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周立波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立波1928年离开家乡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来到上海,投身于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周扬、艾思奇等于1937年9月离开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途经西安时,党组织派他与舒群转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线,先后为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与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作翻译,并担任战地记者,走访了晋察翼边区八路军抗日前线。1938年,周立波创作了我国最早反映八路军英勇抗战事迹的报告文学《晋察翼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1938年底至1939年,周立波在沅陵、桂林办报,1939年底,他来到了延安。
  
  在沅陵编辑《抗战日报》
  
  《抗战日报》旧址在沅陵旧城一条很不显眼的老街上。
  这是一座两层楼的木板屋。进院子的那张大门,是很厚的木板做的,与安徽西递、宏村的那种经典的中国明清民居大门一样,八字形,寓意钱财不外流。进院门的上方有一个四方的屋檐,用来遮雨保护大门。一堵土围墙围成一个院落,院子不大,大概只有50来平方米,堆放些不显眼的东西。进门有一个阶矶,阶矶有一米宽左右。堂屋门槛比阶矶约高一尺,要提起脚才能跨进堂屋。堂屋的两边是当时报社办公的场所,楼上是办报人员的卧室。穿过堂屋,走到屋后,便是一条很窄的阶矶,上一个小木楼梯,然后转一个急弯,走在一条不平的有卵石的曲道上,走到曲道尽头,就看见当年办报的印刷厂旧址。印刷厂已拆,不见踪影,剩下一块空坪隙地被邻居栽种蔬菜。实际上印刷厂是建在报社的后山上,用一堵高耸壁立的山土与报社隔离。
  当年,报社人员办公、住宿都在这所房子里。房后小山上有几栋茅房,现已拆除,当年便是印刷厂。
  周立波是1938年农历十月经安化走山路到沅陵,1939年5月离开沅陵到桂林。在沅陵,周立波担任中共沅陵县委宣传委员,还负责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和廖沫沙一起主持编辑《抗战日报》。当时的中共沅陵县委由周立波及书记丁务淳、组织部长陈德明3人组成。
  《抗战日报》是田汉于1938年1月28日即上海抗战6周年纪念日在长沙创刊的,是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纸,在长沙发行半年后被迫休刊。周恩来1938年11月召见周立波,指派他和廖沫沙去沅陵复刊。当年到沅陵去的编辑人员还有作家欧阳山、草明,木刻家张望夫以及周立波的表弟林岳松、妹夫雷夏。周立波在一篇文章中回忆:
  周恩来同志看见我进来,招呼我坐在他旁边的一把椅子上,随即结束了他和那位同志的谈话。那位同志走了以后,他开门见山地对我说道:“派你到沅陵去办报纸,要办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对国民党政府办的事情,凡是有利于抗战的,我们就要赞扬;凡是不利于抗战的,我们就要批评。交给你一部机器,一套铅字,八百块钱。有两位负伤的印刷工人跟你去,他们到那里一面养伤,一面帮助你们建立印刷所。另外还有几个同志跟你去。我们用办事处的汽车送你们走。明天上午你到这里来上车。”
  《抗战日报》于1938年底出报,1939年6月15日被迫停刊,在沅陵发行半年时间。在这半年里,周立波、廖沫沙等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揭露汉奸卖国贼投降反共言行。《抗战日报》曾连续11天全文刊载了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延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抗战日报》不顾国民党特务阻挠,发表了一系列消息、言论宣扬团结抗战,声讨汪精卫叛国投敌。周立波还以记者身份,到湘西采访,写了《湘西行》、《湘西苗民的过去与风俗》、《雾里的湘西》等报告文学、特写、通讯发表。
  《抗战日报》社还办了一个小电影院和一家缝纫厂,以其收入作办报经费。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当年地下党办报的困难。报社人员无工资,生活艰难,还要提防特务的迫害。周立波前妻姚陵华回忆:“当时周立波在沅陵办《抗战日报》时生活相当艰苦。为了生活,我只好将大孩子周建明送到孤儿院,自己到缝纫工厂做缝纫活。周立波生病是新路书店经理彭少彭同志接济他养病,我也用微薄的工钱买点东西给他吃。”
  要特别提到的一位编辑是周立波的妹夫雷夏,他是周立波着意培养的一位年轻革命者。1938年冬,雷夏接到妻兄周立波的来信,便匆匆告别了尚在哺乳的妻子周育英,步行离开益阳,到达沅陵,担任了《抗战日报》副刊编辑。欧阳山、草明、廖沫沙、周立波先后离开沅陵,雷夏、林岳松主编后段的《抗战日报》。1939年6月15日《抗战日报》被迫停刊。在最后一期上,雷夏、林岳松等写文章诉说,气候恶劣,蚊子、臭虫扰人等等,暗喻反动派的种种破坏。妻子周育英将丈夫雷夏定亲时的信物—— 一对手镯变卖,寄钱到沅陵作为他的回家路费。雷夏陪田汉的老母亲等一道坐船回来,途中还险遇岸上国民党军队枪击。到益阳后,雷夏到益阳地下党活动的蔚南女中任教。
  
