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中的这段话明确阐述了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经历形成猜想、验证猜想、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进行反思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学生都不能完全独立完成,需要教师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数学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数学探究学习的效果。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一、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活动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产生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何形成这种心理氛围,教师在这里起主要作用。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将视角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且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上课伊始就使其心智过程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主动探索规律,发现奥秘。
其次,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探究学习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心智碰撞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成为探究的主人,所以合理组建小组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怎样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长期培养,应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和优化。分好学习小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内成员的优化构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与情感特征等合作基础,同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分工,一定时间后还要互换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和任务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二是小组座位的格局应灵活多样,马蹄形、新月形和圆形等形式穿插运用,便于师生密切的探究活动。
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表达与交流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倡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地想象、猜测、验证、发表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应给每个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学习创造一个有利于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建构他们对数学的理解的机会。应允许学生们彼此用自己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数学概念,教师应肯定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的一切结论,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学生积极实践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适时给予表扬赞许,并通过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上升到理性的、富于创造性的水平上去。学生在交流时心里感到安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通过彼此的数学交流而达成共识,师生双方就会以饱满的热情顺利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二、教师应为学生精心组织良好的探究素材
探究素材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对象,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素材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精心组织“探索素材”是小学生成功探究知识,经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的“捷径”。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担当起探究素材设计者的责任,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与机会。
首先,要从科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选择、组织的素材要体现探究的意图,能够承载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关注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一是素材的选择,教师应努力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并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二是素材的加工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探究活动中的素材是把教材中呈现的静态知识和抽象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观察操作、产生疑惑、提出猜想、得出规律的动态过程,是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对素材的选择与重组,力争表现活动过程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三是素材的组织要做到问题空间的大小得当。如果教师组织的素材致使探究过程比较“顺畅”,学生对得出的结论体验就不深刻,所以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经验,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解决,这样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地研究和讨论。
另外,组织探究素材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准备一些操作材料,教师作为设计者,帮助学生准备操作材料时要注意指导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操作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操作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操作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操作材料,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
三、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并非所学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哪些内容讓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具有主动权,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为使学生自主而又高效的活动,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四、教师应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交流与反思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也存在有的学生不主动参与,或者由于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而导致交流不顺畅的问题,还存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法进行数学化,即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教师需要这些问题做出调控。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引导者,要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点拨、设疑、答疑,既要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又要调控进程,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帮助个别交流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通过激活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激起讨论和交流的美丽涟漪。并根据交流的进展情况随时对问题做出必要的调整,捕捉契机,适当控制,对探究活动实行定向、定量、定质、定序和定势控制。
总之,探究学习是把学生的“学”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教师的“导”是实现学生的“学”的根本保证。教师在实施探究学习时,要重视互动生成,关注主体;更要精心预设,立足主导,尽可能考虑多种方案,主观上穷尽各种所能,只有预设的多维、开放、灵活,才能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一、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活动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产生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何形成这种心理氛围,教师在这里起主要作用。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将视角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且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上课伊始就使其心智过程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主动探索规律,发现奥秘。
其次,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探究学习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心智碰撞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成为探究的主人,所以合理组建小组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怎样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长期培养,应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和优化。分好学习小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内成员的优化构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与情感特征等合作基础,同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分工,一定时间后还要互换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和任务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二是小组座位的格局应灵活多样,马蹄形、新月形和圆形等形式穿插运用,便于师生密切的探究活动。
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表达与交流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倡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地想象、猜测、验证、发表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应给每个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学习创造一个有利于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建构他们对数学的理解的机会。应允许学生们彼此用自己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数学概念,教师应肯定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的一切结论,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学生积极实践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适时给予表扬赞许,并通过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上升到理性的、富于创造性的水平上去。学生在交流时心里感到安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通过彼此的数学交流而达成共识,师生双方就会以饱满的热情顺利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二、教师应为学生精心组织良好的探究素材
探究素材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对象,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素材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精心组织“探索素材”是小学生成功探究知识,经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的“捷径”。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担当起探究素材设计者的责任,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与机会。
首先,要从科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选择、组织的素材要体现探究的意图,能够承载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关注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一是素材的选择,教师应努力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并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二是素材的加工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探究活动中的素材是把教材中呈现的静态知识和抽象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观察操作、产生疑惑、提出猜想、得出规律的动态过程,是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对素材的选择与重组,力争表现活动过程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三是素材的组织要做到问题空间的大小得当。如果教师组织的素材致使探究过程比较“顺畅”,学生对得出的结论体验就不深刻,所以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经验,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解决,这样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地研究和讨论。
另外,组织探究素材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准备一些操作材料,教师作为设计者,帮助学生准备操作材料时要注意指导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操作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操作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操作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操作材料,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
三、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并非所学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哪些内容讓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具有主动权,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为使学生自主而又高效的活动,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四、教师应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交流与反思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也存在有的学生不主动参与,或者由于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而导致交流不顺畅的问题,还存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法进行数学化,即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教师需要这些问题做出调控。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引导者,要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点拨、设疑、答疑,既要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又要调控进程,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帮助个别交流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通过激活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激起讨论和交流的美丽涟漪。并根据交流的进展情况随时对问题做出必要的调整,捕捉契机,适当控制,对探究活动实行定向、定量、定质、定序和定势控制。
总之,探究学习是把学生的“学”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教师的“导”是实现学生的“学”的根本保证。教师在实施探究学习时,要重视互动生成,关注主体;更要精心预设,立足主导,尽可能考虑多种方案,主观上穷尽各种所能,只有预设的多维、开放、灵活,才能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