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城市还是去小城市

来源 :家庭之友·爱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我在家乡小城找不到工作。这首先是我读的学校不够过硬——我初中时开始发表文章,便开始自以为是地偏起科来,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我的要求也不高,暂且在某个文化单位当个“临时工”也可以,我们那儿很多没读过什么书的年轻人都是这样解决工作的,当然,我也得承认,这是大院子女的惯性思维。
  这个“大院”,跟王朔、冯小刚他们的大院没法比,不过是小城的市委家属院而已。我父亲是个正科级干部,我后来才明白,像他这种“主任科员”没有实权,也没有优势可言。
  但我从小就在市委办公大楼里出没,叔叔伯伯们都知道我写文章,热情地喊我“大才女”。这种虚假的繁荣,使我在读书时曾抱有一种幻想。可是,当我站到他们面前,不管那些叔叔伯伯是文化局的,还是文联的,笑容依旧,只是“大才女”的称呼变成了一串熟练的“哈哈哈”,然后,看看天,看看手表,找个理由,顺利地金蝉脱壳了。
  能以“哈哈”应对,还算客气。我又去见一位更熟悉的“伯伯”,他在某文化单位任要职,曾欣赏我的某篇文章,我对他抱以更多的希望。但在他家的客厅里,他的脸色冰冷如铁,他说:“你说你会写文章,可我手下的每一个人都会写。”我在没有被他的脸色击垮之前,勉强念出来之前准备好的最后一句台词:你给我个机会让我试试吧。他说:“那是不可能的。”
  在那些日子里,我每晚都不能入睡,小城的夜寂静如井底,把心沁得冰凉。我怀疑自己这辈子都找不到工作了,想起小时候上学时经过的那条巷子,那里是小城的贫民窟,一排黑乎乎的小屋,经过时可以看见居民在里面刷牙、洗脸、吃饭,以及站在床上穿衣服,我想,那也许就是我的将来。
  想过要离开,去别的地方,再也不回来,死在外面都不回来了。许多人年轻时,对家乡都有这种怨气吧,鲁迅写绍兴,也殊无好感,可能是因为,撇开在父母羽翼呵护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与家乡零距离接触的那几年,正好是我们最弱小的时候,受伤在所难免,结怨就理所当然。
  那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旅行。我顺便去拜访曾著文力推我的副刊编辑,他是一个羞涩拘谨的男子,却告诉了我一个改变我人生走向的消息,他说:“省城的某报在招聘,你一定要去试试。”
  我去了那家报社,除了一张身份证,没有带任何证件。我嗫嚅着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明我的情况,一位女士回头笑问背对着我的年长者:“吴老师,你看能给报名吗?”年长者没有转身,说:“够条件就给报,不够条件当然不给报。”女士无奈地笑看着我,我知趣地退出。
  我并没有转身走开,想了想,径直走进总编办公室,一口气说完我的情况。那位总编没有表情,只是在听完后对我说:“走,我带你去报个名。”
  就那样报上了名,笔试、面试,不敢抱太大希望。那是1998年,该报打出的广告是年薪3万,应聘者挤破门槛。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我接到报社办公室的电话,通知我后天去报到。后来我听说,在面试之后的会议上,是那个曾背对着我的吴老师替我慷慨陈词,说:“这样的人不要我们要谁?”又有人告诉我,会议结束后,他坐在休息室里抽烟,眯着眼,微微笑着,有人问他有没有招到人才,他说:“有个叫闫红的很有灵气。”我完全想不出是哪句话打动了他,当时因为我过于紧张,几乎语无伦次。
  我来到合肥,就像随手抽中的一根签,上面写着“上上大吉”。虽然一年之后,我就因在“敌报”上发表散文而被辞退,但当我来到“敌报”,跟总编自荐之后,总编面无表情地听完,对我说:“你明天来上班吧。”
  这家“敌报”社,就是最初推荐我的那家报纸,《解读小才女》的作者成了我的同事。
  之后的生活顺风顺水,我在这里结婚、买房、生子,人际关系简单到可以忽略,也没有让人厌烦头疼的人情往来。这似乎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座城市,它不繁华也不喧嚣,更不排外。它房价适中,气候温和,街道干净,街边栽种着浓密的灌木与花草,新区里多公园与小湖,一年四季桃花红、李花白,桂花、梅花开个没完。它更大的好处是小,以我自己的生活为例,学校、单位、超市、电影院、书店、大剧院、体育场,皆可步行抵达,而步行时可以一路赏鉴那些默默开放的花朵,以及突然惊飞的一只白顶黑背的小鸟。哦,对了,有一次,我还在路边邂逅一条小蛇,可见生态环境之好。
