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月派的领军人物,徐志摩是白话新诗语言艺术、诗歌体式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展现了不受羁绊的才华与个性,自由灵动的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作:“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构思出人意料,却又不失自然,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完美结合令人惊叹。由此看来,研究徐志摩诗歌中呈现的艺术特色,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和新诗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张俊芳,河南科技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中圖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作为中国新诗界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构思精妙、意境空灵、语言华美、体式多样。他奠定了我国新诗艺术美的基础,笔者将从语言、意象、结构三个方面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做出分析。
一、语言精妙有致
作为一位才情并茂的诗人,徐志摩不断追求语言上的突破,逐渐形成了极富艺术性的语言风格,他也看重口语表达的淳朴自然,处处斟酌,使文字华丽而不做作,简约而不简单。
徐志摩的诗歌用词色彩感极强,常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诗更具有直观性。《残春》中“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读来有种莫名的寒意,这些冷色调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了无尽的悲剧色彩的情绪化世界。将色彩明丽的词汇与情绪相连接,使色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暗示得到集中,这是其诗歌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在追求华美辞藻的同时,他还擅长以口语入诗,来调整诗歌氛围,《残诗》就以口语“怨谁,怨谁”开篇,“赶明儿”“别瞧”“冰分儿”“顶可怜”“人名儿”这些极富北京特色的口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文读来如日常交谈般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另外,徐志摩的诗歌还通过韵脚的调整、音节的抑扬、声调的往复,营造韵味与节奏感。《再别康桥》就是一个典范,前三节和第五节两行一韵,每节一换韵,第五节则跳过第四节和第三节共同压“ao”韵,读来有韵律上的波动与照应,朗朗上口。同时利用叠句营造回环往复的诗情,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循环,使读者的情感深陷其中,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跃然纸上。
二、意象鲜活有情
意象是诗人某一情感或思想的对应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象的诗人,徐志摩无尽的才情和独特的想象全都展露于此,从而使他的诗歌蕴含了丰富而鲜明的美学特征。
白话新诗初期,大多数诗人笔下的意象都是些静态缺乏活力的“死物”。而徐志摩笔下的意象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下变得灵动而鲜活。在《雪花的快乐》中,用不断重复的“飞扬”“消融”赋予“雪花”这一意象以动感的同时也宣泄了是人自身的情感,那在半空中翩翩飞舞的轻柔雪花,在追寻中如此自由,第四节中“粘住”、“贴近”、“消融”三个动词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动态而连贯的画面,似乎能够看到一瓣雪花在寻觅到自己所爱的人后,走近她、拥抱她、融入她的整个过程。另外,诗人还擅长细微动作的捕捉,《沙扬娜拉》里少女的娇羞,《黄鹂》里的展翅,《偶然》中的云影等,无一逃过诗人多情的眼睛,充沛的才情。徐志摩的诗中不仅有动态的意象,还多有意象的空白,这种空白一般总是和描述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一个诗歌意象到另一个诗歌意象的转换,通常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最值得赞叹的是这些意象,不仅有和蔼可亲、众所周知的一面,还有相对陌生、不为大家所知的一面,而这些陌生的诗歌意象和意象群正是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当融入诗歌后在诗情的牵引下,有意识地抛弃现实的实体存在,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结构多变有序
诗歌的结构作为所有意象的组合方式,是支撑意象的框架,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首诗的骨架,它直接影响着全诗的表达效果。
徐志摩的诗歌结构多种多样,比如诗歌中常用的递进式结构,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并列而置,形成一种意象与意象的组合。他儿时创作的《东山小曲》就采用了这一模式,诗中的意象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看羊的”、“小孩们”,到“游山的”、“叫化子”,再到“野鬼们”、四个本身具有张力的意象的递进,既反映了诗人情感的节节攀升又使总体结构有了层次感。另一种常用的结构就是反复,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结构中最为常见的,这种以意象的复沓为主,形成诗歌结构的手段,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石虎胡同七号》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采用大致相同的句法和章法,诗体结构整齐,内容灵活多变。每一节都以“我们的小园庭”起句,通过这一意象的循环往复,为我们描绘了四幅不同的生活剪影,不同的情景统一在同一个大的意象之下,读来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其它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我要寻找一颗明星》等都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以不断加深读者印象,使之产生画面感。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积极提倡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实践和创新,他既拥有着令人无法模仿的“性灵之美”,又敢于打破旧的诗歌格律,追求属于自己的诗歌体式,他对“爱”、“自由”和“美”的一生追求渗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在他营造的诗歌意境中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志摩的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董海峰.徐志摩诗歌创作特点浅探[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10.
