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政治复习备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在实际复习备考中,许多老师和学生存在着六大误区:重知识与能力轻核心素养;重知识点轻知识面;重教辅资料轻教材考纲;重“取”轻“舍”;重“导”轻“学”;重课堂轻课外。笔者根据多年指导学生高考复习备考的经验,谈谈高考政治复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对辩证关系。
一、从知识出发,突出能力提升,落脚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既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并将思想教育考查融合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中。从2016年高考开始,试题命制开始从以能力为导向转向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开始渗透、关注和体现核心素养,以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
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措施千万条,方法万千种,但归根结底,核心素养和能力源于知识。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离开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知识,才有能力的提高,才有核心素养的养成。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四种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可以将这四种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协调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相对容易,对能力的培养则较难,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是更高的目标。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高考政治试题特别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复习备考中同学们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点”串“面”,以“面”导“点”
这里的“点”,主要指复习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等。这里的“面”,主要指知识系统、知识网络。
以“点”为主,以“点”串“面”。“点”主要包括:①理论重点,即学科基本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内容。例如,《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职能的知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相关知识等。②年度时政热点及与其相对应的理论。③理论难点。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都有难点问题。
以“面”导“点”。在复习备考中同学们要依据考纲和教材框架,选择新的角度,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再认识,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使课之间、单元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三、以教材、考纲为本,用好教辅资料
教材、考纲与教辅资料好比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必须处理好教材、考纲与教辅资料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
以教材、考纲为本。高考试卷中的许多试题虽然“题在书外”,却“理在书中”,几乎没有一个题的答案是脱离基础知识的。教材和考纲是高考复习备考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在高考复习中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总结、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取”之有据,“舍”之有理
这里的“取”主要指根据一定的复习主题,精选内容,适度挖掘、有效拓展,以达到高效复习目标。而“舍”指根据某个复习主题,大胆删除、简化复习内容。可以说,“取”与“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为提高复习效率服务。
高考政治试题特别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必须精确掌握每个主干知识,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高考政治必修四個模块中主干考点众多,而任何一套考卷所涉及的内容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复习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求得最高效率,对这些考点就不能一视同仁,应该带上“有色眼镜”予以区别对待。如何才能做到取之有据、舍之有理呢?从静态的角度看,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等是主要依据,这些依据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学科理论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府、政党、国际社会的知识应重点掌握;《生活与哲学》中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应从简处理。从动态角度看,必须考虑社会重大时政热点等。
五、以“学”定“导”,以“导”促“学”
这里的“导”主要指教师的课堂引导,即教师站在主导者的地位引领课堂内容的演进与教学流程的展开。而这里的“学”主要指学生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依据新课程理念,课堂应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场所,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一个具体过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导”代替学生“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有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的惯性影响,又有教师教学理念的制约。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集中表现为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认知活动,以致学生内在的潜力没有获得有效激发,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能力题失分就在情理之中。
所以应该以“学”定“导”,以“导”促“学”,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重心的转移。
六、坚守“课堂”主战场,开辟“课外”第二战场
不少考生到高考落榜后才非常后悔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课。有的学生坚持“课堂无用论”的观点,上课不与老师的教学进度保持同步,而是自行其是,自己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是关键,是主战场,师生都应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高效整合与重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接收、能力提升和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角度新颖,时代感强,体现“题在书外,理在书本与时政中”的原则,要求考生关心时事。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积极开辟第二战场。高考政治试题把热点问题作为考查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引领考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正确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故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坚守好课堂主阵地,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内外互补,相得益彰。
一、从知识出发,突出能力提升,落脚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既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并将思想教育考查融合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中。从2016年高考开始,试题命制开始从以能力为导向转向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开始渗透、关注和体现核心素养,以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
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措施千万条,方法万千种,但归根结底,核心素养和能力源于知识。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离开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知识,才有能力的提高,才有核心素养的养成。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四种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可以将这四种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协调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相对容易,对能力的培养则较难,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是更高的目标。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高考政治试题特别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复习备考中同学们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点”串“面”,以“面”导“点”
这里的“点”,主要指复习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等。这里的“面”,主要指知识系统、知识网络。
以“点”为主,以“点”串“面”。“点”主要包括:①理论重点,即学科基本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内容。例如,《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职能的知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相关知识等。②年度时政热点及与其相对应的理论。③理论难点。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都有难点问题。
以“面”导“点”。在复习备考中同学们要依据考纲和教材框架,选择新的角度,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再认识,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使课之间、单元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三、以教材、考纲为本,用好教辅资料
教材、考纲与教辅资料好比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必须处理好教材、考纲与教辅资料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
以教材、考纲为本。高考试卷中的许多试题虽然“题在书外”,却“理在书中”,几乎没有一个题的答案是脱离基础知识的。教材和考纲是高考复习备考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在高考复习中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总结、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取”之有据,“舍”之有理
这里的“取”主要指根据一定的复习主题,精选内容,适度挖掘、有效拓展,以达到高效复习目标。而“舍”指根据某个复习主题,大胆删除、简化复习内容。可以说,“取”与“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为提高复习效率服务。
高考政治试题特别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必须精确掌握每个主干知识,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高考政治必修四個模块中主干考点众多,而任何一套考卷所涉及的内容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复习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求得最高效率,对这些考点就不能一视同仁,应该带上“有色眼镜”予以区别对待。如何才能做到取之有据、舍之有理呢?从静态的角度看,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等是主要依据,这些依据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学科理论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府、政党、国际社会的知识应重点掌握;《生活与哲学》中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应从简处理。从动态角度看,必须考虑社会重大时政热点等。
五、以“学”定“导”,以“导”促“学”
这里的“导”主要指教师的课堂引导,即教师站在主导者的地位引领课堂内容的演进与教学流程的展开。而这里的“学”主要指学生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依据新课程理念,课堂应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场所,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一个具体过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导”代替学生“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有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的惯性影响,又有教师教学理念的制约。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集中表现为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认知活动,以致学生内在的潜力没有获得有效激发,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能力题失分就在情理之中。
所以应该以“学”定“导”,以“导”促“学”,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重心的转移。
六、坚守“课堂”主战场,开辟“课外”第二战场
不少考生到高考落榜后才非常后悔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课。有的学生坚持“课堂无用论”的观点,上课不与老师的教学进度保持同步,而是自行其是,自己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是关键,是主战场,师生都应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高效整合与重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接收、能力提升和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角度新颖,时代感强,体现“题在书外,理在书本与时政中”的原则,要求考生关心时事。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积极开辟第二战场。高考政治试题把热点问题作为考查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引领考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正确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故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坚守好课堂主阵地,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内外互补,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