  有时也不免想,假如当年我没有出来,会怎么样?最好的情形也不过是终于博得谁的同情,去某个文化单位做个“临时工”,拿着比别人少一大截的工资,逢年过节给领导送礼,眼巴巴地等着转正,一等可能就是五六年、七八年——有几个和我处境相同的人,在那里是这样过的。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说小城市不好。我相信中国一定有无数可爱的小城市,甚至于家乡的小城也不见得就不好,也许是我运气不好,也许只是那地方不适合我,应该会有很多人,在那里拥有着真实的幸福,但是,若我在那里,确实只是等死。
  这些年,也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去大一点的城市呢?”本省的一位作家直接问:“你为什么不去北京?”我没法回答,我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在被那家报社辞退的那一年,我给北京的一家报社投去过简历,没有收到回复。
  那时我24岁,很年轻,如果能去成,可能也就去了。那几年,是去北京的黄金年代,亲戚买的东四环外的房子6000元一平方米。一开始去可能有点艰难,咬紧牙关,打拼几年,总能够生存下去,我不知道如果去了,现在的我是什么样。
  现在的我和北京,都明显不再相宜。房价且不说,交通也让我头疼。还有各种限购、抽签上牌,这座城市对于新移民可谓严防死守。
  再说又何必去北京呢?网络这么发达,长途话费一分钟0.15元,包月套餐都用不完,传说中的那些歌剧、舞剧、演唱会,早已将二三线城市当成新市场,在这里并不缺少什么。
  但似乎还是缺了点什么。在微信朋友圈里围观朋友们的生活,总觉得他们比我活得要投入。的确,那么高成本地生活着,一定要更加不辜负自己的心吧,不妥协,也不轻易放弃自己。从合肥去北京的一位作者就对我说,她回到合肥,见到很多女人,不过30多岁,口口声声说把小孩弄好就行了。她总可惜她们太早地放弃了自己。
  她这话让我警醒。
  我在北京见过一个女人,锦州人,退休后来到北京,租了一间小房子,学画画,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很精神,很有斗志的样子。我觉得她为我指了一条路:等我老了,没准也会选择做个老北漂,那时我就不想买房子了吧,那时坐地铁该有人给我让座了吧,趁着胳膊腿还能动,我在北京城里东溜西逛……想想这样的夕阳红,觉得人生还有点奔头。
其他文献
许多次主持《鲁豫有约》时,看到一对对嘉宾谈起自己幸福的婚姻,我就会想到我和朱雷,就会失落伤感。我们是初恋,有着许多美好的过往,我不希望我们的婚姻破裂。    再婚老公是初恋男友  我们是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友,我攻读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他就读电视系编导专业。大二那年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大学毕业后,我公费赴美留学,他到北京电视台做编导。我们的恋情没有逃过“毕业向左走,爱情向右走”的结局。留美期间,我与一
期刊
他有过两次婚姻,两个妻子给了他两种人生。  大学毕业,他去一所高中教书。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那个女孩,数学很差,没有考上大学,成了他的妻子。  他为妻子在超市找了份工作,薪水很低。孩子出世了,还要贷款买房,压力很大。他变得暴躁,抽烟、酗酒。回家晚了,妻子若稍有微词,他即借酒发疯,打她、骂她,她只是像只猫,躲在屋角哭泣。  他从不做家务,是家里的甩手掌柜,饭菜做好了,筷子不放好,是不肯到餐桌前就坐的。
期刊
男人从啃老到啃婚,  再到能真正担当起一个家的责任,  这其中跟女人的提携和教导有直接关系。  那年秋天,祖母患癌症病危,闭眼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她唯一的孙女披上嫁衣,仓促之中,我和认识仅仅三个月的苑晓军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祖母在病床上把我的手交到了苑晓军手上,随后驾鹤西去。    “啃老”成习惯  苑晓军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更不是拆二代,年过五旬的父母退休前是普通工人,已经出嫁的姐姐也是