[3]陈静宇.试论徐志摩诗歌之美[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张俊芳,河南科技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中圖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作为中国新诗界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构思精妙、意境空灵、语言华美、体式多样。他奠定了我国新诗艺术美的基础,笔者将从语言、意象、结构三个方面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做出分析。
一、语言精妙有致
作为一位才情并茂的诗人,徐志摩不断追求语言上的突破,逐渐形成了极富艺术性的语言风格,他也看重口语表达的淳朴自然,处处斟酌,使文字华丽而不做作,简约而不简单。
徐志摩的诗歌用词色彩感极强,常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诗更具有直观性。《残春》中“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读来有种莫名的寒意,这些冷色调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了无尽的悲剧色彩的情绪化世界。将色彩明丽的词汇与情绪相连接,使色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暗示得到集中,这是其诗歌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在追求华美辞藻的同时,他还擅长以口语入诗,来调整诗歌氛围,《残诗》就以口语“怨谁,怨谁”开篇,“赶明儿”“别瞧”“冰分儿”“顶可怜”“人名儿”这些极富北京特色的口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文读来如日常交谈般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另外,徐志摩的诗歌还通过韵脚的调整、音节的抑扬、声调的往复,营造韵味与节奏感。《再别康桥》就是一个典范,前三节和第五节两行一韵,每节一换韵,第五节则跳过第四节和第三节共同压“ao”韵,读来有韵律上的波动与照应,朗朗上口。同时利用叠句营造回环往复的诗情,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循环,使读者的情感深陷其中,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跃然纸上。
二、意象鲜活有情
意象是诗人某一情感或思想的对应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象的诗人,徐志摩无尽的才情和独特的想象全都展露于此,从而使他的诗歌蕴含了丰富而鲜明的美学特征。
白话新诗初期,大多数诗人笔下的意象都是些静态缺乏活力的“死物”。而徐志摩笔下的意象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下变得灵动而鲜活。在《雪花的快乐》中,用不断重复的“飞扬”“消融”赋予“雪花”这一意象以动感的同时也宣泄了是人自身的情感,那在半空中翩翩飞舞的轻柔雪花,在追寻中如此自由,第四节中“粘住”、“贴近”、“消融”三个动词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动态而连贯的画面,似乎能够看到一瓣雪花在寻觅到自己所爱的人后,走近她、拥抱她、融入她的整个过程。另外,诗人还擅长细微动作的捕捉,《沙扬娜拉》里少女的娇羞,《黄鹂》里的展翅,《偶然》中的云影等,无一逃过诗人多情的眼睛,充沛的才情。徐志摩的诗中不仅有动态的意象,还多有意象的空白,这种空白一般总是和描述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一个诗歌意象到另一个诗歌意象的转换,通常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最值得赞叹的是这些意象,不仅有和蔼可亲、众所周知的一面,还有相对陌生、不为大家所知的一面,而这些陌生的诗歌意象和意象群正是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当融入诗歌后在诗情的牵引下,有意识地抛弃现实的实体存在,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结构多变有序
诗歌的结构作为所有意象的组合方式,是支撑意象的框架,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首诗的骨架,它直接影响着全诗的表达效果。
徐志摩的诗歌结构多种多样,比如诗歌中常用的递进式结构,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并列而置,形成一种意象与意象的组合。他儿时创作的《东山小曲》就采用了这一模式,诗中的意象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看羊的”、“小孩们”,到“游山的”、“叫化子”,再到“野鬼们”、四个本身具有张力的意象的递进,既反映了诗人情感的节节攀升又使总体结构有了层次感。另一种常用的结构就是反复,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结构中最为常见的,这种以意象的复沓为主,形成诗歌结构的手段,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石虎胡同七号》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采用大致相同的句法和章法,诗体结构整齐,内容灵活多变。每一节都以“我们的小园庭”起句,通过这一意象的循环往复,为我们描绘了四幅不同的生活剪影,不同的情景统一在同一个大的意象之下,读来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其它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我要寻找一颗明星》等都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以不断加深读者印象,使之产生画面感。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积极提倡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实践和创新,他既拥有着令人无法模仿的“性灵之美”,又敢于打破旧的诗歌格律,追求属于自己的诗歌体式,他对“爱”、“自由”和“美”的一生追求渗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在他营造的诗歌意境中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志摩的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董海峰.徐志摩诗歌创作特点浅探[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10.
[3]陈静宇.试论徐志摩诗歌之美[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