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藏背后的人文关怀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援藏之前,陈人杰供职于企业,工作之余写诗,这也是大部分中国诗人的日常状态。而如何从日常经验里写出不寻常,或许成了陈人杰不断在琢磨的问题,这可能也相应地成为了他持续性写作的动力。陈人杰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抒情诗人,当与他这些年不断的自我训练和深度思考有关。援藏组歌《极地放歌中国梦》对于陈人杰来说,可能是一个命题作文,而如何将命题作文写好,确实是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他为纪念中央对口援藏20周年专题晚会而写,我相信,这肯定给了陈人杰非常大的考验:短短几年时间,他如何全面认识西藏,如何真正作为一个援藏干部来深切地体验所有援藏人的心境,这心境包括离乡之苦,现实之困,付出之真,感恩之心,以及所有对西藏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其实,与其说陈人杰是在写所有援藏干部们的心声,写他们的苦与痛,爱与乐,不如说是在写他自己。尤其是他以乐章的形式来逐步呈现,缓缓推进,就像在述说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所有出场人物都在围绕这个故事诉说自己的衷肠,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组歌与音乐和表演的形式融合,重新获得了她的生机,而且是以庄严的交响乐团和独具西藏民族特色的歌唱家们共同演绎,更是彰显和突出了组歌的宏阔美和大气象,既像是交响曲,又像是一部诗剧。组歌里的每一首词,陈人杰都花费了心思,他要融合进藏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而并非仅就援藏来展开抒情。这样,他既要顾及整体上雄浑豪迈的格调,又必须在细节上凸显出个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就是说,他以自己的个人感悟来对接援藏干部的群体性事业,让组歌不至于很空,又要在体系化中体现出局部细节之美。像《阿爸的青稞酒》《远方的妻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等中間几首,确实是写出了援藏干部的一种艰辛,一种挣扎之后自觉的奉献意识,因为他们爱上了这片土地。“每当想家的时候/就想起你温存的美/每当想你的时候/就想起你宽厚的胸膛/想起你柔弱的肩上/能扛起多大的家/我深情的眼睛/因为有你更加明亮/虽然远隔万水千山/我们在同一个月亮下/虽然不能将你陪伴/我依然在你安宁的后方/啊,你是我的温暖/你是我不变的忠诚”(《远方的妻子》),这是最富有人性的笔触,陈人杰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援藏干部们对爱人的思念,那种远隔千里的相思,只有通过看同一个月亮这种“千里共婵娟”的想象,方可拉近二人的心灵距离。这里面有一种相思之凄苦,也有一种援藏后的内心无悔与成就所带来的幸福感。
  当然,组歌的点睛之笔当在于那首《极地放歌》,它没有被谱曲,而是以朗诵的形式体现的,它是援藏干部在抛下了一切杂念和顾虑后于藏地吐露的心声,既令人回味,也让人思考:“我要在蓝天白云的极地歌唱/我要让帐蓬成为一首诗/牛羊成为一首歌/我要在高高的雪山上歌唱/让哈达缠住心跳/让血液浇灌青稞/我要用揉搓酥油糌粑的手揉搓灵魂/用掌心打磨一首歌/用指纹印出高原人的勋章/用胸膛融化大地的冰霜……”这种吟唱般的书写,更像是一种升华,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升华。它让人有着付出辛劳后的那种自我回报感:从进入这块土地,从踏上这片雪域高原,到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这种转化是有着诗人的感情投入在里面的。所以,他才会在组诗里发出爱的呼唤,才会写出一种援藏人融入藏区的真精神和真风采。
  在写《极地放歌》组歌前后,陈人杰也以“西藏书”系列组诗30首对此作了回应,我甚至将这30首关于西藏的诗当作《极地放歌》的一个详细注解,也可以说是注释版的《极地放歌》。他写了喜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布达拉宫、青藏高原、珠穆朗玛这些代表西藏的自然和建筑景观,也写了经幡、牦牛、鹰、羊等青藏高原上常见的意象,还从历史的角度写了古格王朝和卡若拉冰川,更多时候,他在书写自己最日常的藏区生活,写捡石头的乐趣,写看一只小羊的忧伤,写赶赴申扎路上的感受,写调研途中的思索,写缺氧的难受与痛苦,写在塔尔马乡小学的见闻……这些都是诗人在西藏最真切的现实生活。而还有一种生活,它虽然与物质无关,但和内心相联,是诗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那就是对西藏积存下的感念。比如《西藏的孤独》《我只愿做拉萨河底的一粒沙子》《磕长头》等,相比于那些现实的可以还原的生活,这几首诗好像都是务虚的,但正是诗人这些最直观的感受,才是西藏生活的真相。陈人杰写过一首短诗,名为《西藏》,他替自己和更多在藏区生活的人道出了一种心声:“你是游子抵达故乡的道路/你是饥饿者的食粮/浮名者的心病/空虚者的宗教/诚实人的幻觉/梦想家的呐喊/你让一切归于激情/又让狮子服从于道德/把鞭子赠予牛羊/让雄鹰有一颗袈裟的心”这或许是西藏所特有的宗教的神圣性,让诗人写下了灵魂深处的真言,这种带着虔诚心和神秘感的文字,我且当作是诗人这几年在西藏最重要的收获。而在此之前,诗人早已写下了他领悟人世的诸多秘密,那些底层平民,那些弱势群体,这是他人性抒发的实践,更是他良知书写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说,陈人杰的诗歌,是富有人文关怀的,而他的《极地放歌》与《西藏书》,同样是此前人文关怀书写的延续和拓展。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植入的芯片并没有带来任何身体不适,顾墨尘依旧正常上学。  周一历史课上,老师问到一年前学的古代史知识,同学们一个个苦思冥想,但无奈时间久远,都回忆不起来了。有同学抱怨道:“这么长时间了,谁能记得住哇!”瞬间,教室里怨声载道,哀号一片。这时,顾墨尘想起了自己昨晚复习过的中国古代史大事简表,他试着举手回答。没承想,他越答越顺,甚至将老师没有问到的一些细节都答出来了。这样堪称完美的回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大