期刊
有标准称,夫妻间如果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特殊情况,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调查显示,1/4的中国家庭正受到“无性”的困扰,而这已成为全球现象,在欧洲、日本更为严重。无爱无性的婚姻,倒能轻松放手,但有爱无性呢?可不只是纠结那么简单。  A生理型“慢性前列腺炎”,婚姻的毒药?  讲述者:刘雯 26岁   重庆人 公司职员  刘雯说:“我觉得我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为了孩子我不想离婚,
期刊
房子越来越大,床却越来越“小”,容不下两个人相拥而眠。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年轻夫妇还是中老年夫妇,分床睡的现象不少见。由于分床,最后连性生活都没了,更有甚者,分床慢慢变成分居,最后就离婚了。分床睡,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年轻夫妇:孩子成为分床的原因  有一天,在性医学门诊,医生接诊一位40岁男子,说自己患ED(即勃起功能障碍)有3年了。早上还可以硬起来,可是一旦走到妻子的房间就会软下来了,真是不给
期刊
出轨是对夫妻感情的巨大伤害,当你突然发现对方的“秘密”时,除了愤怒、抓狂,还要学会正确处理,将感情伤害降至最低。5个步骤可以帮助你正确走过这段痛苦期。  步骤一:自问几个问题,看是否要再给对方一次机会。首先,回想一下他过去是否有过出轨,此类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很难戒除,绝不能出现第二次。接着设身处地思考一下,自己处于同种境况是否也会出轨。其次,他是否给你“再出轨就遭重罚”的承诺。最后思考一下对方出轨的
期刊
星期一上班,同事问我周末去哪玩了,我说去逛中关村了。同事撇撇嘴,说,中关村有啥好逛的。  的确,对于女人来说,时尚新潮永远也不够的衣服、包包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才是最爱,而中关村那个过于拥挤,每个小柜台上摆满了叫不出名字的电子电脑元件实在太过枯燥乏味。然而老公喜欢。就是没什么需要买的东西,他也喜欢挨个柜台逛下去。他对新上市的高科技产品兴趣盎然,和店主侃个没完没了,我一开始也是不耐烦的。他陪我逛商场的
期刊
结婚时,因娘家远,我决心和婆家好好相处。我啥都不要,婆婆竟能省则省,扣下两条被褥,压力锅也留下了,我只好燕子般衔泥筑巢,自己添置。  我生了女儿,婆婆心中不悦,匆匆看了一眼就走了,说孙子在家睡觉不放心。女儿两岁入托时,婆婆仍在看5岁的孙子,哥嫂便理所当然回家吃饭。女儿上学后,假期里想去奶奶家,可是婆婆说俩孩子太闹不让去。  无论端午包粽子或中秋做点心,婆婆总是给嫂子装好袋,顺口问我要不要,可我从没
期刊
怀孕前,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傻丫头,成天四处散播狂言:“以后我生的宝宝呀,两岁就给我上街表演胸口撞大石头去,养家糊口。”现在,宝宝的胸口被蚊子咬一口我都要凝视他那红肿处心如刀绞,恨不得把身边所有蚊子一网打尽。  刚知道自己怀孕时,我就立志要做“狠心”妈妈,对其他父母溺爱孩子的行为极度不屑,认为这多半是智商不高或者内分泌失调所致。现在,宝宝一哭,我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地一声发射到他身边,还列出科学论
期刊
男孩子长大后,老是懒散地待在家里是不行的,到了一定年岁就应该离开家长。孩子总是要独立的,而且肯定会走一条与父母不同的人生道路。我家的两个孩子都是男的,当然要送出家门。次子在上大学时搬到了学生宿舍,从十几岁就开始离家生活。  长子现在是个音乐人。在大学时代他就说过要“靠音乐吃饭”,他跟我认识的制作人就从事音乐的问题商量了很长时间,基本上确定了专业的方向。因此我只能鼓励他说:那就加油吧!  次子在大学
期刊