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宪法解释的视角

来源 :东方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体现出"渐进型"的法治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物权化"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作为理论渊源,在法理基础和科学基础上均存在不足,也不符合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最新趋势;在实践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面临着与其他制度的冲突与重叠难题。基于生态环境损害的公共性特质,应当从宪法的高度和法律秩序的整体角度加以重新审视。国家环境保护义务和作为"公权"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宪法依据,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实现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的新方式、新途径。国家权力的多元化行使方式,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争议问题提供了具有理论一贯性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对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路径。
其他文献
世界贸易组织一般例外条款因存在解释和适用误区,几成摆设,并严重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及世界贸易组织机制的健康发展,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系统反思。该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间接冲击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业形成压力,致使出口竞争能力相比下降.外汇储备增加幅度减小、同时给我国利用外
重华宫位於西六宫之北,乾西五所之二所。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弘历大婚时由毓庆宫移居此地。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封“和硕宝亲王”,住地赐名“乐善堂”。即位後,将肇祥
雨过番灣滑大堤, 先農壇下看扶犁。 争奪野老榮冠戴, 到處撑獻早罱泥。 这是清朝雍正年間流傳的一首民谣。那么它何以產生?“野老”又怎會“榮冠戴”?这其中蘊含着雍正帝重視
司法实务中出现的不支持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案件中,登记要件的作用基本被忽略,学界对登记是否具有要件意义并无定论。《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确有逻辑不周延之处,深究物权
奕谟字心泉,为清仁宗(嘉庆)位下第五子绵愉(惠端亲王)之第六子。初封不入八分镇国公,後进封贝子,加贝勒衔,曾任清西陵守护大臣等职。他能诗善书,同光年间与我祖父醇贤亲王奕
西藏各寺廟收藏有许多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窑生產的具有藏族文化風格的瓷器。這些瓷器主要是由皇帝賞賜、儈侶訂燒及漢藏貿易而進入西藏的,它們是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1972年9月29日,这是中日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从此,两国恢复了邦交,航行了两千年的友谊之船,历尽劫波又扬帆向前了。它顺随历史潮流,顺随民心所向。日转星移二十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