  在桂林太平街四号编辑《救亡日报》副刊
  
  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这所楼房,从外形看不同于其它楼房,有点特殊,整个门楼像一块大匾。大门的右边挂着叶剑英1983年1月题写的白底红字的长匾: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左边挂着深蓝底白字的长匾: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侧门上方横挂着“万祥坊”牌匾。从侧门进去,就看见长条形的柜台上陈列着当年一些酒坛酒罐。再往里走,是一个小天井,天井三方有房子,一方是围墙。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广州失守后,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日文化中心,扛起了中国抗战文化大旗。皖南事变之前,到桂林的文化界人士有1000多人,进步文化团体多达40来个。其中《救亡日报》以统战面貌出现,实际上是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机关报,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方针和推动抗战文化运动的坚强舆论阵地。
  位于太平路4号的《救亡日报》旧址,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相比,显得幽静、冷落一些。这是一座年代久远显得比较陈旧的一个小院,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有两栋房子。前一栋是木结构两层楼房,后一栋是砖木结构楼房。房子主人姓陈,1938年租给了《救亡日报》社作社址。
  《救亡日报》于1938年5月创办于上海,是上海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沦陷后迁广州,广州沦陷后迁桂林。当时,周恩来、郭沫若向李宗仁、白崇禧做工作后取得合法地位。武汉失守后,1938年10月24日晚,白崇禧、周恩来等撤离汉口去长沙。路过沙市后,白崇禧的汽车抛锚。周恩来邀请白崇禧坐他的车。一路上,周恩来向白崇禧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鼓励白崇禧抗日。白崇禧同意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也同意在桂林恢复《救亡日报》社。经过艰苦的筹备,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出版。报社建立了中共支部,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担任总编辑。
  据夏衍回忆,周恩来指示桂林《救亡日报》要“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办出独特风格来,办成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喜欢看的报纸”。经过编辑同仁共同努力,这张八开版面的报纸吸引了许多文化人投稿。连日本进步文人鹿地亘、池田幸子等也常有文章在这份报纸上发表。报纸日发行量也由最初3000份扩大到一万余份,在江南各省、港澳和南洋一带发挥了鼓励抗日的积极作用。
  据周立波自己回忆,1938年11月上旬,周恩来在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接见周立波,派他和廖沫沙、欧阳山等去沅陵恢复《抗战日报》。1939年4月,周恩来从桂林电告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要周立波来桂林。
  1939年5月,周立波从沅陵经邵阳抵达桂林,与夏衍、艾青、艾芜等一起编辑与《抗战日报》并称为姊妹报的《救亡日报》。11月中旬,张闻天、周扬来电,要周立波去延安工作,他即离桂,与正在南方巡视工作的胡乔木等同路去了延安。
  周立波在桂林太平街4号生活工作了半年时间,主要任务是编辑《救亡日报》副刊《文化岗位》。他写了许多文章,参加救亡文化活动,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报社经费困难。据许觉民回忆,报社人员每月只拿一点生活津贴,没有稿费,每天伙食只是糙米饭和一点蔬菜,生活十分清苦。周立波和艾芜同住在一座楼上,房间门对着房间门。每天晚上,周立波去上夜班,熬更度夜,努力工作。夏天,南方夜晚蚊子叮咬。入冬,南方的晚上不烤火,冷冻难熬,脚冻肿了。白天,还要翻山越岭,外出采访,辛苦倍尝,却从不叫苦。
  1939年的《救亡日报》上,周立波发表的文章有:
  1939年7月14日:《湘西的苗家》;8月20日:译文《为什么莎士比亚为苏联人民所珍爱》;10月30日:为叶紫病逝写下的别具一格的悼文《为叶紫喜》;11月8日:《叹诉与做》(短论,约800字);11月9日:译文《亚美尼亚的绘画》;12月18日《江南敌兵哀语》(短评,约250字)。
  除《为叶紫喜》一文外,其他各篇均未收入《周立波选集》、《周立波文集》。
