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援藏之前,陈人杰供职于企业,工作之余写诗,这也是大部分中国诗人的日常状态。而如何从日常经验里写出不寻常,或许成了陈人杰不断在琢磨的问题,这可能也相应地成为了他持续性写作的动力。陈人杰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抒情诗人,当与他这些年不断的自我训练和深度思考有关。援藏组歌《极地放歌中国梦》对于陈人杰来说,可能是一个命题作文,而如何将命题作文写好,确实是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他为纪念中央对口援藏20周年专题晚会而写,我相信,这肯定给了陈人杰非常大的考验:短短几年时间,他如何全面认识西藏,如何真正作为一个援藏干部来深切地体验所有援藏人的心境,这心境包括离乡之苦,现实之困,付出之真,感恩之心,以及所有对西藏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其实,与其说陈人杰是在写所有援藏干部们的心声,写他们的苦与痛,爱与乐,不如说是在写他自己。尤其是他以乐章的形式来逐步呈现,缓缓推进,就像在述说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所有出场人物都在围绕这个故事诉说自己的衷肠,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组歌与音乐和表演的形式融合,重新获得了她的生机,而且是以庄严的交响乐团和独具西藏民族特色的歌唱家们共同演绎,更是彰显和突出了组歌的宏阔美和大气象,既像是交响曲,又像是一部诗剧。组歌里的每一首词,陈人杰都花费了心思,他要融合进藏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而并非仅就援藏来展开抒情。这样,他既要顾及整体上雄浑豪迈的格调,又必须在细节上凸显出个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就是说,他以自己的个人感悟来对接援藏干部的群体性事业,让组歌不至于很空,又要在体系化中体现出局部细节之美。像《阿爸的青稞酒》《远方的妻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等中間几首,确实是写出了援藏干部的一种艰辛,一种挣扎之后自觉的奉献意识,因为他们爱上了这片土地。“每当想家的时候/就想起你温存的美/每当想你的时候/就想起你宽厚的胸膛/想起你柔弱的肩上/能扛起多大的家/我深情的眼睛/因为有你更加明亮/虽然远隔万水千山/我们在同一个月亮下/虽然不能将你陪伴/我依然在你安宁的后方/啊,你是我的温暖/你是我不变的忠诚”(《远方的妻子》),这是最富有人性的笔触,陈人杰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援藏干部们对爱人的思念,那种远隔千里的相思,只有通过看同一个月亮这种“千里共婵娟”的想象,方可拉近二人的心灵距离。这里面有一种相思之凄苦,也有一种援藏后的内心无悔与成就所带来的幸福感。
当然,组歌的点睛之笔当在于那首《极地放歌》,它没有被谱曲,而是以朗诵的形式体现的,它是援藏干部在抛下了一切杂念和顾虑后于藏地吐露的心声,既令人回味,也让人思考:“我要在蓝天白云的极地歌唱/我要让帐蓬成为一首诗/牛羊成为一首歌/我要在高高的雪山上歌唱/让哈达缠住心跳/让血液浇灌青稞/我要用揉搓酥油糌粑的手揉搓灵魂/用掌心打磨一首歌/用指纹印出高原人的勋章/用胸膛融化大地的冰霜……”这种吟唱般的书写,更像是一种升华,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升华。它让人有着付出辛劳后的那种自我回报感:从进入这块土地,从踏上这片雪域高原,到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这种转化是有着诗人的感情投入在里面的。所以,他才会在组诗里发出爱的呼唤,才会写出一种援藏人融入藏区的真精神和真风采。
在写《极地放歌》组歌前后,陈人杰也以“西藏书”系列组诗30首对此作了回应,我甚至将这30首关于西藏的诗当作《极地放歌》的一个详细注解,也可以说是注释版的《极地放歌》。他写了喜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布达拉宫、青藏高原、珠穆朗玛这些代表西藏的自然和建筑景观,也写了经幡、牦牛、鹰、羊等青藏高原上常见的意象,还从历史的角度写了古格王朝和卡若拉冰川,更多时候,他在书写自己最日常的藏区生活,写捡石头的乐趣,写看一只小羊的忧伤,写赶赴申扎路上的感受,写调研途中的思索,写缺氧的难受与痛苦,写在塔尔马乡小学的见闻……这些都是诗人在西藏最真切的现实生活。而还有一种生活,它虽然与物质无关,但和内心相联,是诗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那就是对西藏积存下的感念。比如《西藏的孤独》《我只愿做拉萨河底的一粒沙子》《磕长头》等,相比于那些现实的可以还原的生活,这几首诗好像都是务虚的,但正是诗人这些最直观的感受,才是西藏生活的真相。陈人杰写过一首短诗,名为《西藏》,他替自己和更多在藏区生活的人道出了一种心声:“你是游子抵达故乡的道路/你是饥饿者的食粮/浮名者的心病/空虚者的宗教/诚实人的幻觉/梦想家的呐喊/你让一切归于激情/又让狮子服从于道德/把鞭子赠予牛羊/让雄鹰有一颗袈裟的心”这或许是西藏所特有的宗教的神圣性,让诗人写下了灵魂深处的真言,这种带着虔诚心和神秘感的文字,我且当作是诗人这几年在西藏最重要的收获。