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国货复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形成了重大影响,引起了相关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货复进口的大量产生,根本在于中国现行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和管理政策的不完善,也与中国目前的投资和服务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为了减少国货复进口的消极影响,并有效控制其规模的扩大,应该积极调整宏观贸易和税收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国货复进口;加工贸易;出口退税;关税倒挂;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 F746.11
复进口(Reimport),是指在本国生产制造并已实际出口离境的原产于本国的货物,在未进行加工改变货物状态的情况下因某些原因需要重新中转复运进境。这个解释还有着另外一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称呼——“出口转内销”。这个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称呼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可以等同于本文要讨论的“国货复进口”,但 “国货复进口”当前的含义早就不止于此了。
最初的國货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造成,如出口退货等。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国货复进口仅为0.24亿美元。这个时候的复进口,绝大部分是由退货等偶然原因所造成。但近年的国货复进口总额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金额累计551.6亿美元,2006年升至733.6亿美元,2007年已达857.4亿美元,2008年累计高达924.5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在1980年到2008年的28年间,中国国货复进口规模增长了3852倍—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国货复进口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影响重大,所以在近些年来,愈来愈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
如此大规模的国货复进口量的出现,到底是何原因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关税倒挂、鼓励出口等政策是造成国货复进口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要通过压缩生产和经营的成本和费用,同时提高销售收入来实现的。而税费作为企业不能忽视的大项支出之一,肯定是每个企业都会重点关注的方面。因此,以上政策最终造成了国货复进口量的剧增。具体影响如下:
1 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
一直以来,中国的政策都是鼓励对外贸易,从而对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和税收政策。国内贸易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对外贸易则实行出口退税。原材料、零部件、初级形态制成品及半制成品的国内生产企业通过出口可以获得出口退税,而将产品在国内进行销售时,则必须要缴纳增值税。同时,中国为了发展加工贸易,对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一直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在以上的政策优惠之下,上游生产企业一般会采取先把货物出口的方式以获得出口退税;然后下游企业再以加工贸易方式将同一批货物进口,以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如此这般,既能使上游生产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又使下游的生产企业免交增值税,可谓在合理避税的前提下一举两得。
2 关税倒挂
关税倒挂又称税率倒挂,是指产成品的关税减让速度超过原材料减让速度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成品的关税率较高,原材料的关税率较低,这样可以鼓励国内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如果产成品关税率低,则会直接进口产成品,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以IT行业为例,IT产品中有很多关税倒挂的现象,如交换机的进口关税为零,而用于生产交换机的电子元器件的平均税率为5%。这将会导致国内的生产企业无法与直接进口国外成品的贸易公司竞争。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在不得不使用进口零配件的前提下,很可能就会采取迂回战术,先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口零配件,然后出口,再由其下游客户复进口,以降低下游客户的采购价格,从而保证自身的相对较高的销售价格。
3 鼓励进口
为了为抑制出口增长过快,导致贸易顺差加大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包括推出了《鼓励进口目录》等措施,一旦被列入目录,该产品将享受国家贴息贷款、进口许可便利、进口信用保险、招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也往往会出台相关政策,当企业的进口金额达到所规定金额的时候,可以在税收上享受不同程度的减免和优惠,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原料的时候会倾向于进口。同时中国有些产品按现行政策进口可以免关税和增值税,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则含有增值税,两相比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境外采购回流。