  在桂林期间,周立波还译完了早在武汉就开始翻译的苏联报告文学集《白海运河》一书,可惜译稿在桂林毁于日寇炸弹,未能出版传世。
  周立波在桂林还参加了两个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
  一是1939年7月4日,桂林文艺界在南京饭店举行聚餐会,商讨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委会事宜。周立波与艾青、艾芜、舒群、田汉、夏衍等被推选为筹备委员。二是叶紫去世后,周立波与在桂林的文化工作者商量了救助叶紫遗孤事宜。11月3日,周立波与夏衍、艾芜、廖沫沙、林林、新波等在《广西日报》、《救亡日报》刊登为援助叶紫先生遗族募捐启事。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政治局势恶化,《救亡日报》被勒令停刊。《救亡日报》办报时间虽不长,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影响是很大的。周立波在桂林太平街4号工作时间虽只有半年,但在他革命文学生涯中却是重要的一段。
  
  在延安窑洞里讲授世界名著
  
  1939年底,周立波从桂林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担任编译处处长、文学系教员,从1940年到1943年3年多时间里讲授《名著选读》。
  周立波夫人林蓝整理编辑了《周立波鲁艺讲稿》。她在校注附记中说:
  延安当年物资极端匮乏。立波同志的这些讲稿,是在那时书籍奇缺,难以找到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是在那时极为珍贵的棉籽油的昏黄闪烁的灯苗下,是在那时视为最高级的各色油光纸上,是在那时鲁艺东山窑洞里的无数寒冷的冬夜与凉爽的夏日写成的。在讲稿上那些细小难辨的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倾注着立波同志为党培养文艺接班人的无尽的赤诚和心血!当时,立波同志讲授的“名著选读”,不仅使文学系的同学为之痴迷,也受到其他各系同学及教职员工的热烈欢迎,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和欣赏写作水平。故此,解放后,工作在全国各条文化战线上的延安鲁艺的老同志,每当回忆起在延安鲁艺度过的可贵的青春岁月时,必然要谈起立波同志的“名著选读”课,都对立波同志怀有深切的尊敬之情。
  当年鲁艺文学系教员主要是3人。周扬教《艺术论》、《新文学运动史》。他讲课不要讲稿,善于雄辩。何其芳教《写作实习》。他根据自己诗歌散文创作经验来讲授,每堂课都点评学员的作业。周立波讲授《名著选读》。除了中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外,大量的是外国名著。
  周立波教的是鲁艺文学系第二期,有12个学员,10名男生、2名女生。男生住在一个窑洞里,女生住在一个平房里。据当年的学员葛洛、陈涌回忆:
  他穿一件破旧的深色呢大衣,戴一副断了一条腿、用绳子系起的近视眼镜,身躯高大瘦削,两颊深陷,可是脸上显现出奕奕的神采,浑身透露朝气。当年他也才三十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立波同志分析起作品来,细致入微,条理清晰,而且娓娓动听,再加上他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在同学中很快便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当年日寇飞机常来轰炸延安。鲁艺文学系课堂设在桥儿沟后山窑洞前坪。讲课过程中经常听到延安城传来的炸弹爆炸声。周立波与学员习以为常,讲的照常讲,听的照常听。
  周立波当年亲手写成的讲课提纲,经过战争年代和“文革”之灾,能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1982年林蓝将这份珍贵的遗稿交徐迟,在《外国文学》杂志分西欧作家与作品、沙俄作家与作品、苏联作家与作品三期刊发。
  周立波鲁艺讲稿共22篇,8万多字。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很深的启发。例如,《不走正路的安德伦》就探讨了几个重要的美学问题。这些美学问题在今天仍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不走正路的安德伦》为苏联涅维洛夫作,曹靖华译,鲁迅序。作者是一个伟大的农民作家,描写动荡中的农民生活的好手。作者所叙的是革命初始,头脑单纯的革命者在乡村里怎样受农民的反对而失败,写得又生动,又诙谐。
  这本中篇小说是翻译家曹靖华1931年在列宁格勒翻译后寄给鲁迅。1931年12月25日鲁迅日记中有记载。曹靖华青年时代留学俄国,深通俄国文字,当时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鲁迅认为曹靖华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切实的翻译者”。鲁迅亲自出资印刷并为此书校阅并作《小引》。
  《不走正路的安德伦》的出版在当时中国文化界引起广泛注意与很大反响。北京左联刊物《文学杂志》刊发了书评,认为这是苏联文学反映农村革命的典范作品,中国左翼作家也要把目光集注于风起云涌的土地革命。上海左联成员聂绀弩、叶紫主编的《中华日报》副刊上也发表书评,认为这部作品响彻着不断改造生活、变革生活的呼声。