【摘要】随班就读是指我国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对随班就读的学生除了按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外,还要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等。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摘要]在进行高中音乐的教学中,音乐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创编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进行培养,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创编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以此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满足,通过创编的手段,让学生音乐创作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音乐创造力;高中音乐;创编活动;策略  在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进行培养。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创编活
我的单人床正对着一扇窗,透过窗子,我不仅能望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可以望见整个小区,望见每天进进出出的居民。  妈妈的工作需要经常寄快递。我们小区有一位专职的快递员,妈妈总和他打交道,关系特别好。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快递小哥比平时足足晚了两个小时才上门取件。一见面他就十分歉疚地对妈妈说:“不好意思,我迟到了,最近实在太忙了!”也难怪,正是“双十一”期间,他们平时一天只需要送一两百件货,而这几天需
天寒地冻、清苦萧然,  都走了,他还在;  风雪无情、吞噬妻女,  他还在,一直在。  他的足跡烙印在横亘的雪山脊梁,  踏破了沉寂的金色草原;  每一步、每一声皆为穿越千年的回响,  激荡着无限的眷恋。  他的眼眸掠过浩瀚的密林深谷,  望向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每一眺、每一瞻皆为庄严的承诺,  饱含着伟大的信念。  他的身躯匍匐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化作了玉麦不朽的丰碑;  每一言、每一行
【摘 要】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出现,将课外阅读编进教材,纳入课程,使课外阅读成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浏览”阅读的基础上,还应该多措并举,落实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素养的提升。因此,本文立足于统编版低年段快乐读书吧板块的设计,探讨如何让快乐读书吧的课外阅读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阅读  中图分类号
那年秋天,残阳如血的余晖中,我泛舟西湖。远处,雷峰夕照,断桥黯然。苏堤上的游人越来越稀疏,一切都渐渐归于沉静。  略暗淡的几抹粉色和绿色若隐若现地漂浮在潋滟的水波中,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几株残荷,它们如点点星火,散发着微光。  摇桨靠近,我慢慢地观察起来。几根荷茎孤零零地从水中探出头,歪歪扭扭地托着几片或大或小的莲叶。每片荷叶都弓着身子,带着破损的边沿搭在水中。它们绿得沉稳深邃,但墨绿中透着褐
雪山下,牧场边,省道口  长方形的屋,中间是长长的灶和长长的烟囱  七张窄长的桌,中间是  長长的黑发,长长的生计  三个孩子,三盏灯,安静地发光  炒面片,肉丁饭,啤酒  老板娘,你忙个没完,不喜言语  眼神里没有光,坚定,深沉  窗外没有风,没有云,没有时间
每年秋季过后,庄稼收割完毕,房前屋后的各式草垛一下子多了起来……  在农村,草垛是极其平凡、最普通不过的事物。祖国大地幅员辽阔,因各处耕种的粮食作物不同,农村的草垛有麦秸垛、玉米秸垛、水稻草垛等。所谓草垛,就是收割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后的植物秸秆。农民们会把这些晒干后的秸秆集中捆码放在一起,堆成一个个小山包,用来喂养家畜及烧火做饭。远远望去,这些草垛就像刚出土的小蘑菇,在淡淡的晨雾和炊烟的缠绕下,若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时体会不到小村子里的人的纠结,是选择外出打工,还是留在村子里照顾父母?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这个清明节假期,我和朋友们参加了一项公益活动———去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湖村看望“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一些生活用品。  南湖村是深山里的一座村庄,下了车,还要再走三公里才能到达。在当地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一位老奶奶。她的家中很简陋,只有一张吃饭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