验室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做实验。虽然他们同处一个实验室,但他们却来自不同的生物医药企业。这就是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为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搭建的孵化器平台:各家企业依托医药园的实验设备搞自己的科研。依托医药园,一批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更多希望。    崛起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    
期刊
“我爱你中国……”“好一朵茉莉花……”多么熟悉的中国歌曲,可是细听之下有点不对劲,节拍不准、咬字不清、口齿含糊,这是中国人唱的吗?放声高歌的是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十余名外教们,他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好几个国家。为了能在2007年的全院元旦晚会上有一个出色的表演,唱好中国歌曲大联唱,他们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在外事办人员的大力帮助下,一有空闲时间就操练起来。  从2
期刊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更加紧密联系,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的时代,同时也是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利用投资、并购、联盟、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凸现。在我国,企业不断加强海外融资,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积极引进国际人才和国外先进技术。面对国际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共享合作成果等全球经济一体化行为,企业必须拥有能放眼世界、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企业,具有独到见解、别出心裁的创新型人才,
期刊
Speaking of the Republic of Serbia, Serbian movies, football and art most likely come to the mind of Chinese people. In particular, the interlude of Serbian classic movie Bridge is still sung widely i
期刊
2007年12月25-26日,辽宁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村授牌及启动仪式在盘锦市举行。授牌仪式上,辽宁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赵洪涛宣读了《关于批准设立辽宁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村的通知》,省人事厅副厅长林国军向示范村代表授予了“辽宁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村”标牌,省外专局副局长、引智项目处处长李文岐与引智示范村代表签订了《引智示范村建设目标责任书》。林国军副厅长做了总结讲话并代表辽宁省人事厅对全省引智示范村建设工作
期刊
为促进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的消化、吸收、创新和示范推广,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市人事局、市外国专家局近日作出决定,对在2007年度分别在林业新品种引进、农业产业化推广、汽车内燃机研发、中学生国际课程设置、国际投资与工业转包促进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5家单位授予“重庆市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和“重庆市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2家示范基地为合川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的“巨
期刊
我领导,一个很任性的年轻人。  比如说,他最近喜欢玩黄金。准确来说,他最近迷上了一种叫做“金缮”的技艺。为此,他整整任性了三个星期,当然,最后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更任性的代价。  三个星期前的一个早上,我还坐在办公室刷微博吃早餐的时候,被领导传召了。我叼着半块面包片滚到他面前,等待指示。他问我:“你知道金缮吗?”“不知道,那是什么?”年轻人冷笑一声,拿出一副要碾压我智商的表情跟我
期刊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授予来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该奖自1991年恢复颁奖活动以来到2007年,共有949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  中国政府领导人在每年国庆节期间都要给当年的“友谊奖”获得者颁发奖章。这些“友谊奖”获得者是成千上万来华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代表,他们对促进我国与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人才交流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改善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的宏观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