然而,除了国家发改委给出的以上解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中国境内逐年增长并不断扩张的跨国集团和外资企业。据相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的国货复进口占到了近8成,可谓是复进口的大户。这些企业一般具有全球采购、统一销售和配送的特点,而中国在跨国企业的链条中往往扮演着世界制造基地的角色,产品的销售权和所有权往往不在中国。这就使得国内加工贸易企业需要按照销售总部或 是贸易商的指令将产品出口, 尽管其最终客户可能还是在国内,但这种操作方式必将直接导致了复进口数量的增加。另外,这些跨国企业往往认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理念,从而采用全球采购、全球配送、全球分销的物流模式。生产企业只负责将产品交给指定的境外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这种物流模式下也必会带来国货复进口增加的问题。这些原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税收的因素,它们也应该在相关决策部门寻求解决对策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国货复进口不但会造成国家巨额税收流失,而且也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复进口毋庸置疑虚增了进出口总量,但是否虚增了贸易顺差,我认为这点颇为值得探讨。众所周知,当进口额低于出口额时才会产生贸易顺差。而对于国货复进口的一出一进两个环节,无论是一般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都属于海关贸易统计的范畴。同时,由于存在物流、税收和贸易的多方面因素,国货复进口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均高于出口价。所以国货复进口在贸易统计上体现出的应该是逆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贸易顺差。
国货复进口的大量产生,根本在于中国现行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和管理政策的不完善。在目前状况下,要完全禁止国货复进口是不可能的,毕竟加工贸易在现阶段是支持中国就业等问题的重要支柱,如果一旦政策进行大调整,许多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利益必将受到巨大损害。但我们可以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大背景下,采取措施以逐步减少复进口现象,如:加强国货复进口的分类登记和统计管理工作,并补征税收;深化海关管理制度改革,改善并加强监管力度;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主要是调整现行的深加工结转“不征不退”政策等);进一步合理设置进口关税率、出口退税率(最终目标是完全取消出口退税)等等。毫无疑问,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对于本文中提到的跨国企业带来的复进口问题,中国也应该大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和服务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区域销售总部设立到中国境内;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企业将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拨中心设立到中国境内。这样,就会有效遏制复进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以及运输费用,同时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中国进出口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观察2005-2008年之间的国货复进口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到这四年相比上年的增幅分别为42.2%,32.9%,16.9%,7.8%。这就意味着,近几年来中国国货复进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进口增幅呈现出明显的逐步回落态势。这种回落主要得益于日益增强的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的疏导作用。这同时也说明,在国家对“国货复进口”的现象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实是有效的。相信随着相关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健全,随着保税物流中心配套的设施和制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货复进口的持续增长将得到进一步的抑制。
关键词: 国货复进口;加工贸易;出口退税;关税倒挂;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 F746.11
复进口(Reimport),是指在本国生产制造并已实际出口离境的原产于本国的货物,在未进行加工改变货物状态的情况下因某些原因需要重新中转复运进境。这个解释还有着另外一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称呼——“出口转内销”。这个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称呼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可以等同于本文要讨论的“国货复进口”,但 “国货复进口”当前的含义早就不止于此了。
最初的國货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造成,如出口退货等。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国货复进口仅为0.24亿美元。这个时候的复进口,绝大部分是由退货等偶然原因所造成。但近年的国货复进口总额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金额累计551.6亿美元,2006年升至733.6亿美元,2007年已达857.4亿美元,2008年累计高达924.5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在1980年到2008年的28年间,中国国货复进口规模增长了3852倍—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国货复进口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影响重大,所以在近些年来,愈来愈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
如此大规模的国货复进口量的出现,到底是何原因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关税倒挂、鼓励出口等政策是造成国货复进口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要通过压缩生产和经营的成本和费用,同时提高销售收入来实现的。而税费作为企业不能忽视的大项支出之一,肯定是每个企业都会重点关注的方面。因此,以上政策最终造成了国货复进口量的剧增。具体影响如下:
1 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
一直以来,中国的政策都是鼓励对外贸易,从而对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和税收政策。国内贸易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对外贸易则实行出口退税。原材料、零部件、初级形态制成品及半制成品的国内生产企业通过出口可以获得出口退税,而将产品在国内进行销售时,则必须要缴纳增值税。同时,中国为了发展加工贸易,对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一直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在以上的政策优惠之下,上游生产企业一般会采取先把货物出口的方式以获得出口退税;然后下游企业再以加工贸易方式将同一批货物进口,以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如此这般,既能使上游生产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又使下游的生产企业免交增值税,可谓在合理避税的前提下一举两得。