  周立波在延安窑洞里把《不走正路的安德伦》作为一部重要作品推介给鲁艺学员。在讲授提纲中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美学理论问题。例如,确定文学的新的主题与新的手法;写出时代的风俗史;表现新旧观念和秩序的矛盾的内容;现实生活是美学的基础,也是笑话与诙谐的源泉;走出个人狭窄的小巷,走到时代广漠的大野,突破知识分子的啾啾唧唧的呻吟,吹起洪亮的军号,等等。
  在当时提出这些美学理论问题,可见周立波理论修养之深。《不走正路的安德伦》对周立波后来创作《暴风骤雨》无疑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1944年2月,周立波调到《解放日报》,担任副刊部副部长。1944年底,周立波参加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担任司令部秘书,转战一万多里。1945年8月,他在湖北宣化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他文献
为了使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工程量有效定价适应公开、公平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根据《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准实施中可能遇到的诸如投标人如何响应招标文件的
【正】 目前,关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标记符号的提法比较混乱。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在编制说明中明确规定“本表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
1976年1月8日,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下半旗致哀,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他们的外交官齐聚在联合国总部的广场上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为何没有这种待遇?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
[目的]研究木醋液对茅苍术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茅苍术生长发育阶段,经叶面喷施和灌根方式给予4种不同浓度的木醋液,调查茅苍术的各种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叶面喷
在湖南省桂东县新坊乡龙溪村的山林中,有一株树龄高达1000岁的古香樟,6人合抱也围不过来。树干底部已成空心,形如防空洞,洞宽2米见方,能摆下一张小桌,可围坐4至6人。树干底部虽已空心,但主干枝叶仍然苍翠繁茂,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然而,外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颗千年古香樟有着一段与中国革命相关联的神奇故事,其树心空洞曾隐藏过伟人毛泽东。  据史料记载,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城关镇中夏街26号,坐北朝南,为庭院式结构,成“U”字型。旧址主体为清代建筑,由东、西、北3栋楼房和前厅(又称南栋)组成。东、西、北3栋楼为两层青砖、木楼、瓦房建筑结构;前厅为单层瓦房,厅前有一块操坪。前厅中段有一圆门,沟通东、西、北3栋楼房,四周有盖着青瓦的围墙。旧址占地面积4084平方米,建筑面积2789平方米。它是1928年朱德、陈毅策划和发动湘南年关暴
文章简单介绍了有关通货膨胀与RPV关系的理论并构建了理论模型;然后估算了中国加权的RPV与不加权的RPV以及通货膨胀率,再构建单变量的GARCH模型将通货膨胀率分解为预期通货膨
【正】 荣文璜同志离开我们至今快一年了。但是在全馆同志们的心目中,他好象仍然与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每天早晨上班,当同志们走进图书馆大院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
通过半薄切片,研究了比克氏棉休眠种子内色素腺体的分布、发育状态.根据色素腺体的发育状态,分为不具分泌腔的色素腺体即“色素腺体原”以及具有分泌腔的色素腺体2种类型.不
近年来,各大高校认识到数据对校园管理的重要价值,大数据产业呈现爆炸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产生了各种各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的平台。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具备基础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