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策略指导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目标、新教材的出现,给中小学语文教学亮出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的广阔天地,与此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旨在探究研究性学习策略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015-01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创新作用?通过何种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怎样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如何落实“课标”中,“将语文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呢?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拙见,敬请同仁斧正。
  
  1 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
  1.1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习中的认知、发展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感知,以及思维、判断,才能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庖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坚持“少讲多思”原则,实施开放性教学: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需要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需要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思考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我潜在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忽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1.2 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2.1 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中学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1.2.2 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加深思维的层次。
  1.2.3 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2.1 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初学语文课文《勇气》一文中,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两次毫不犹豫的挽救了美国士兵。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在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为什么法国妇女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2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2.3 巧妙引拨,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教育实践的创新。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而努力实践,大胆探索,辛勤耕耘。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
  [2] 肖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J].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 季俊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J].山东教育,2006(1).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其他文献
西夏,是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初,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性的民族封建政权。历史上留下有关这个政权情况的记载不多,而有关各族人民生活的资料记录就更少。
教育战略变革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常加以注意的问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实施变革管理,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教育战略变革的各因素的分析,得出一
随着互联网规模与应用的扩大,网络环境变得复杂,传统的拥塞控制已经不能适应高速网络,FASTTCP因此应运而生。通过仿真实验与传统TCPReno进行对比,发现FASTTCP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但
郑天挺先生在《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一文中指出:清代后妃“选阅之严,与明代委之宦寺,求之市井,而勋臣家禁不入选者迥异。”(《探微集》页六二)还有同志认为明代皇室例不得与勋臣家通婚。这些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还需略作一点补充,即“勋臣家禁不入选”是宣德以后的事,并非有明以来便是如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
北京大学于2009年11月,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招生改革制度,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北大推行这项制度的积极意义、公众对这项制度的疑虑以及由此激发的招
一、法律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主席令第52号)2011年12月31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目的结合医院实际工作,深入研究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形式。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30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任意平均划
构建了一种基于汞离子存在下,银汞齐的形成抑制了三角纳米银被氯离子刻蚀的比色法检测水中汞离子的方法。当汞离子不存在时,由于氯离子的刻蚀,纳米银的形状由三角形纳米盘变
本文旨在结合长庆油区一线生活区域复杂多变的场景,对油田社区网的建设方式进行选择与分析探讨,能够为油田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