2 关税倒挂
关税倒挂又称税率倒挂,是指产成品的关税减让速度超过原材料减让速度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成品的关税率较高,原材料的关税率较低,这样可以鼓励国内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如果产成品关税率低,则会直接进口产成品,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以IT行业为例,IT产品中有很多关税倒挂的现象,如交换机的进口关税为零,而用于生产交换机的电子元器件的平均税率为5%。这将会导致国内的生产企业无法与直接进口国外成品的贸易公司竞争。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在不得不使用进口零配件的前提下,很可能就会采取迂回战术,先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口零配件,然后出口,再由其下游客户复进口,以降低下游客户的采购价格,从而保证自身的相对较高的销售价格。
3 鼓励进口
为了为抑制出口增长过快,导致贸易顺差加大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包括推出了《鼓励进口目录》等措施,一旦被列入目录,该产品将享受国家贴息贷款、进口许可便利、进口信用保险、招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也往往会出台相关政策,当企业的进口金额达到所规定金额的时候,可以在税收上享受不同程度的减免和优惠,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原料的时候会倾向于进口。同时中国有些产品按现行政策进口可以免关税和增值税,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则含有增值税,两相比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境外采购回流。
然而,除了国家发改委给出的以上解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中国境内逐年增长并不断扩张的跨国集团和外资企业。据相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的国货复进口占到了近8成,可谓是复进口的大户。这些企业一般具有全球采购、统一销售和配送的特点,而中国在跨国企业的链条中往往扮演着世界制造基地的角色,产品的销售权和所有权往往不在中国。这就使得国内加工贸易企业需要按照销售总部或 是贸易商的指令将产品出口, 尽管其最终客户可能还是在国内,但这种操作方式必将直接导致了复进口数量的增加。另外,这些跨国企业往往认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理念,从而采用全球采购、全球配送、全球分销的物流模式。生产企业只负责将产品交给指定的境外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这种物流模式下也必会带来国货复进口增加的问题。这些原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税收的因素,它们也应该在相关决策部门寻求解决对策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国货复进口不但会造成国家巨额税收流失,而且也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复进口毋庸置疑虚增了进出口总量,但是否虚增了贸易顺差,我认为这点颇为值得探讨。众所周知,当进口额低于出口额时才会产生贸易顺差。而对于国货复进口的一出一进两个环节,无论是一般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都属于海关贸易统计的范畴。同时,由于存在物流、税收和贸易的多方面因素,国货复进口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均高于出口价。所以国货复进口在贸易统计上体现出的应该是逆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贸易顺差。
国货复进口的大量产生,根本在于中国现行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和管理政策的不完善。在目前状况下,要完全禁止国货复进口是不可能的,毕竟加工贸易在现阶段是支持中国就业等问题的重要支柱,如果一旦政策进行大调整,许多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利益必将受到巨大损害。但我们可以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大背景下,采取措施以逐步减少复进口现象,如:加强国货复进口的分类登记和统计管理工作,并补征税收;深化海关管理制度改革,改善并加强监管力度;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主要是调整现行的深加工结转“不征不退”政策等);进一步合理设置进口关税率、出口退税率(最终目标是完全取消出口退税)等等。毫无疑问,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对于本文中提到的跨国企业带来的复进口问题,中国也应该大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和服务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区域销售总部设立到中国境内;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企业将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拨中心设立到中国境内。这样,就会有效遏制复进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以及运输费用,同时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中国进出口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观察2005-2008年之间的国货复进口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到这四年相比上年的增幅分别为42.2%,32.9%,16.9%,7.8%。这就意味着,近几年来中国国货复进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进口增幅呈现出明显的逐步回落态势。这种回落主要得益于日益增强的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的疏导作用。这同时也说明,在国家对“国货复进口”的现象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实是有效的。相信随着相关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健全,随着保税物流中心配套的设施和制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货复进口的持续增长将得到进一步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