而在此之前,诗人早已写下了他领悟人世的诸多秘密,那些底层平民,那些弱势群体,这是他人性抒发的实践,更是他良知书写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说,陈人杰的诗歌,是富有人文关怀的,而他的《极地放歌》与《西藏书》,同样是此前人文关怀书写的延续和拓展。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实,与其说陈人杰是在写所有援藏干部们的心声,写他们的苦与痛,爱与乐,不如说是在写他自己。尤其是他以乐章的形式来逐步呈现,缓缓推进,就像在述说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所有出场人物都在围绕这个故事诉说自己的衷肠,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组歌与音乐和表演的形式融合,重新获得了她的生机,而且是以庄严的交响乐团和独具西藏民族特色的歌唱家们共同演绎,更是彰显和突出了组歌的宏阔美和大气象,既像是交响曲,又像是一部诗剧。组歌里的每一首词,陈人杰都花费了心思,他要融合进藏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而并非仅就援藏来展开抒情。这样,他既要顾及整体上雄浑豪迈的格调,又必须在细节上凸显出个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就是说,他以自己的个人感悟来对接援藏干部的群体性事业,让组歌不至于很空,又要在体系化中体现出局部细节之美。像《阿爸的青稞酒》《远方的妻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等中間几首,确实是写出了援藏干部的一种艰辛,一种挣扎之后自觉的奉献意识,因为他们爱上了这片土地。“每当想家的时候/就想起你温存的美/每当想你的时候/就想起你宽厚的胸膛/想起你柔弱的肩上/能扛起多大的家/我深情的眼睛/因为有你更加明亮/虽然远隔万水千山/我们在同一个月亮下/虽然不能将你陪伴/我依然在你安宁的后方/啊,你是我的温暖/你是我不变的忠诚”(《远方的妻子》),这是最富有人性的笔触,陈人杰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援藏干部们对爱人的思念,那种远隔千里的相思,只有通过看同一个月亮这种“千里共婵娟”的想象,方可拉近二人的心灵距离。这里面有一种相思之凄苦,也有一种援藏后的内心无悔与成就所带来的幸福感。
当然,组歌的点睛之笔当在于那首《极地放歌》,它没有被谱曲,而是以朗诵的形式体现的,它是援藏干部在抛下了一切杂念和顾虑后于藏地吐露的心声,既令人回味,也让人思考:“我要在蓝天白云的极地歌唱/我要让帐蓬成为一首诗/牛羊成为一首歌/我要在高高的雪山上歌唱/让哈达缠住心跳/让血液浇灌青稞/我要用揉搓酥油糌粑的手揉搓灵魂/用掌心打磨一首歌/用指纹印出高原人的勋章/用胸膛融化大地的冰霜……”这种吟唱般的书写,更像是一种升华,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升华。它让人有着付出辛劳后的那种自我回报感:从进入这块土地,从踏上这片雪域高原,到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这种转化是有着诗人的感情投入在里面的。所以,他才会在组诗里发出爱的呼唤,才会写出一种援藏人融入藏区的真精神和真风采。
在写《极地放歌》组歌前后,陈人杰也以“西藏书”系列组诗30首对此作了回应,我甚至将这30首关于西藏的诗当作《极地放歌》的一个详细注解,也可以说是注释版的《极地放歌》。他写了喜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布达拉宫、青藏高原、珠穆朗玛这些代表西藏的自然和建筑景观,也写了经幡、牦牛、鹰、羊等青藏高原上常见的意象,还从历史的角度写了古格王朝和卡若拉冰川,更多时候,他在书写自己最日常的藏区生活,写捡石头的乐趣,写看一只小羊的忧伤,写赶赴申扎路上的感受,写调研途中的思索,写缺氧的难受与痛苦,写在塔尔马乡小学的见闻……这些都是诗人在西藏最真切的现实生活。而还有一种生活,它虽然与物质无关,但和内心相联,是诗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那就是对西藏积存下的感念。比如《西藏的孤独》《我只愿做拉萨河底的一粒沙子》《磕长头》等,相比于那些现实的可以还原的生活,这几首诗好像都是务虚的,但正是诗人这些最直观的感受,才是西藏生活的真相。陈人杰写过一首短诗,名为《西藏》,他替自己和更多在藏区生活的人道出了一种心声:“你是游子抵达故乡的道路/你是饥饿者的食粮/浮名者的心病/空虚者的宗教/诚实人的幻觉/梦想家的呐喊/你让一切归于激情/又让狮子服从于道德/把鞭子赠予牛羊/让雄鹰有一颗袈裟的心”这或许是西藏所特有的宗教的神圣性,让诗人写下了灵魂深处的真言,这种带着虔诚心和神秘感的文字,我且当作是诗人这几年在西藏最重要的收获。而在此之前,诗人早已写下了他领悟人世的诸多秘密,那些底层平民,那些弱势群体,这是他人性抒发的实践,更是他良知书写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说,陈人杰的诗歌,是富有人文关怀的,而他的《极地放歌》与《西藏书》,同样是此前人文关怀书写的延续和拓展。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